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电解质平衡的体液的交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体内各部分体液的含量,虽相当稳定,但决不是固定不变,同位素标记实验证明,各部分体液的成分在不断地交换着,只是这种交换处于动态平衡之中,所以不影响其相对稳定性。各部分体液交换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弥散:将两种不同浓度的同一溶液放于相邻近处时,则根据两者的浓度差(梯度),溶质从浓度高的一方向浓度低的一方移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此种按浓度梯度所进行的溶质分子的净移动,叫做弥散或扩散。若溶质为电解质,则按电化学梯度离子进行弥散,直达平衡为止。例如,细胞内的钾离子根据浓度梯度向细胞膜外弥散,弥散出去的钾离子在膜外形成一正电场,当此正电场达到一定强度时,则阻止膜内的钾离子向外弥散,这时钾离子的净移动等于零,也就是说这时离子的移动达到了平衡。
2、滤过:液体依赖薄膜两边的流体静压差而向一侧移动的现象。如毛细血管内的液体与组织间隙液的交换,在毛细血管动脉端的流体静压高,液体向组织间隙移动,生成组织间隙液;在毛细血管的静脉端流体静压低于血浆胶体渗透压,故一部分组织间隙液返回毛细血管。当动脉血压降低时,组织间隙液的回流量增加,使血量增加,从而使血压回升。若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静脉压升高时,毛细血管内压也增大,因而使组织间隙液生成增多,导致水肿。此外,组织间隙液的一部分经淋巴管系统返回血液。如淋巴管发生阻塞,也可形成水肿。
3、渗透:在两种不同渗透压的溶液中间隔以半透膜,则水分子从渗透压低的一侧向渗透压高的一侧移动,直至两侧渗透压相等时为止的现象。溶液渗透压的高低与该溶液中溶质颗粒的大小及性质无关,而取决于溶质颗粒数量的多少。交换是根据渗透压进行的,若两者的渗透压相等,则无水分子的净移动,因此细胞内液的容积维持不变,使细胞的正常形态与机能得以维持。
4、主动转运:这是一种逆电化学梯度而需消耗代谢能量的物质转运方式,也叫做“上坡”转运。例如钠-钾泵的活动就是钠和钾的主动转运所必需的。它将细胞膜外的钾泵入钾浓度高的细胞内,而将细胞内的钠泵出至含钠浓度高得多的细胞外液中,从而维持细胞内外钠、钾离子的正常分布。若给予钠-钾泵的抑制剂(哇巴因)或代谢抑制物,则细胞内外钠、钾的正常浓度便不能维持,细胞内Na浓度升高引起细胞水肿。脑严重缺血时出现脑细胞水肿,是由于缺氧使ATP合成减少,因而钠-钾泵活动的能量供应不足,故细胞内Na浓度升高。因此,对脑缺血患者给予ATP是有益的。
5、异常情况下细胞内、外液容积的改变:机体失水使机体含水量减少,达到体重2%以上时叫做脱水,此时出现口渴的感觉,如失水超过6%时,出现剧烈口渴、尿少、软弱无力以及体温升高(脱水热);如失水超过15%时,可导致昏迷甚至死亡。根据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分别称为等渗脱水、高渗脱水与低渗脱水。在这些情况下,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与容积相应地发生改变。高渗脱水与低渗脱水即令失去的水分相等,然前者引起强烈渴觉,而后者却不出现渴觉。
与上述情况相反,当体内水潴留超过体重2%时,称为积水。根据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高低,将积水分为等渗积水、高渗积水与低渗积水3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低渗积水,水分进入细胞内可引起细胞内液容积增加,使细胞肿胀,导致严重后果。例如水中毒时,出现呕吐、抽搐、昏迷甚至死亡,这是由于低渗积水使脑细胞发生水肿的结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