读黑塞作品有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一个诗人用舞步般的节奏写下诗句赞美生命的壮丽和恐怖,一个音乐家把诗句视为纯粹的现实而鸣响在自己的音乐中,都是光明传播者,都是为世界增添喜悦和快乐的人,即或这位诗人、这位音乐家总是先引领我们穿越眼泪和痛苦的紧张天地。那位用诗句愉悦我们的诗人也许是个悲伤的孤独者,而那位音乐家也许是位性情忧郁的梦想家,然而他的作品里却依旧蕴含着神仙和星星的快乐。他用作品带给我们的,不是他的忧郁、痛苦或者恐惧,而是一滴纯正的光明,一滴永恒的快乐。”

                                                    ——赫尔曼•黑塞

  我必须把这段话置于我的笔记之上,当我第一次在《玻璃球游戏》中读到这段话时我便坚定了这一想法,尽管之后我也阅读到更多来自这位伟大的诗人、作家笔下的更直触我心灵,更让我受益匪浅的经典话语。

与其说是在阅读黑塞的作品,不如说是进行精神的洗礼,或者说是体验多重人生——文学作品的复数形式——这也是我认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之一,在这几个月中,我多次向多位朋友提过我对这位作家的崇敬与喜爱,我向来是位比较迟钝的读者,然而黑塞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使我挣脱了这种迟钝,所以我选择写下这篇读书笔记,同时也自我剖析黑塞作品究竟对这一阶段的我带来了哪种冲击。

善者

“我知道我口袋里装着成千上百个生活游戏的棋子,震惊地预感到这场游戏的意义,我准备再次开始这场游戏,再尝一次它的痛苦,再一次为它的荒谬无稽而战栗,再次并且不断地游历我内心的地狱。”

           

                                                  ——《荒原狼》

      “孤独”和“避世”几乎是我阅读过的黑塞作品里必不可少的两种元素,而且贯穿了黑塞人生作品的始终,但这两种元素并非是黑塞的专属,这种“孤独”和“避世”元素在某种程度上便是灵与肉的挣扎,精神洁净与堕落世俗冲突的体现,是种两极冲突。提到这种冲突为主题的小说实在不少,“灵与肉的冲突”几乎就像“爱情”一样也是小说永恒的话题,而我更喜爱黑塞作品的原因是他的光明性,是他区别于一些“孤独者”无法走出困境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黑塞曾遭遇过精神创伤,而在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魔鬼的殊死搏斗后,他写出的是“不认识恶魔与鬼怪,不与它们进行持久的斗争,便不存在什么高尚和可敬的生活。”,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黑塞享寿85岁,他用自己的文学素养、才华、丰富的阅历及思想所创造出的非同一般的魔术,以交流式的手法,层层剥开读者我的内心,将我推入地狱后又在危难之际伸出援手,拯救我于自我创造的危难中,最终使我达到与世俗地狱的和解。有读者说黑塞作品用力过猛,而我恰恰认为这种猛烈冲击后的清醒,“悟道”才是最真实痛快和透彻的。当我意识到我的感悟与黑塞的初衷一致时,我无疑是极度喜悦的,这便是文首的文字必然存在于此的原因,同时,这也是我所认为的一位历经过内心疾苦的作家最本质又最伟大的善。

“我很愿意是爱国者,但首先是‘人’,倘若两者不能得兼,那么我永远选择‘人’。”

      提到黑塞的“善”我必然要提及他的人道主义及反战思想。黑塞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战俘或流亡学者都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黑塞并非是一位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隐士,相反,二战期间他写了大量反战文章,公然违背德国当局的政见。我在这思索过“国”与“人”的关系,但其本质必然结合历史去看待,而我认为以德国当时的处境,黑塞选择“人”并非懦弱自私的表现,相反必然是种人道主义的善。

智者

    黑塞是位诗人、作家,还是画家和音乐、历史研究者,艺术总是相通的。音乐是黑塞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黑塞在玻璃球游戏里引用了《吕氏春秋》中论述音乐的章节来表达对音乐的一个态度。本想单独为黑塞和中国文化分出一个段落,既然提了就顺着往下写吧。黑塞的作品在我眼里是十分独特的,他区别于一般西方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黑塞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而其中他又最喜爱中国文化,虽然他从未到过中国。黑塞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类似于“儒”“道”等思想的研究一定胜于当今许多国人,当然包括我。黑塞在他所处的年代,将中国文化视为拯救德国精神危机的良方,我认为是极其特殊的一件事情。巧妙的是,也许也因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黑塞的作品散发出了异样的芬芳,而这样的芬芳又变成了诱饵,将我引进了德国文学和历史的大门,甚至是整个西方的文史哲与心理学的大门。

