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下你白天的面具,来广西环江玩点“炸裂”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2014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喀斯特地貌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山岭绵延,沟谷纵横,环江县作为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是何种山水,何种风情呢?

牛角寨瀑布群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雄峻的喀斯特峰丛、茂密的森林、深幽的峡谷、弯曲的溪流、洒脱的瀑布、碧绿的潭池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景观。

或许有人说,瀑布吗,谁没见过。德天跨国瀑布,桂林瀑布,靖西通灵瀑布,要说瀑布,广西还挺不少的。

然而环江这个瀑布不同,它是“瀑布群”。

每100多米就有一级瀑布,共有大小瀑布十多级,布分布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形态之美,堪称“中国最美瀑布群”。

有的状似双龙出洞,有的如傲然孔雀,有的像天梯直冲云霄,有的像是花果山的水帘洞,帘里帘外,别有洞天。

还有七仙女瀑布,宽60米、高50多米,瀑布分七股流水从高崖飘然而下,形如七位仙女的裙带在空中飘逸,隽永秀丽,因此得名。

瀑布落下所带起的风和飞溅的水花,带着山泉水的清冽冰冷,那一瞬间,好像连空气都是冰的。

同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区幸存连片面积最大,完好性保存最佳,原始性最强的喀斯特森林,森林覆盖率达95.4%。

联合国评估专家称其为,“世界上同纬度石灰岩地区独一无二的特种资源的最重要基因库”。中亚热带石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原始而天然。

这里还有广西第二大的文雅天坑群,媲美乐业天坑的串珠式天坑群。遮天蔽日的原生态喀斯特林海,有来去无踪的地下暗河和精美绝伦的溶洞。

树茂、洞多、石奇,经长期演化形成树石交融、千姿百态的生态景观,令人叹为观止。但文雅天坑目前尚未被开发完毕,不适合个人、带团旅游。

蜿蜒的河流在山间流淌,古宾河以“滩长弯多、水急峡窄”而出名,峡谷两旁森林茂密,奇石林立,汹涌奔腾的河水被阻隔成59道急流险滩,是漂流的绝好去处。

山间的汉代黔桂古道,用青石、花岗石铺砌,蜿蜒深藏在神奇稀世的莽莽峰丛、苍苍林海中,踏上青石,便踏上时代的脚印。

光听名字,以为是北宋的牌坊,其实它只是调皮了一下。但其实,北宋是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北宋村。

同治年间,流寇四起,卢氏一门9人,寡不敌众,惨遭杀害。当时小儿卢式慎尚幼,躲在石槽之下躲避流寇。后逃往云南,读书入仕,掌管云南全省财政税赋。

对于他家族在抵抗流寇中的牺牲让他无法忘怀,便托人上报朝廷,获得光绪帝的恩准,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建立两座牌坊在北宋村口,以纪念家族。

门楣上雕龙画凤,龙是驾祥云的龙,凤是朝阳的双凤。基座上,是卫护门柱的石鼓和狮子,门顶雕刻有各种立体的葫芦、螭文、龙。还有各种人物、动物、花草、神仙,栩栩如生,形态飘逸。

一座写着“一门贞烈”,一座写着“一门九烈”,整座牌坊全用大青石雕刻而成,浑然一体,气势非凡,技艺精湛。

1994年7月8日,1994桂政发(63号)文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多年的风雨沧桑,给它增添了几许凝重、肃穆的气息,它的色彩更接近大山,也因此拥有山一般雄浑的气度和魔力。

长美河过去曾是环江与外界通商的主要航道。站在斑驳的旧码头上,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商贾云集、外人如织的繁华景象。

在下纺屯附近小环江左岸的巨崖石壁上,有着“山高水长”四个大字,据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字体刚劲有力,气势雄伟。

随波而下,笼罩在云雾中的“姜太公钓台”,形象逼真的“双龟迎客”石,“刘三姐对歌台”,栩栩如生的“刘伯温石像”,千百年来一直耸立江中,迎送无数文人墨客。

河沿岸峰峦树木葱茏,翠竹倒映,形影相连,植被保护良好,江水清澈碧透,沁人心脾。山峰间被江水冲积出的小平原上绿草如茵,田园成片,农舍错落。

乘着小船或划着竹排,感受那里的清波流水,聆听那里的啁啾鸟鸣,远近山光水色,交替入目,宛若一幅山水画,书生意气,江南柔情。

苗寨梯田海拔600-1000米左右,底部如螺蛳形状向山顶延伸,整个梯田线条行云流水,时而起伏时而盘缠,非常壮观,气势磅礴。

仲秋时节,这片梯田稻谷飘香,一片金黄,绵延如带,航拍俯瞰,壮乡苗寨尽收眼底,在高远明净的天空之下,群山连绵,逶迤起伏,梯田层层,依山旁沟,经山不绝。

古老的苗寨在述说千年的传说,雾里看花“花非花”,带着神秘而浓郁的民族风情,走向原始的苗寨,感受原始的田园生活。

环江田园风光美不胜收,而更重要的是,环江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它浓郁的毛南族风情,更是让人目不转睛。

