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毁灭前的资料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1
2020年,一名英国人,以20万英镑的价格,从苏富比的一次拍卖活动上,拍得一组有关圆明园的照片,共计12张。
很快,便有媒体联系到这位拍卖得主,在获得授权后,将这组照片正式面向全球发布,至此,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终于在被毁近两个世纪之后,向公众展示了它的真容。
图1
这也是唯一仅存的有关圆明园的实景照片,虽然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之后,照片的图像显示已经模糊不清,但
人们还是能从这组仅为圆明园部分场景的老照片中,以窥当年这座皇家园林的绝世风采。
同时,不仅引发了全世界对圆明园的好奇心,令很多人开始探究当年的历史、追踪它的前世今生;也让国人再次回顾那段不堪的往事,感受无法抹去的耻辱与痛楚。
历时一百五十年才得以完成的旷世园林杰作
清康熙48年,即1709年,康熙在偏殿召见四皇子胤禛,同时出现在偏殿内的还有负责皇家园林管理的主事官员。
胤禛进门后行了跪拜之礼后,看了看还在书案上展宣挥毫的康熙,以及垂手立在侧位的一名他并不熟悉的低阶官员,一头雾水,不知道父皇召他进宫所为何事。
图2
胤禛打眼望去,见康熙在八尺宣纸上正是布局题写“圆明园”几个大字,神情极为专注,写罢审视多遍之后,才默默点头,在后面落下题款。
“胤禛,你过来。”康熙此时才抬头来。
胤禛忙快步上前,绕过御案,来到康熙一侧,随着康熙的目光方向,开始仔细打量这幅大字,很显然,看字义与布局,应该是一座宅子或者园林的牌篇题字。
康熙转头看了看他:“你可知这圆明二字为何意?”
胤禛虽大致能猜出词义,正欲开口,突然悟到,康熙的真正用意是想趁此机会要对他进行警示或训话。
图3
因为此时的胤禛已经被康熙内定为继位人,隔三岔五地被康熙点拨与训话已经成了日常习惯,胤禛连忙改口回道:“儿臣不知,还请父皇明示。”
康熙放下了手中的笔,往后退了两步:“
圆者,处事之中正也;明者,知事须深察也。
为君者,须事圆而理明。你务须谨记!”
胤禛忙搭手回“是”,康熙抬手向案上一指:“城西北有处旧园,朕重新为之命名为圆明园,今日召你过来,便是将此园赐予你。”
图4
一到这时,胤禛才明白康熙的用意,转回案前,跪倒谢恩。接着康熙又把站在一旁许久的园林管事官员叫过来,交代了一些事项,并让此人把题字收起。
既然是父皇赏赐的园林,胤禛还是十分重视的。当天出宫后,便随着主事官员查看了此园,园子占地不大,位于京城西北郊同样为皇家园林的畅春园附近。
以前的园子里仅有几处建筑,虽有些山水小景,但总体来说,算是一座被荒废了许久的老宅院,对于一直住在京城的胤禛来说,有一座郊外的园林,而且还是康熙亲赐,心中自然欣喜不已。
图5
但接着的问题就来了,如果这是自己购办的园林,他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马上着手规划建设。但这是皇上赏赐的,动手改造吧,又怕康熙认为他贪图享乐;不动手改造吧,这园子也住不了人。
他甚至一度怀疑,这是不是康熙用来试探他的。想到此处,他知道该怎么做了。除了安排人把康熙题写的“圆明园”几个字做成牌篇,挂上门额之外,再也没对这处园子做其他任何动作。
当园林主事官员向胤禛征询是否动工改造与扩建时,胤禛微笑道:“园子里的旧宅子清理一下,就能使用,不用改造与扩建。”主事官员似乎明白了胤禛的用意,也不再追询。
图6
直到有一天,康熙突然想起此事,叫来主事官员,问询园子的事情,听到主事官员说胤禛并未有改造或扩建园林的打算,只是叫人简单清理了一下,便笑道:“此子果然不负朕所望。”随后交代主事官员从户部调集银两,以他的名义对园林进行改造与扩建。
但这次的改造与扩建规模并不大,主要还是在原有的园子内加建了几处建筑,并将园子里的山石景观内容丰富一些。
1723年,康熙帝驾崩,胤禛继位,年号雍正。第一年,雍正皇帝主要还是忙于梳理刚接手的朝廷事务,
雍正二年,马上下令内务府着手进行圆明园的大力扩建,并发出谕旨:“稍有懈怠,即将其议罪。”
由此可见其急切之情。
图7
自此开始,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任皇帝,从公元1709年即康熙48年,一直到1860年,即咸丰10年,
历经了前后150余年的规划与建设,成就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旷世杰作“圆明园”。
融汇古今,汇集中外建筑与景观艺术的“万园之园”
前面已经说过,康熙赏赐给雍正的圆明园,最初不过是一个半荒的老宅院,主要是让雍正除了京城内的主宅外,还能有一处郊外的别院,康熙虽然很正式地给园子题了字,也不过随手加了点对雍正的“教育与警示”罢了。
但雍正却并不这么认为,接到赏赐之后,他一眼便看中的这处老宅院,严格地说,
