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南山出生于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2

陆南山
陆南山(1904~1988年),浙江鄞县人。五代业医,从父陆光亮学医,22岁悬壶于上海,专擅眼科。1956年被推选为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会员代表。曾任上海仁济医院眼科主任,上海第二医学院眼科教授,医疗系二部中医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中医学会理事等职。
中文名:陆南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鄞县
出生日期:1904年
逝世日期:1988年
职业:医生
代表作品:《眼科临证录》
人物背景
17岁随父侍诊,得传家学。民国15年(1926年)来沪,初设诊于虹口,抗日战争后,迁南京路哈同大楼,再迁鸿仁里,以擅治眼疾闻名沪上。陆氏深知“医乃仁术”,遇有危重患者,常留家住宿,随时观察;家中容留不下,则留下病家住址,亲往访诊。对贫苦病人,非但不收诊金,还馈赠药物、膳食。陆氏行医60余年,经他治愈者不可胜计,有使“瞽者生明”之誉。
陆氏一生遵循“学知不足,业精于勤”的古训,博览群书,有得则录,笔耕不辍;配制眼药,亲手研制;80高龄仍然坚持门诊。著有《眼科临证录》。其对31个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经系统整理,输入电脑,作为教学之用。《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实用眼科学中医眼科学》皆收载其数十年的临证经验。陆氏除熟读经典著作,酷爱古典文学,并喜国画。
陆氏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眼科理论五轮学说,结合多年临诊经验,提出“肝肾立论”、“脾胃论治”、“健脾利湿”新学说,独具见解。率先将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于眼科临床,进行生化检验,使用眼科仪器检查眼底病变,充实中医诊断手段,使中医眼科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对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视网膜炎、眼肌麻痹等诊治都深入钻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甚为眼科界重视。陆氏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业中西医眼科。
陆氏曾任上海第二医学院教授、医学系二部中医教研组主任,全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
人物业绩
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20多篇。著有《眼科临证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甚为眼科界重视。陆氏从事医学教学,认真带教学生,不少学生成为中医眼科界后起之秀。子女中有六人业中西医眼科。
陆氏从事眼科医疗60年,主张中西医结合,眼病辨证强调整体观点,善于化裁古方,扩大古方的应用范围,对眼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医疗经验。
察病合参四诊,诊断基于检查
眼科察病,必须四诊合参,但陆氏有其独特的见解。
陆氏强调,“四诊”中问诊为其首。故临诊必详细询问患者各种情况。还编了一首眼科十问歌,兹录于下:一问视力二问泪,三问羞明四问眵,五问疼痛六问时,七头八身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阴阳虚实辨分明。
陆氏认为,对眼科来说,望诊特别重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肉眼一般观察,另一是仪器检查。他非常强调眼科检查,认为每一个眼科医生都必须掌握现代眼科检查方法,应亲自检查自己的病人,方能明确病变情况,作出准确判断。他检查时,一般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明确疾病的性质、病因及严重程度。
立法谨守病机,辨证不尚分型
陆氏认为,眼科疾病的治疗,也应“治病必求于本”,要求“审证病因,辨证施治”。但要有“证”有“病”,有按证立方,也有一病专方。但决不可“对号入座”。陆氏治病必定要探索机理,根据疾病发展的病理过程及病人特定病情、脏腑、气血、痰湿情况而作出诊断立法。如角膜炎是分型很复杂的疾病,极不易掌握,而陆氏则抓住角膜炎是由外邪所引起而逐步入里这一线索,进行辨证治疗,将病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以简驭繁。又如“静脉周围炎”眼内出血病,则抓住发病者多为青年男性,相火过旺的特点,认为该病的发病因素与相火有关,不管临床证候多复杂,治疗只需从养阴液,清相火着手。特拟了“减味阿胶汤”为该病专方,在病情的各个阶段均以此方为基础加减运用。
明生克谙传变,治未病防未然
陆氏常说:“‘上工治未病’,对眼科医生来说,尤其是重要。”他认为“治未病”涵义有二:一是预疾病的发生,二是防微杜渐,制止并发症或兼症的发生。大多数危重眼病的发生,都有一个由轻到重逐渐发展的过程,医生若能眼察秋毫,预先采取措施,对疾病的归转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陆氏指出,对于眼底出血病,虽然原则上采用清热止血法治疗,但要掌握好分寸:清热不可过寒;止血不可郁气。寒凉过度,气机壅塞均易造成瘀血留滞不化。陆氏制有专方治疗,效果较满意,尽管如此,陆氏还是提倡预防为主,对于视神经炎、小儿脑膜炎及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治疗,不论视神经萎缩与否,陆氏的处方中通常在治疗原发病的大队药中,佐一些视神经萎缩的治疗药物。一般而论,治疗原发病即是预防并发症,但他认为,原发病与并发症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治疗了并发症,对于促进原发病的痊愈也有好处。而且,不少并发症的出现并无明显先兆,有的一旦发现,已经是非常严重而难以获救,故应提早用药,确是经验之谈。
证治经验
陆氏对许多内眼症的治疗有特色,主要原因在于他对各病病因、机理有清晰的认识,治疗针对性强。
陆氏认为,内眼病的致病因素,多数由于五脏功能失调引起,可以一脏独病,也可以数脏同病,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脾、肾两脏。这是由于脾胃是后天之本、肾是先天之本的缘故。
陆氏常用的理脾法则有:健脾益气、健脾渗湿、健脾化痰、健脾生津、健脾养血、健脾养心、健脾抑肝、健脾补肾、健脾散火。这些法则,来源于内科特别是东垣学说,具体使用时,不可完全照搬内科学说。不能认为健脾就是“增进食欲”或是“补益脾气”,眼科之“健脾”要着眼于“动”字,即要求促进脾气的运化功能,所谓“补脾即是运脾”便是此意。健脾用药,常苍术6克、白术6克、茯苓12克三药合用,剂量偏小,意取其运动脾气的作用,若用量过大,反有壅滞气机之弊。若患者确有脾气虚弱者,可参以参芪,但陆氏又必于柴胡、升麻、蔓荆子、葛根诸药中选加一、二味药,二是升提下陷,俾使脾气上升入目。为加强气机的疏理作用,又常常佐入当归、川芎少许。对于青光眼病等一类以局部组织水肿的疾病,除加入泽泻、猪苓、楮实子等利水渗湿药物外,常佐以陈皮、桂枝等药促进水液流通。对于Kp及视网膜有渗出物者,可加入少许化痰药物。晚期疾病,则因久病入肾,调理方向也主要地转移到肾。
除眼外障经验《内经》云:“瞳子黑眼法于阴,白眼赤脉法于阳”。陆氏认为,眼外障之早期,多见目赤,故多属因火所致。其实不单眼之外障,其他如急性、慢性结膜炎、麦粒肿及巩膜炎等外眼疾病,都属目赤范畴。由于这类疾病为火邪所袭,治疗固然不离寒凉清热,但清法有多种办法,须参照《伤寒论》及温病学说仔细分析病情的进退兼夹,订立周密的治疗方案,方能真正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陆氏认为,一般火邪侵袭眼睛多兼挟风邪,这可能是由于眼睛属于上窍,内性扰上的缘故,至病之后期,由于邪热消烁阴液,还可出现阴分不足之象,也有损气害血者,可有气虚及血络热滞等情况。
详情
    官方服务
      预约搬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