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璁被丑化被妖魔化,《明朝的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主要说些什么?本人对娱乐性质的小说提不起兴趣!

有谁看过的把主要的几点说一下好吗?

小说不可能象正史那样严肃真实,小说和电视剧一样讲究的是如何吸引读者,可以把剧中人物丑化,或美化,可以任意打扮其中的人物,其目的就是能让小说成为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中把张璁完全写成一个不学无术、靠投机上位、阴险狠毒之辈。一开始看的时候,我也很相信,觉得是张璁开启了嘉靖朝党政的序幕,对其人深恶痛绝。后来史料读得多了,才发现张璁并未如想象当中那般不堪,也明白小说和史实是两会事。张璁嘛,他入阁十年,改革成效显著,清勋戚庄田,竭力推行廉政,加强监察权力,改革科举制度,先后对翰林官员、庶吉士、提学官、科道官、生员、武将等进行了较为严格的考核,将不称职者予以清退。特别是革除外戚世封和镇守中官之制,他作的非常好。整个嘉靖朝就没出现过有名的宦官。 还有他位居人臣却不搞裙带关系,张居正也很推崇他:“江陵于《世宗实录》,极推许永嘉(张璁),盖其才术相似,故心仪而瘫之赞叹。”
清史家粱章钜通过比较张璁和张居正后认为:前明有两张文忠,时论皆以权相目之,其实皆济是之贤相,未可厚非。窃以心迹论之,则永嘉(张璁)又似胜江陵(张居正)一筹。永嘉之议大礼,出所真见,非以阿世,其遭际之盛,亦非所逆料。而其刚明峻洁,始终不渝,则非江陵所能及。楼主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明朝张璁改革》
明朝在明武宗及其佞臣乱政之后,国家已是危如累卵!明世宗14岁继任皇位,明朝从世宗时起之所以又能延续120多年的统治,离不开张璁对社会时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改革以最大限度扫除了百余年来的明代积弊,激发了明统治阶层的活力,遏制并扭转了国势日衰的趋势。其影响波及隆庆至万历前期,为之后的“隆万”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并减轻了阻力,高拱张居正的很多改革措施不过是“张璁改革”的延伸。他们对其予以尽可能效法。从而将“嘉隆万大改革”推向了最高潮。

张璁,三度出任明朝内阁首辅!
他,痛恨贪官污吏!......清理勋戚庄田,罢撤天下镇守太监,严革贪赃枉法,严肃监察制度,严分厂、卫与法司职权,改革科举之弊,改正孔子称号和典祀,以及整顿军队团营等,均是其改革措施的荦荦之者!而改革过程必然触及特权阶层的切身利益,惊心动魄之程度是很难用文字来描述。下面简单的提一些历史上张璁改革的事迹:

一、清勋戚庄田

明武宗正德年间,明朝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明臣张原亦言:“盖以正德年间,国柄潜移,权幸用事,祖宗之制度,朝廷之纪纲,荡废殆尽。”(1)出现了“天下汹汹,几至大乱”的局面(2)。诸王、勋戚、官僚“请求及夺占民田者无算”(3)。武宗荒废政事,沉溺于嬉游淫乐、靡费无节、导致朝政日益腐败。各种特权势力对土地的掠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另一方面却将所占田地之税留给了原来的田主,让军民纳无地之税粮,导致百姓流亡,军士逃窜。流民充斥社会,农民起义遍及各省。武宗时期明朝统治阶级内部已是百弊丛生,危机四伏。
在武宗去世后,内阁首辅杨廷和对正德时期君臣的隔阂及由此导致自己的失职作了如下的辩解:
伏念臣供事内阁,历有岁年,中遭权奸相继擅政,事多至于变乱,心徒切于匡持。服满召起之后,奸党逾炽,政令所出,不忍见闻。卧病乞休,疏凡十上。私情未遂,隐忍班行。钱宁、张锐每每假传上令,胁制外廷,期于必行,以窃威柄。每日票本拟进,径以豹房改出。臣与大学士蒋冕、毛纪随事执奏,多不奉行。(4)

张璁50岁时有诗云:“一饭还三叹,黎民正阻饥。”(《元日》)“有雪未为瑞,凶年正可悲。流民几行乞,粒米不成炊。”(《对雪》)“年饥难独乐,官冗得偷闲。”(《游蒋山》)。