他看中了京西北郊的这块风水宝地。
图8
此处虽无高山大湖,却有西山秀峰起伏绵延,玉泉山水潺潺而下,以北海为代表的山水汇成的水泊池泽星罗棋布,虽地处北京,却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韵味。
而京城内的故宫也好、亲王府也好,都是中规中矩、非常死板,因为位置限制,连故宫的后花园都小得惨不忍睹,没有一点皇家风范,更不用说胤禛的亲王府了。
但当时,既苦于对康熙皇帝的忌惮与顾虑,自己也拿不出这么多的银两,只能将这个念想强忍了15年。如今,康熙不在了,自己掌权了,想建园子,只需给内务府交代一声即可,雍正帝已无须再忍。
他并不满足只把圆明园改造成了一个皇家的京郊别院,而是想建成一个与故宫同样功能的另一座宫殿,满足避暑、起居、政务等多种功能。
图9
所以,雍正亲自向内务院负责圆明园建设的主事官员,详尽说明了自己的意图:
首先要有像故宫一样的集皇室起居与政务一体的宫殿建筑群;其次要借势山水,营造大面积的景观。
为了不让皇家庭院孤零零地存在,雍正还特意嘱咐主事官员,在周边务必要打造一个热闹的配套建筑群,可以供官员、仪式、商贾等使用。
在雍正年间,经过不断地扩建,圆明园的总占地规模已达3000亩,主园的整体建筑与景观构建已基础成型。
图10
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他对圆明园的情节比雍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长大数十年的在位岁月里,
他不仅对圆明园主园继续改造与扩建,将主园内的建筑与景观内容不断加以丰富,同时,还在圆明园主园的东面及东南面又增加了两个大型的园子,一个叫长春园、一个叫绮春园,与圆明园主园一起并称为“圆明三园”。
到此时,圆明园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已基本完成,
总占地高达5200多亩,有着专门命名的主题景观多达150余处,建筑总面积竟达16万平方米,成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与宫殿群,“万园之园”的名头也由此而来。
图11
自雍正开始,到乾隆,再到嘉庆与道光,四任皇帝都非常执着于圆明园的建设,
即便到了嘉庆与道光年间,清朝整体国力开始衰落、内忧外患严重的情况下,仍不遗余力对圆明园大兴土木。
圆明园之所以有“万园之园”的美称,不只是形容其规模巨大、内部建筑与景观众多,更重要的是,园中的建筑与景观,不仅汇集中了中国几千年的审美沉淀,而且还是中国建筑与景观建造技术的集大成之作。
不像一般达官显贵的宅院,即便再如何的富足,但受制于皇权时代建筑制式的要求,以及营建规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
圆明园因为其皇家园林的身份,规模上可以随意扩展,建筑制式与风格上更是可以自由发挥,所以,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单体建筑、主题景观的设计与建造,都力求风格多变、创新求异。
图12
正是有了这种设计与建造理念,也才有了长春园中的西洋楼景观,
有“方外观、大水法、观水法”等十几个不同功能与风格的建筑与景观构成。建筑引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风格,而景观则引入“勒诺特”风格,并在西式建筑与景观风格化的基础上,还融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颇有新意。
长春园的“西洋楼”,虽然在整个圆明园的建筑与景观体系中占比极小,但单独拿出来看,却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西洋建筑景观群,
真正开创了西洋建筑与景观进入中国的先河。
一位曾亲眼目睹过这片“西洋楼”景的西方传教士,曾观为观止:
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园林被毁,一百万件历史文化珍宝被抢掳一空
而就在这座建筑史上的奇迹,刚把自己的完整风貌呈在人们面前不久,却很快迎来的巨大的浩劫,
这场浩劫不仅把这座“万园之园”变成了断壁残垣,而且也成了中国人民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与痛苦。
1856年10月,即咸丰六年,英法两国为了更好地打开并巩固中国市场,同时也为了扩大远东地区的政治与军事影响力,对当时的清政府悍然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图14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完全不同的是:
