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再无葛洲坝(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1
谈谈葛洲坝的前世今生吧。

葛洲坝做为一个岛,不知道存在了几万年。它是长江上的一个沙洲,之前最有名的长江沙洲应该是武汉的鹦鹉洲了。“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而葛洲坝和附近的西坝,虽然不出名,但是在三国时代,也曾有过吴国西陵督的步骘和步阐父子的筑城攻防。当然,无论怎样呕心沥血机关算尽,也改变不了三国归晋的历史事实。

葛洲坝做为一个工程,它的来龙去脉就更复杂了。先是有三峡工程的宏伟规划,据说首倡者是孙中山,绰号“孙大炮”。他在放弃徒有虚名的民国开国大总统后,开始研究实业救国,提出了许多宏伟计划,比如县县通铁路,乡乡通公路之类,以及各种大工厂。孙中山知道,要想实现这些计划,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能源,那就是电力。为此,他在《实业计划》之“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一节中,对改良长江上游水路进行了如下论述:“自宜昌而上,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即地学家所谓红盆地也。此宜昌以上迄于江源一部分河流,两岸岩石束江,使窄且深,平均深有六寻,最深者有至三十寻者。激流与滩石,沿流皆是。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庆,可得而至。”该文发表后,引起了英国工程师波韦尔的关注。在1919年八九月间,波韦尔来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孙中山虽然非专业技术人员,但所提设想不算离谱,待中国有一定经济实力后可行,并提出了一个《扬子江三峡水电开发意见》。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举办讲座,当讲到第三讲时,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万匹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大得多。不但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让这么大的电力来替代我们做工,那便是很大的生产,中国一定可以变贫为富的。”注意这个“三千余万匹”,相当于2200万千瓦,正好是建成后的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这一方面说明孙中山和他的谋士心中有数,数据靠谱,另一方面也说明后人继承他的遗志,努力让数字完美接近梦想。

三峡工程从规划到设计阶段,则需要提到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他设计指导了胡佛大坝的建造。许多美国大片和电视剧中,都有这座大坝的宏伟身影。它高达220米,首创大体积混凝土高坝技术,1931年开工,仅用四年完工,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了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原先近乎空想的三峡工程就可以依葫芦画瓢了。萨凡奇花了几年时间,在中国工程师的配合下,完成了初步设计,包括选址布局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在纪录片《不可能的工程》中,把胡佛大坝算做是三峡工程的前奏。这种说法初看很新奇,细细琢磨,确有道理。

直到现在,都没有葛洲坝什么事。问题是,萨凡奇方案因为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搁浅了。鼎革之后,新的中国领导人决定继往开来,“高峡出平湖,当今世界殊”。于是又是一轮勘测设计。长办主任林一山提出了新的方案,把坝址上移到中堡岛,在萨凡奇选址的南津关附近的葛洲坝建一座反调节低坝。望文生义,就是三峡大坝一开一合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在下游再用一座低坝缓冲一下。葛洲坝这座低坝的高度是三峡大坝的四分之一,装机容量是三峡高坝的八分之一。原计划是在三峡大坝建成后再建。

然后是一系列的波澜曲折。直到1970年,伟大领袖和英明总理决定放弃三峡大程的建造,改建葛洲坝。病榻上的周总理对林一山说,从逻辑上你想先修三峡再建葛洲坝是对的。但是你看看我们国家的真实情况呀。林一山默默地点点头,由反对改为支持,并在72-74年间,修改了原先葛洲坝的草率方案,改为挖掉葛洲坝,腾出空间可以多布置几台容量较小的发电机组(原先设计的大容量机组实在没有成功的把握)。而且新方案一体两翼,长龙卧波,没有那么多七拐八弯,看上去也赏心悦目。唯一遗憾的,就是要挖掉葛洲坝。做为一种补偿,工程正式以它的名字命名,施工单位也由数字代号330改称葛洲坝工程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