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应注意五大问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近几年,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年轻化,但是脑血管疾病遗留的后遗症问题却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在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中,以下五个问题要引起重视,这样对患者的康复工作起到很大的帮助。

一、调情绪

      情绪上的康复也不容忽视。据统计,40%~70%的卒中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若完全由家人照顾,自己从来不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患者会产生无用感,心态消极,人也变得懒惰、不爱说话、抑郁等。家人需要经常鼓励患者,给予包容和爱,解决其心理上的问题。

二、防跌倒

      中风康复病人防跌倒至关重要。康复科常会对患者跌倒风险进行评估,一旦确定为高风险,医生就会提醒患者增强防范意识,家属随时保护,转换体位时要请护士帮忙,呼叫器要放在伸手可及的地方,上轮椅前要将轮子锁定,下床行走要用助行器、穿防滑鞋等。

      需要提醒的是,防跌倒训练一定要在正规医院康复科进行。我们常能看到,很多脑卒中偏瘫患者在行走时偏瘫侧上肢向胸部勾紧,同侧下肢在地上“划圈”,这都是未进行正规康复治疗造成的。

三、学语言

      很多中风患者存在语言功能障碍,一般有两种,一是失语症,表现为语言感知、理解接受,形成表达等一方面或几方面障碍;二是构音障碍,说话含糊不清,有口角歪斜,流口水等症状。患者理解别人的话、读报纸、看电视、写字等能力均完好。

      中风患者语言训练就像教小学生一样,家人可以鼓励他们读报纸,把字念出来。平时多和患者交流,不怕啰嗦,就怕不说话。一般来说,失语症患者的家属可以买一些识字卡片,早期以实物或图片来刺激患者,让他指出家属所说的物品,以患者接触较多的日常生活用品为宜,再让他复述这个词,训练言语表达。后期可以增加训练难度,发出一些口头指令,让患者执行,比如把右手举起来,把纸翻过去,把笔放到纸的另一侧等。构音障碍患者的训练重点是口、面、舌的运动,包括张口闭口、舌头上下左右运动、伸舌、卷舌、舌头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动、鼓腮吹气等,尽量恢复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能力。

四、保认知

      临床上约30%~40%的中风患者有认知障碍。医生会先评估患者的定向力、注意力、计算力、远期及近期记忆力等认知能力,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总的来说,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康复过程需要有耐心,从最简单的算术题开始恢复计算力;从最基础的看图识字开始增强认知能力,如拿出老虎的画片,让患者认识、记忆。定向力的练习和视觉记忆的测定,可作地图作业、彩色积木块排列、物品分类、数字的排列、问题处理等。最好根据病人情况,制定一套提高、训练日常生活能力的个体化方法。一般来说,认知康复每天至少进行2小时,每周至少6天,连续进行6个月。若病人感觉疲劳,就不要过于坚持,可适当降低强度。

五、强血管

    中风会对心脑血管造成一系列打击,患者很容易出现各类心肺功能障碍。如心脏有缺血性改变、心律失常,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肺功能锻炼是中风康复重要环节。

    因此血管康复越早开展越好。现代康复理念认为,卒中发生的那一刻,就应该是康复介入之时。患者还不能下床时,可以在护士的帮助下多采用半躺位,从30度、45度、90度,慢慢转移到电动站立床,直到可以站起来。中风后致残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或静坐,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很高,这不仅会大大增加中风再发风险,还可能引起心肺功能衰竭。

    患者应尽可能早下床,能够站立,不要总是躺在床上。若肢体不能自主运动,可在康复治疗师帮助下活动肢体关节,慢慢重新“学走路”,如何抬腿、落脚,都要学习。步态走稳、走对后,患者最好每天主动步行一定距离(如50步/天),以预防深静脉血栓。但不主张患者进行大幅度运动,比如跑步,也不鼓励进行无氧运动。

      另外,中风后的康复治疗中,也要注意解决吞咽、大小便等功能障碍。医生要尽快帮助病人恢复这些基础功能。家属也可以帮着患者调整呼吸,尽量采用腹式呼吸;进行吞咽训练,调整吞咽方式,比如低头吞咽,可保护气管通道,避免食物或液体太快流入咽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