当时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产生流民及起义的源头。而在明武宗时全国流民已达600余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农民起义接踵而起,社会失序,岌岌可危。在明世宗钦定大礼之后,奠定了张璁改革的良好基础,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抑制土地兼并的进一步恶化,把农民稳定在土地上。而那时土地兼并最为激烈、数量最大的是皇宫、王府、勋戚等所占有的庄田。明仁宗建立皇庄,到武宗时已增至200多处,正德九年(1514年)仅畿内皇庄就占地37594顷。藩王、勋戚、宦官、官僚等向皇帝乞请和强占民田,到弘治二年(1489)庄田有332处,占地33000余顷。“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其严重程度已到了天下额田减半:“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于王府,则欺隐于猾民”。这就是说,赋田约减少了427万顷。世宗即位后,曾两次清理京畿庄田,而宦戚辈中挠,世宗犹豫,收效甚微。张璁坚决清理庄田,并由畿辅扩大到各省,由庄田兼及僧寺产业。至嘉靖九年(1530年),查勘京畿勋戚庄田528处,计57400余顷,其中26000余顷分别还给业主等。撤回管庄军校,严定禁革事例,不许再侵占或投献民田,违者问罪充军,勋戚大臣亦参究定罪。这样相对地缓和及消除土地兼并的冲突和百年积弊,使社会秩序趋向稳定,为明王朝统治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晋江人黄光升《昭代典则》中赞叹道:“张孚敬(张璁)奏革各省镇守内臣及清勘皇亲庄田,土官得行其志,黎庶得安其寝,天下鼓舞若更生,其功万世不可泯也。”(5)
《明史·本传》赞张璁说:“他若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先后殆尽,皆其力也。”
万历本作《国史传》赞张璁:“清勋戚庄田,罢镇守内官,百吏奉法,苞苴路绝,海内治矣。”

二、罢天下镇守中官

明代全国各省和重要城镇派出镇守太监,掌握军政大权,形成了宦官全国统治网络。他们依仗皇权,结党营私,陷害大臣,鱼肉人民;大肆搜刮,举国不宁。镇守太监不仅职掌军事、行政、监察、司法等大权,而且以报效朝廷为名,巧立“进奉”、“孝顺”等名目,残酷盘剥人民。宦官专权乱政是明代的一大祸患。

在正德年间,首辅杨廷和却认为镇守太监之设是“祖宗成法”,以此来论证其存在的合理性。他说:
朝廷设官,各有职掌。在内廷则司礼不得兼别监;在外朝则吏部不得干别部;在外藩则都司掌军政,布政典钱谷,按察理刑狱,亦不得相兼;在边镇则太监专镇守,如古之监军,总督领军马,巡抚总理军马、城池、钱谷及一应民事,此成法也。祖宗律令,变乱成法者斩,谁敢犯之!(6)

杨廷和不仅不主张革除镇守太监,反而要求固守这一所谓的祖制。他对武宗说:
臣等窃见我朝命各处镇守、总兵官统领军马,防御战守;巡抚都御史抚按军民,禁革奸弊;镇守太监托以腹心之寄。各有一定职掌,固祖宗累朝之成法,亦皇上世宗之成法也。(7)

像杨廷和这样不顾事实而一味地论证镇守太监是“祖制”、“成法”,并再三强调其存在的合法性的言论,在明代阁部大臣中是不多见的。武宗时期镇守太监的全面害政,无疑与作为辅弼之臣的杨廷和的这一因循僵化思想的影响有密切的关系。

在武宗物故后,杨廷和旧调重弹,要求明世宗像武宗那样来接受镇守中官之设为“祖宗成法”的观点,并将其写进了世宗即位诏书之中。从外藩入即皇位,暂时没有倚信大臣的世宗只得按照杨廷和的意图对待镇守太监。同年十二月,世宗下令“取回广西镇守太监傅伦、广东市舶太监牛荣,命御马监右监丞郑斌和守备倒马关太监杨金各代之,以右少监安川守备倒马关”。世宗此举,本是合乎其即位诏书之规定的,是与杨廷和只换人不革除思想相一致的,但却遭到了杨廷和的坚决反对,说:
害人者屏黜殆尽,代之者类皆廉静老成,事体渐清,人心已定。但令久于其任,地方自安。今莅事未久,过失未闻,辄复更换,朝令夕改,徒长奸弊,未免为新政之累。(8)

