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书的相关诗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7

《论语》里有句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读书时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悟出其中道理的话,就懵懵懂懂,成了“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先生。宋朝张载说:“学贵心悟,守旧无功”,说明学习贵在自己心领神会,专门抱着前人的说法是没有功效的。宋朝杨万里在《庸言》中也说:“学而不化,非学也。”说明读书不能浮光掠影,匆匆一瞥,一定要在“化”上下工夫,深入领会其含义,细致追究其底蕴,把书的内容掰开、揉碎、细嚼、慢咽、品味、吸收,化为自己的血肉才行。薄书能读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厚书能读薄,着意培养自己的概括力,只有创造性地“吃书”,才能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左右逢缘。
虚心。宋朝林逮在《省心录》中说:“知不知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只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人,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明朝王守仁的这句话,道出了“知”与“行”的关系。《荀子·大略》中也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就是说会学习的人能把事物的道理了解得透彻,会实践的人能探究清楚事物的疑难。
谈到创作,就得提到“煮书”了。书能“煮”吗?能。作家刘知侠的书房中,壁上悬一横幅,上面赫然四个大字:“每日煮书”。不仅书能煮,字也能煮。宋代董嗣杲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煮字”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煮字劳”。然烹煮之功,因人而异,有人急功近利煮出夹生串烟、食而无味的次品,有人则精益求精烹出香味四溢百尝不厌的精品。大凡传世之作和精美诗文无一不是千淘万漉,一字一句“煮”出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为了“煮”好一句诗,将“春风又到江南岸”先改为“春风又过江南岸”,仍不满意,反复思索,精心“烹煮”,最后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全句生辉,成为千古妙句。唐代的贾岛,更是“遣词造句,刻意求工”的“煮书”能手,是中晚唐著名的苦吟诗人,他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用以说明“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这二句诗是他呕尽心血花了三年时间才锤炼出来的。唐代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清代李渔则是“隔日一删,愈月一改,始能淘沙得金,无瑕瑜互见之失矣。”文学巨匠“煮字”、“煮书”煮到“断须滴血”的程度,真令人“一吟双泪流”啊!
书不但可以读,而且还真的可以“煮”的。
或许唐代大诗人杜甫就是因为小时候就拥有了“煮”书这把金钥匙,才有后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令世人佩服才华。其实,细细品味这种“煮”书的读书方法,的确很有道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争做学习型教师已是教育发展的需求。而常态下政治、业务学习,自己自身的学习又何尝不可以好好地“煮”呢?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都能经过一个“煮”的过程,我相信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少一点遗憾、多一些精彩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也能“煮煮”的话,我想孩子们也会收获更多令自己、令人、令学校或班级更满意、更欣慰的硕果。不论是学生还是中老年人,若爱读书,我倒主张非“吃书”不可。怎样才能把书“吃”出味道呢?唐朝韩愈提出过治学的“四美”,那就是“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也就是要“多读”、“深思”、“虚心”、“躬行”。多读。一是要博览群书,二是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也说明了“多读”的道理。“好书无足走天下”,那些经过“烹煮”的诗书皆流芳百世。(1)书可以怎么煮呢?你对“煮书”是 怎样理解的呢?答:煮书就是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煮书”其实就是反复地读书。要大声朗读,读出声音、读出感情。(2)是不是所有书都要“煮”?你觉得那些书要“煮”,那些书不要“煮”?答:对我们学习有益处、有帮助,能让我们增长见识的书要“煮”,比如百科全书、古诗词,这一类的书;对我们学习没有帮助,反而有害我们学习的书不要“煮”。(3) 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答:反复钻研、反复品味书本。
当代作家中,我所知道的就有两位在书房挂着“煮书”的横幅,一是女作家茹志娟,一是《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茹志娟说:“书,光看是不行的,看个故事情节,等于囫囵吞枣,应该精读。然而,还不够,进而要‘煮’。‘煮’是何等烂熟、透彻。”刘知侠的条幅上是四个字:“每日煮书。”如果说心灵是锅,刘知侠好像一日三餐一样烹煮着自己的书和文字。人靠吃饭活着,作家靠文字屹立在人间。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只为了生存,作家的“存在”在于字里行间。
文字是可以煮的,坏的文章文字味同嚼蜡,自然不用煮;但好的文章文字可以咀嚼,也有色香味,需要烹、炒、炖、涮等,才能烹调出滋味来,才能脍炙人口,让自己和读者齿颊流芳,津津乐道。吾乡先辈作家、原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章武曾著文说自己“用激情之火烹文学之菜”,看来文学也像佳肴一样,色香味俱全,燃旺自己的激情的人才能烹煮出来。
茹志娟说“煮书”主要指的是读书,别人的书再好,对读书的人来说,都是生的,需要烹煮一番。囫囵吞枣只是生吃,要闹肚子的。人们常把书籍比作食粮,是食粮,自然要烹煮的,煮熟后才会有利于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营养。叔本华曾告诫读书人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大概也就是告诫读书的人不要生吞活剥别人的书,要自己去烹煮、消化,才能变为自己思想的养分。我觉得“煮书”除了用激情的柴薪,理性和智慧也如腾起的火苗,能给头脑和心灵这两口锅不断加热。
最早提出文字可以煮的应该是宋代的董嗣杲,他在《秋凉怀旧》一诗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少年偶负投机愧,今日徒工煮字劳。”可惜他在诗里感叹的是煮字的辛苦和失意。煮字最辛苦的当属被后世称为“郊寒岛瘦”的两位苦吟诗人——孟郊和贾岛,贾岛呕心沥血三年写了“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二句诗,他在《题诗后》中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卢延让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煮字煮书,要耐得住寂寞,优秀的作品从来不是立等可取的快餐,有时需要烹煮很长时间,甚至一生的时间。曹雪芹在煮字煮书时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也用“味”来形容《红楼梦》,真正的文字是有味的,曹雪芹煮字所用的调味品是辛酸泪。这让我想到烹煮文字时我们经常添加的醋,但我觉得曹雪芹添加的是酒。醋和酒都是用米酿制的,主要看怎样发酵。
酸甜苦辣咸,文字的滋味不一而足。将文字盛入心灵之锅,燃旺激情的火焰,用思想调制,这样的文字才能补充人的血液,营养人的骨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