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耻而后勇的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1. 孔子"知耻而后勇"的整首古诗词

《礼记·中庸》:

【译文】

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

【原文】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

【译文】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解说】

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教育的中心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养,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

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2. 古代的知耻而后勇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

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含羞忍辱,终于获释回国。

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形状,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这就是“知耻而后勇”! 其实,那个吴王夫差也不是简单人物。

当年勾践与吴王阖闾作战,大败阖闾,阖闾因此气病而死。夫差继位,每天必使人喊:夫差,你忘了越国之仇了吗?夫差则涕泣说,不敢忘!这才有后来的勾践成为他的奴隶。

这是比勾践还早的知耻而后勇!但此人胜利后便沉溺于酒色,又以霸主自居,东征西讨,结怨于诸侯。加上杀贤臣,亲小人,终于灭国亡身。

用颜真卿《争座位》里的话来说,就是“可不儆惧乎”。

3. 古代知耻而后勇的故事有哪些

1、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名叫曹沫的人,这个人很勇猛,正好当时的鲁庄公麾下也缺少勇猛的战将,于是就让曹沫做了领兵打仗将军。

谁知道这个曹沫只是一介武夫,没有指挥军队作战的能耐,跟齐国打了几仗,被打得一败涂地,接连丢了很多城池。这时鲁庄公才感到心里没底,赶忙割地与齐国求和,至于那个败军之将曹沫,仍然还让他当他的将军。

齐桓公答应了鲁庄公的求和请求,在齐国的柯地(今山东省东阿县西南)筑成高高的土台子,邀请鲁庄公前来结盟。仪式正在进行中,谁知那个败军之将曹沫突然跳上土台,用匕首顶着齐桓公。

这时桓公左右的人都惊呆了,谁也不敢轻举妄动。齐桓公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你们齐国可把我们鲁国欺负苦了,郊县都被你们占有,只剩下一座很小的小城了,现在城墙掉块儿砖都会落在你们齐国境内。

你说怎么办吧。齐桓公尽管是春秋时的五霸之首,他也怕死,于是立刻答应把占领鲁国的地方如数归还。

话音未落,曹沫把匕首一扔,就回到台下他该呆的地方去了,表情自然,就像没事人似的。危险解除了,该轮到齐桓公发怒了,他马上翻脸,要废掉刚才签好的盟约。

这时,他身边的管仲过来,悄悄对他说,这口气您就忍了吧,如果只顾您的一时痛快,给天下人留下一个说话不算数的印象,以后没有人愿意再跟您合作了。不如答应了吧。

于是齐桓公强忍下这口气,把曹沫战败所失掉的城池都还给了鲁国。2、鲜卑族的慕容家族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个非常显赫辉煌的家族,他们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北燕五个大燕国。

慕容家族当然也出了许多政治家和军事家,可慕容冲在慕容家族里算是个异类,叔叔伯伯、哥哥弟弟大多都是名将,而他却是个小白脸。十六国时期,前燕被前秦灭亡后,皇族慕容氏被强制迁往关中,慕容冲也在列。

前秦皇帝在察看俘虏时候看到了慕容冲,发现这个十二岁小男孩长得清秀俊俏,没有胡人的那种野蛮之气,面若敷粉,像一朵含苞待放的小花。他低着头,清澈见底的眼神里透着惶恐和敬畏,更兼有少年的那种纯真无暇。

苻坚对他非常喜欢,嘱咐手下把小慕容冲送到自己的宫中。古时上层贵族比较变态,不仅喜欢玩女人,还喜欢玩男童。

苻坚将慕容冲和他的姐姐清河公主一起充入后宫,男女通吃,在当时影响恶劣。当时长安有民谣唱道:“一雌复一雄,双飞入紫宫”。

苻坚虽然生活有点糜烂,但是个有野心有作为的皇帝,后在大臣王猛的劝说下洗心革面,极为不舍地将慕容冲放了出去,让他到外地平阳做太守。这年,慕容冲十五岁,三年的耻辱在他心中留下了巨大阴影,他心中对苻坚恨得咬牙切齿。

报仇的机会总算来了。前秦建元十九年(383),中原爆发了一件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淝水之战。