在杨廷和看来,世宗即位仅仅半年时间,镇守中官害政扰民的问题通过更换人员的办法已经得到解决,再无需继续整顿了。然而,事实恰恰与杨廷和所言相反,在世宗即位之初,镇守中官之弊依然十分严重。如蓟州镇守太监李能“以修堡为词,请定山海关税额”(9);分守建昌太监赵钦“贪暴不法,恶党依凭煽虐”(10);分守阳和、天城太监李睿“报纳官草,累军采运,侵占庄田,役军耕种”(11)浙江镇守太监刘璟违例“;置买田宅,为有司所发,上罪其参佐,谪戍边者二人,而田宅与璟如故”(12)。中都镇守内官张阳“复贡新茶,礼部请遵诏禁,不许”(13);内臣黄玉守备潼关,“勒取军民财物以万计,拷掠人致死者众”(14);云南镇守太监杜唐与黔国公沐绍勋“相比为奸利,长吏不敢问,群盗由此起”(15)。像此类事例在世宗即位之初不胜枚举。
明代镇守太监延续了百年左右,要在短时期内革除此弊并非易事。作为世宗倚信的重臣,张璁完全改变了杨廷和等人对待镇守中官的因循僵化思想,采取了果敢而慎重的态度,为了确保革除事宜的顺利推进,张璁与世宗单独面议,或用密疏进言,使与镇守中官有密切联系的内廷宦官不能从中作梗。在单独召见张璁之后,世宗仍然犹豫不决,张璁又上密疏,催促世宗采取断然措施,将其革除。其疏言:
伏蒙皇上独召臣于平台面议,所以臣密切勤恳,实出血诚。已荷垂允,未见实行。今因密谕下问,敢再冒昧上陈,伏乞圣明断然为之,使百年流毒一旦顿除,四海生民从此乐业矣。(16)

张璁极力坚决的革除这一百年之弊,从革除的过程来看,张璁采取了不事声张和渐进的革除方式。嘉靖十年(1531年)闰六月,大规模的革除活动全面展开,浙江、两广、福建、独石、永宁、万全、等处的镇守中官因“贪纵害事”皆被裁革(17)。这与当时大规模裁革冗官是同步进行的。不久,陕西、四川镇守太监以“贪肆”亦被裁革(18)。这次集中裁革的主要是分布于内地的镇守内官。把边镇镇守中官放在了最后革除。张璁对镇守中官的革除真正清除了长期以来镇守太监乱政害民之弊,使被镇守中官扰乱的地方政治趋于有序。范守已认为张璁此举乃“千百年颂功为不穷”(19);何良俊认为张璁勇于担当革除镇守中官的重任,是其他得君最专者所不能比拟的,言:张璁“取回各省镇守太监,他人虽得君最专者,亦不肯如此担当”(20);沈德符论道:“镇守内臣之革,在嘉靖九年十年间,天下称快。此正张永嘉(张璁)入相时也”(21)《明经世文编》的编纂者也认为:“永嘉功在社稷,莫大于是。”(22)

镇守中官的革除是明朝嘉靖时期裁革冗滥过程中的典型代表,亦是最大成就之一。这一举措施彻底扭转了长期以来宦官干政弄权的局面,清除了明代政治领域内的最大毒瘤,便明朝因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明朝人李乐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对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的积极作用给予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言:
世宗皇帝继统,年龄虽小,英断夙成,待此辈不少假借。又得张公孚敬以正佐之,尽革各省镇守内臣,司礼监不得干预章奏。往瑾时,公卿大臣相见,无敢抗礼,甚有拜伏者。自张公当国,司礼以下各监局巨珰,见公竦息敬畏,不敢并行并坐,至以“张爷”呼之,不动声色,而潜消其骄悍之心。盖自汉唐宋元以来,宦官敛戢,士气得伸,国体尊严,未有如今日者,诚千载一时哉!(23)蒋光彦在万历末年也说:张璁“归而后公相者,经济万不如公。去公六十七年,四方无貂珰之扰,默受公赐而晏如,不知今寓内始人人扼腕而思公矣”(24)。

明华亭人董其昌《容台集三·贺漕抚李公考绩晋副都御史序》:“夫李元礼一世龙门,裴晋公四朝元老,竟拱手于宦官辈,而文忠(张璁)以一言除数世之患,伟矣!社稷功也。”
明檇李(今嘉兴)支大伦《编年信史》中说“张永嘉(张璁)相业俊伟掀揭,本朝首推。即如镇守内臣,自景泰初设至今,五虑百余年,虽孝宗之仁圣,李(东阳)、谢(迁)之专久,未闻匡救者,而永嘉力能回天,以除大患,有再造宇宙之功云。”
嘉靖朝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出现一位诸如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之类的大宦官,绝不是偶然的!

