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漫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8
      “我记得有句话说,人们可能会忘记你说了啥做了啥,但人们会记得你带给他的“感受”,所以让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拥有“好的感受”我觉得是重要的。”

      这是我群里一位妈妈提到的一句话,确实觉得这位妈妈悟性很高。在当今的世界,过度强调唯物、客观现实和理性或许会带来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专业学习和实践中的觉察。比方说,自闭症孩子不少来之高知家庭,其中又父母理工科的居多。大家知道,自闭症孩子的典型特征是社会性发展不足。这会不会和过于理性的人不太注重感受有关呢?在孩子小的时候,忽视孩子对情感关注的需要,孩子大了就不会和别人情感互动。和理财界一句话颇为相似“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父母不关注孩子的感受,孩子也就照顾不到父母的感受,将来就波及到外在世界。所以自闭症的孩子社会性发展不足。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一句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道尽了其中深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意思是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

      我以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是平行并列关系,而是具有逻辑关系,前者是前提、是基础,惟有“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

      有些父母跟我诉苦、抱怨:“我跟孩子交代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他就不干呢?”我总是微笑着说,沟通不仅仅是意思的表达和传递,尤其是交代任务和工作,背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是否调动了对方的意愿。比方说,你的上司给你布置工作,可你知道这上司的为人很差,经常拿你干的工作跑到领导面前邀功。结果他吃肉,你连口汤都吃不着。于是,无论他怎么说,说得多清楚,你打心里就不想干,能拖就拖、糊弄过关。这背后就是有情绪,所以不要过度迷信道理。萨提亚沟通模式中就将这种看不到自己和对方,一味强调对错的沟通模式称之为“超理智”。我们俗称这种人喜欢讲大道理,他们的口头禅是“我觉得你说的不对……”、“你怎么可以这样想呢?……”后面跟着一堆大道理,听者崩溃,听到后面啥也听不进去,起不到任何教育效果。

      沟通中,当对方有情绪时,首先要接纳处理对方的情绪,后面跟进说理才会有更好的效果。比方说,一个孩子回家对妈妈说:“我们班上李昊阳特别讨厌,我今天课间写作业,他一把抢走我的书跑了,害得我写不成作业。”不擅长沟通的爸妈有可能就会说:“你傻啊!你就让她抢!你不会抢回来啊?”这就是典型的评价、给建议。孩子听着不痛快就会说:“妈,我再也不和你说事了!”这个时候家长还挺委屈,觉得孩子不知好歹。其实,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回家和父母说是想获得安慰和支持。爸妈这样说,孩子不爽,自然就会说带情绪的话。

      会表达的父母一定会体察到孩子的感受并做出回应:“怎么会有这样的同学,你是不是觉得不开心不舒服?”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的安慰,觉得父母能理解她。这个时候父母再跟进支持的话:“你觉得妈妈可以帮你做些什么。”如果孩子仅仅是想倾诉,这个时候他往往会说:“没事,我就是想和你说说。”倘若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这个时候父母提的建议就容易入心入脑。

      这样的沟通才抵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精髓。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先后出版畅销书《其实你不懂孩子》《学习好其实并不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