第一次的主要目的是基于打开中国的贸易关口,改变中国与欧洲的传统贸易格局,推动欧洲工业品快速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当时的英法联军主要的进攻方向与路径,都是以广州等南方贸易口岸为主。
第二次英法联军的主要目的不再是打通口岸的问题,而是直接要清政府屈服,从而迫使清政府更全面地放开关贸管控,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将殖民扩展向东方继续推进到中国境内,令欧洲列强建立在中国境内的政治与军事存在。
正是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略目的与第一次完全不同,
英法联军从海上绕至天津,军队直逼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北京。
而孤悬在北京城外的圆明园,则成为英法联军轻松猎取的重点目标,加上没城墙,也没有军队驻防,让英法联军进园如入无人之境。
图15
从1860年10月7日,到1860年10月18日,前后共12天的时间内,英法联军几进几出,圆明园成了任凭侵略者肆意掠夺的无主之地。
首次进园之后,看到满园的奇珍异宝、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英法联军竟然还召开的分赃会议,制定了抢劫后的分配方案。
当时的法国政府,更是恬不知耻地向军队下达了通知,要求将抢劫的珍奇物品,要分成两份,一份呈交给拿破仑皇帝,一份交给法国博物院。
在英法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之后,于入园的第二日,便安排士兵开始对圆明园各种宝物的全面洗劫。
首次抢劫为期两天,从1860年10月8日起到10月9日撤出为止,园内绝大部分珍宝与文物被英法联军成车地装走。
图16
1860年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名骑兵与一个步兵团,再次入园。此次入园,对剩余的财物继续搜掠,至此,
圆明园除了建筑景观还基本得以保留外,所有能被取走的东西都被掠劫一空。
我们知道,此次鸦片战争,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抢劫财物肯定不是其主要目的,他们就是要给清政府一次重大甚至致命的打击,让清政府无条件地满足他们将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真实目的。
所以,在英军得到了欧洲列强的统一意见与本国政府的授权后,随便找了一个清政府曾在圆明园囚禁英国人“巴夏尔”的借口,于1860年10月18日,派出3500余人进园。
这次进园,被授命进行全面破坏的英国军人,一边对园内的所有建筑设施、园林景观、陈设物品等进行打砸,一边在各种布设火点,进行放火焚烧。
图17
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烟雾遮天蔽日,数日后才渐渐散去。
而这座集“圆明园主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名为万春园)”三大园于一体的“万园之园”,被英军的一把火而毁于一旦。
据同治12年(即1873年)统计,整个圆明园仅剩13外已经破碎不堪的建筑,而园中所有物品,
包括海量的带有深厚中国历史文化积淀的宝物,都被洗劫一空,最终散落在欧洲各地。
清政府因此与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与英法联军签订了《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两大不平等条约,至此之后,清政府陷入极度衰落状态,而整个国力也日渐式微。
结语
英法联军对于圆明园的大肆掠夺与破坏,不仅造成了中国大量历史文物的流失海外,而且还有不可计数的文物被直接毁损,
给中国文化造成巨大的损失与破坏。
而对圆明园这座“成园之园”的打砸与焚烧,更是将这座世界历史都绝无仅有的建筑与景观奇迹彻底从历史上抹去,让后来的人们也只能从仅存的资料与那几张模糊的照片中,一睹当年那座皇家园林的风采。
图18
这件事,只是中国近代史上众多事件中令人愤怒而耻辱的一幕,它对中国人民来说,
不只是物品与文化的损失,更是一种历久难愈的伤痛。
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中国人民意识到,我们必须要发愤图强,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有能力抵御外敌的侵略,才能保卫我们的民众、财产与文化,才能让一百多年前的这一幕不再重演。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