(1)张原:《论王邦奇等七次奏辩》,《明臣奏议》卷19。
(2)《慎刑狱以光新政疏》,《明经世文编》卷160。
(3)张廷玉:《明史》卷77《食货志》。
(4)《杨文忠三录》卷8《辞谢录四》。
(5)黄光升:《昭代典则》。
(6)《杨文忠三录》卷3《视草余录》。
(7)《杨文忠三录》卷1《论镇守官敕第二疏》。
(8)《杨文忠三录》卷4《视草余录》。
(9)《明史》卷208《郑自壁传》。
(10)《弇山堂别集》卷97《中官考八》。
(11)《弇山堂别集》卷98《中官考九》。
(12)《弇山堂别集》卷98《中官考九》。
(13)《明史》卷192《张翀传》。
(14)《弇山堂别集》卷99《中官考十》。
(15)《明史》卷203《瓯阳重传》
(16)《议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明经世文编》卷178。
(17)《明世宗实录》卷127。
(18)《明世宗实录》卷129。
(19)《宪章外史续编》卷2。
(20)《四友斋丛说》卷8。
(21)《万历野获编》卷6《镇守内臣革复》。
(22)《明经世文编》卷177《议南京守备催革各处镇守》。
(23)《见闻杂记》卷11。
(24)《光绪永嘉县志》卷2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07
先听我说说吧,纯手打,张璁在正史中应该算是个好官了,,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臣,很多史料也是这么记载的,比如,《中国通史》:张璁“始终清廉自守,博学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谓嘉靖朝难得的贤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阁臣。《明史·张璁传》:刚明果敢,不避嫌怨。还有很多,都可以看出他是个好人,《明朝那些事》里面对于很多人的丑化可以说错误成堆,那本书我也看过,就比如当年明月对杨廷和的丑化,杨廷和是什么样的人了解明史的都知道吧,我只相信正史上说的,毕竟没有任何现代书比正史还据有真实性,虽然正史也不一定真实,对吧,可以说当年明月书中有很多错误,小题大作,楼主全当娱乐看看吧,别认真了。请采纳吧,看我这么辛苦的份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08-21
《明朝那些事》是当年明月的“一家之言”,说人记事通常只是选取个别角度,十分片面却也极其鲜明,目的是让读者印象深刻,继而产生兴趣。这本书的主旨与其说是普及历史知识,不如说是引发读者了解历史的兴趣。所谓题主这种所谓“硬伤”,明月未必不知,只是“文章内容必须遵循文章主旨“”而已。这算是写作基本的技巧与态度吧。我就见过一部分人说明月过于信任清修明史,一部分人说说明月过于洁癖般的避讳清修明史,为啥呢?其实也只是因为自己的癖好好恶而已。事实上,当年明月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读了很多遍几千万字的原版明史,就仅这点,很多专业研究明史的人也做不到。当年明月的书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对原始史料的重视,最大原因是他对明史的真挚热爱,我记得他在有一次访谈里说,他觉得他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传播明史,改变很多人对明史的误读,今天可以说,他成功地做到了这点。对于明史的普及,他可以说是民国以来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况且哪个历史客观?。陈胜一个在田间种地的屌丝都能说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么文绉绉的话来,而且难道还有人记录?秦始皇出巡,刘邦项羽各自的说话司马迁怎么知道?不都是猜?哪个正史不需要作者脑补一些情节?《三国志》陈寿够谨慎了吧?隆中对里面,你自己明明都写了“屏人曰”,就刘备孔明俩人,却能把对话描写得那么详细。我就想问,这对话是谁记录的?难道孔明一边讲,刘备一边做笔记?如果是刘备回忆的,这篇文章背下来都得半天,怎么保证刘备回忆的准确性?你就直接往上写。诸如此类,数不胜数。但是这些大家都信。其实,是愿意相信而已。只是因为没有更加可信的东西罢了。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34107/answer/3902870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3个回答  2014-02-07
那些事娱乐与否,仁者见仁吧。如果你要是通读明史稿,那你可能对什么明朝的小说都不屑了。如果不太了解明朝历史,导师可以看看,虽然是小说,但是他写的东西也都是有出处的,不是戏说,是尊重历史的。
那些事一共七本,比较可观的描述了明朝历史,对一些悬案作者也做了大胆的推测,七本书虽然展现不了明朝全貌,但是篇幅也算是不小了吧。
第4个回答  2019-11-14
是本难得的好书,对明史普及有很大贡献。不算小说类,看你的语调已经是先入为主了,不看也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