毛南族傩文化诞生于毛南族“还愿”仪式,也被称之为“肥套”。

毛南族的“肥套”文化主要以傩舞、傩歌、傩乐、傩戏、傩面雕刻呈现,至今有600多年历史的毛南族傩面雕刻成为了毛南族人民的宝贵财富。

2006年,毛南“肥套”文化以它的神秘性、民族性、原生态和唯一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毛南族傩面具,是毛南族傩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道具。也是毛南族傩艺术中的物化形态,毛南族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傩面按诸神性格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显出精湛的傩面雕刻技艺。

方文展是当地有名的傩面具雕刻第四代传承艺人,1990年从初中毕业后,没有美术功底的方文展,开始跟随父亲方振国,由易到难学习木雕手法和技巧。

通常,方文展完成一个牛尾木制作的面具需要5天,采用质地更坚硬的紫檀木则需要10天时间。经过20多年积累,方文展精细的雕工,制作出来的面具形象逼真。

毛南戏是广西独有的一个剧种,起于18世纪,它是在毛南族“肥套”(即还愿)歌舞基础上,又融合了其他戏曲艺术而演变的。

因为毛南族没有文字,很多故事都是口口相传的。所以毛南戏中也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唱出劳动人民的生活,戏出爱情的悲欢离合。

表演时大都载歌载舞,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很浓,音乐也没有曲谱记载,仅凭世袭口碑。能从千年前流传下来,实属不易。

花竹帽,在毛南语了叫做“顶卡花”,是当地女子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

花竹帽不仅是毛南人在日常劳作生活中遮阳挡雨的工具,更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它衍生的花竹帽文化(如花竹帽编织手工技艺、花竹帽歌、舞),是毛南族的文化精髓。

2011年5月,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彩调,又称“彩茶”、“哪嗬嗨”。

民国14年(1925年),第一个彩调班成立。逢春节演出,有的班从农历正月初一演到正月十五,有钱人家举行婚礼时,也请彩调班演出助兴。

50年代初,环江成立业余彩调团。在沿用彩调传统剧目的同时,为配合土改,新编了《翻身报仇》《血海深仇》《蚂蝗记》等彩调剧目。

山水相呈的环江,孕育了毛南族的文化,也孕育着许多珍贵的农副产品。其中要数最受欢迎的,那一定是“五香”。

环江香鸭是我国珍贵微型鸭子之一,主要放养在阴凉的山涧,一般每只只长两斤左右,土法土养,骨细肉厚,肉质嫩香鲜甜,口感松软而富弹性。

而要看香鸭是否味美,关键看鸭酱。鸭酱是在血、醋混合液中加辣椒、姜丝、广东香菜等佐料稍微蒸一下,吃时蘸一下酱,好的香鸭吃起来,酸辣香甜爽口,别有风味。

环江香牛也叫“下南菜牛”。是毛南族群众用传统的方法对本地黄牛进行育肥而成的,是毛南族农户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

环江香牛的食物吃得可谓是精贵,养牛人专门采摘野生莎树叶和青麻叶等野生保健植物喂食。这样,香牛的肉质更紧实香甜,也有“三隔肉相间”之称。

环江香猪原称“宜北香猪”,始自明朝。属中国珍稀猪种,2003年10月27日通过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注册论证。

产于桂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的高寒山区,农寨自然放养,主食山藤野菜,薯杂豆类,从而保持正宗香猪的原汁原味。

环江香猪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20种之多,含量均比普通猪多两位以上,年出栏的香猪多达33万头。

香米包括香粳和香糯。环江东部、北部气候稍寒,土质与众不同,宜于香粳、香糯的生长。香米颗粒饱满,珠圆玉润,才一碾出,便已清香扑鼻。

其中,环江糯分有红白两种,颗粒细长,红粳脱壳后,米粒呈粉红色,白粳脱壳后呈雪白色。

蒸煮过后,其香愈浓,素有“一田种糯遍垌香,一家煮饭全村香”的赞誉。远近闻名的环江香糯,于2020年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这可不是普通的香菇,这是九万大山丛林中天然生长的菇类,无污染,肉质厚,含有香菇精和月桂醛、酵、酸等,味道更鲜美。

仅做蒸食,香菇的鲜香在开锅的那一刻就能把你征服,一口咬下去,香菇水清甜的滋味,浓郁的菌香,让你食指大动;

而作为配料,却也不抢别菜的风头,浓馥的菌香裹着主菜的味道,好吃得让人大快朵颐。

最地道的食材,最原始的烹饪方式,“香飘四溢”的环江美食,淳朴的自然风味。

从秀美的瀑布到孝心的石坊,从梯田风光到毛南文化,环江给了我们“最毛南”的文化和风景。而环江给我们展示的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未被开发的地方,用脚丈量世界,用心感受自然,才是“发现”真正的意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