“双极性”

    “双极性”是黑塞作品的一大特点,“道德与人性”、“理性与感性”,“世俗”与“个人”,“责任”与“自我”等等,我敬佩的并非黑塞将这些问题抛出来,并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加以阐释,而是我认为黑塞在贯穿他人生始终的作品中,真正做到了两极的融合、统一。在我所阅读的很多作品中(当然我也没读过多少作品),作者往往会在作品中不加掩饰地透露出对桃花源似的隐居生活的向往,而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索性大胆创造一个类乌托邦的纯净精神境界,可最终这种精神孤独主义必然要和谐融于世俗社会,甚至服务于世俗社会。由《悉达多》的归隐到荒原狼的挣扎再到《玻璃球游戏》的踏入世俗,这是波浪形的乐章,初起高潮再缓缓落下,这是自我精神剖析后,在精神世界与世俗世界达成的和解,而这和解故事,是一位智者在他的饱经精神苦难后向世人缓缓道出的处世及自我解脱的宝典。

“副刊文学”

  之所以提及黑塞思想中“副刊文学”这一概念,是因为我认为这一概念放到当今时代乃至未来仍然受用,甚至是个不可消灭的趋势。我理解的黑塞在《玻璃球游戏》中提及的“副刊文学”是他对自己所处时代文学状况的一个思考,用他敏锐的洞察力及深邃的思想对自己所处时代现状的观察,当然他对“副刊文学”的思考无疑也引起了我对“快餐文化”的思考。

包容性

“在向你们的喜庆的聚会致以诚挚尊敬的问候的时候,我想首先为不能亲自前来做客,不能向你们致意和致谢而表达我的遗憾之情。我的健康始终是脆弱的,自从1933年以来,多年的痛苦使我长期处于衰弱状态,毁灭了我一生的工作,并一再使我负上了沉重责任的重压。但是我的精神并没有被打碎,我感到我与你们息息相关,与给诺贝尔基金会带来的灵感和思想息息相关,那思想就是,精神是国际的,是超民族的,精神不应该为战争服务,而是应该为和平与和解服务。

然而,我的理想并不是要把民族特色搞得模糊不清。那样会引向一种精神一致的人性。相反,我但愿所有迥然不同的形体和色彩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地球上万寿无疆。存在着这么多的种族、民族、语言、众多而又不同的见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啊……”

      上述引自黑塞的诺贝尔奖致辞,这仅是我认为较能代表黑塞包容性的微小的一段话,关于文化包容性的话语在黑塞作品中俯拾即是,无论是在文化还是宗教上,包容性都是其作品一大特征。我想这种包容性应当也是黑塞作品至今不朽的一个重要原因,至少我本人深受这种包容性感染,同时黑塞对不同文化的研究也引领着我,于我而言,黑塞起了文化桥梁的作用(或许他自己都未曾料想过)。同时,我依旧认为黑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位富有灵魂的教育家(不展开)。

      这些感想只是我为自己两个月来阅读黑塞作品而产生的澎湃心理所作的一个交代,这两个小时敲出的三千多字笔记诚然无法表达出我阅读这些作品感受到的冲击,这是一篇针对黑塞的笔记而非针对某部作品的读书笔记。这也只是我阅读黑塞作品的一个开始,未来或许我还会对自己当下仅接触到表皮的见解感到十分羞愧。同时,我也想指出这些作品中重复的双极对立再趋于融合的模式或许也容易让人审美疲劳,但不妨碍我喜爱黑塞作品的风格,无论是《荒原狼》中直击灵魂质问式的,还是《温泉疗养客》中带有思辨又略微幽默的自白,亦或是《玻璃球游戏》中如同一位老者讲故事般那种娓娓道来的风格,虽然这种议论大于情节的方式也许往往不合另一部分人的胃口。

      我本是极其看重小说情节的读者,然而在阅读黑塞作品时我可以全然不顾情节,而在于言语中的精神交流,甚至于对其中的哲学及思想性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托尔斯泰的作品最早让我深刻感受到文史哲与宗教学说融合在一起的美妙,而现在黑塞作品无疑又加深了这一程度。

      很多作品对我而言仅以各式的个人感悟告知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而黑塞作品对我而言更多是套“方法论”,当然我承认我必然在不合适的人生阶段错误阅读过一些伟大的作品以至于未能充分理解其内在,但我感激我在合适的时段遇上了黑塞的作品,无论这“方法论”未来是否仍然对我产生影响。

                               

                                        ——2021.10.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