苻坚率领的百万大军被东晋军打败,前秦统治区域内的各少数民族趁机纷纷作乱,前秦从此分崩离析。第二年,慕容冲的叔叔,十六国第一名将慕容垂在河北叛变前秦,建立后燕国。

慕容冲的哥哥慕容泓也在关中起兵,称济北王。慕容冲心潮澎湃,二话不说,也在平阳起兵。

不过慕容冲的军事才能实在一般,不久就被前秦窦冲大军打得大败。慕容冲只好去投靠哥哥慕容泓。

当时慕容泓在攻打前秦都城长安,而苻坚就在长安。慕容冲内心激动,心中只一个信念——杀了苻坚,洗刷耻辱。

可是长安还没打下来,军中就哗变了,不过对于慕容冲来说是好事。一帮大臣嫌慕容泓脾气太暴躁,持法太过严峻,有些吃不消,就想换个主子。

于是把目光转向了慕容冲。在这群野蛮魁梧的鲜卑族大军里,慕容冲就是个另类。

他美得清新脱俗,仿佛要把人的心给融化了。他作战时 *** 铠甲,只穿一袭白衣,颜色若雪,一马当先,飘飘然若神仙一般。

就算身处千军万马当中,也可一眼识出。慕容冲就是战场上的一奇景。

后世的道教和佛教都想拉慕容冲做宣传,道教称慕容冲是天上凤凰星君犯了错被贬下凡受劫的,而佛教成慕容冲为修罗玉面,两派就差打起来了。不过鲜卑族的这般大臣们没闲工夫欣赏慕容冲的美貌,他们从慕容冲的身上看到的是懦弱和简单,容易控制,于是他们杀了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帝。

慕容冲是一脸茫然,也没多伤心,转念一想,反正打苻坚,怎么都一样。当了皇帝的这年七月份,慕容冲和苻坚的儿子苻晖干了一仗。

虽说慕容冲军事才能不怎么地,但是这家伙鬼点子却不少,竟然在战场上使用啦啦队。战场上,慕容冲组织了一支女子啦啦队为自己扬尘助威。

他让每个女子拿一个装满土的布袋,穿着花衣服,骑着牛,手持武器排列在军阵后面。两军一开战,慕容冲一声令下:“班队何在!” 啦啦队马上冲了上来,打开布袋,漫天撒土,搞得战场上尘埃飞扬。

苻晖手下兵一看这后面怎么大动静,不清楚慕容冲到底有多少兵,吓得四处逃窜。在灞上,慕容冲又打败了苻琳,占据了阿房宫。

慕容冲紧逼长安,苻坚登城楼察看,一眼就看到了慕容冲。两个人多年不见,四目相对,都感慨万千,来了次经典对话。

苻坚用责备的语气说:“你们这群奴才只配放牧牛羊,何苦到这来送死呢!” 慕容冲回说:“曾经的确是你的奴才,就是受够了做奴隶的苦,所以才想取代你!”苻。

4. 【“知耻而后勇”出自哪里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5. 孔子"知耻而后勇"的整首古诗词

《礼记·中庸》:【译文】好学的人,离智者也就不远了;无论何事都竭尽所能去做的人,离仁者也就不远了;时时刻刻把“荣辱”二字记在心上的人,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知此三件事的人,便可以了解为何人人都需要修身的目的了。【原文】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译文】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明白了这三个方面,就知道修身的方法;知道修身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人的方法;知道了治人的方法,也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解说】此文记叙了孔子论述修身的方法,指出了人生修养的方法和途径。

首先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浅近的事情入手,第二再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第三论述了修身,第四由“修身”扩展到“治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目的是为统治者培养人才,教育的中心为“修身”,也就是品德修养,主张一个人提高了品德修养,就能成为有用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7396231之才。

孔子提出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的修身方法和途径,对于当代人来说,仍然值得借鉴。一个人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能具备智慧、知识和才能;只有踊跃地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接触生活,了解民众,才能懂得人与人应该互相关爱;只有明辨荣辱、是非、善恶、美丑,才能坚持正义,勇于向邪恶斗争。

具备了丰富的智慧、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才能,懂得了确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明确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就会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有用之才。

6. “知耻而后勇”来自孔子的哪首古诗词

知耻而后勇【zhī chǐ ér hòu yǒng】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释义:

“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赞扬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7. 知耻而后勇

你好,满意请采纳哦!

“知耻而后勇”源于“知耻近乎勇”,语出《礼记·中庸》,意为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明白己错就最终到学习礼仪的时候了。儒家把“知耻近乎勇”,“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一起,构成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

【词语】知耻而后勇

【拼音】zhī chǐ ér hòu yǒng

“勇”是勇于改过的意思,把羞耻和勇敢等同起来,意思是要人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是一种值得推崇,夸耀的品质。是对知羞改过的人的这种行为的赞赏。

【典故】

春秋时期,吴越交兵,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宫,做了吴王夫差的奴隶。勾践知耻有勇,获释回国后。他卧薪尝胆,访贫问苦,任用贤才,发展生产。那种状况,在中国历代统治者中绝无仅有。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国家富足,军队精壮,一举灭掉吴国,勾践也成为春秋霸主。

【启发】

孟子云:知耻而后勇。指的是一种在遭受磨难与打击后,在困境面前,毫不气馁、决不后退、决不自暴自弃,而是保持奋发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状态。耻辱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既是一种障碍,又是一种锻炼。人似乎在知耻后,才可能有卧薪尝胆的决心和勇气,否则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固步自封,只能是愈发失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