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的百年给中小学教师什么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1-27
《躁动的百年》对整个20世纪全球教育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清晰的梳理,这些内容对于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变革先变心”,只有教育观念先行转变,才能保证先进教育行为的跟进。■陈建华《躁动的百年》是我国当代教育理论领域的名著,由著名教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陆有铨撰写。该书梳理了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过程,并形象地把这一发展历程的特征概括为“躁动”。这里所谓的“躁动”,既包括整个20世纪教育思想和教育思潮的变革,也包括教育制度和教育活动形态的变革。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系统地梳理了东西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家学说,理出了一条20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脉络与趋势。更见功力的是,作者梳理了20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思想和制度的脉络,并做出中肯的评价。我国著名教育家黄济教授评价该书是“对近现代中国和西方教育发展的全面分析与总结”。在广阔的视野中认识教育的发展作者认为,讨论教育问题不能局限于教育内部,就教育论教育,而应当把它放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之中审视。基于此,该书在全球视野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对20世纪的教育改革从纵横两个方向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纵的方向上,以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为线索,将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横的方向上,把教育思想发展的特征概括为四个“化”。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改革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发生裂变以后的其他形态的教育改革。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前,以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民主主义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股浪潮,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裂变,建立了无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实行了共产主义的教育改革。资本主义的裂变还表现在德日意等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兴起,在教育方面,进行了为法西斯主义政治服务的国家主义的教育改革。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的社会制度,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且两大阵营处于严重的对峙状态。这种“双峰对峙”深刻影响了战后的教育。这一阶段,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以及追求科学知识教育的高质量,改革主要集中在课程和教学方法方面。以美国和苏联为例,改革的动力除了政治、军事、经济的因素以外,主要是新科技革命和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影响。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这一阶段的特征寓于80年代后期重点各异的教育改革之中,在世界多极化政治格局以及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美国、苏联、日本等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从70年代开始,有的国家即开始酝酿教育改革,但由于70年代工业化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因而第三次教育改革的高潮推迟到80年代才出现。这次改革有三个特点:第一,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第二,改革具有整体性;第三,各国改革的重点不同,这同多极化世界的政治格局有关。在横的方向上,作者根据教育思想的发展,抽取了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教育思想、终身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的教育等。对20世纪全球教育思想发展的分析,该书主要按照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和科学主义教育思想的争斗这个线索来展开。作者将其概括为四个“化”,即教育的政治化、民主化、终身化和国际化。所谓教育的政治化,即在20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满足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需求,成为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追求的目标,而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代价,儿童个性化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品。教育民主化也是整个20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潮流,它是20世纪激荡全球科学和民主思潮的产物,其主要含义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参与教育管理的平等。所谓教育的终身化,即在20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中,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和倡导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全球重要的教育潮流和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所谓教育的国际化,即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不是孤立的现象,国际组织对教育的影响日渐增大,国际之间教育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增强。在教育国际化加剧的同时,还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发展趋势,即教育本土化趋势的加强。作为中国教育理论领域的名著,《躁动的百年》带给中小学教师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要认真学习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躁动的百年》对20世纪全球教育哲学的发展有清晰的梳理,尤其是讨论了许多教育哲学流派对一些教育基本观念的看法,这些内容对于中小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变革先变心”,只有教育观念先行转变,才能保证先进教育行为的跟进。其次,要清醒地分析、认识教育的基本特征和教育的功能定位。从事教育工作的中小学教师,对教育事业常常寄予崇高的期望和理想的定位,但是透过20世纪纷繁多彩的教育变革过程,作为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教育始终处于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张力之中,20世纪的教育发展历程表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变革的主流。尽管瑞典教育家爱伦·凯认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但是本书作者的结论是:20世纪不是儿童的世纪。作者认为,尽管20世纪的教育为政治、军事、经济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贡献是以儿童的充分发展为代价的。作者希望以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一步思考乃至调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认识对于中小学教师清醒地思考教育的本质,思考教育培养的人具有何种品质具有重要的启示。再其次,要把握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但是中小学教师也要认识到,在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模式与经验的同时,要主动把握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追求自身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个性和特色,把握住教育的本土化,使教育具有更强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躁动的百年》陆有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