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情诗,钱钟书的打猫杖,林徽因和名流们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5
林徽因的身份有很多,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建筑师。挂在她脖子上的荣誉勋章不仅多而且显耀,民国第一美女、民国第一才女、女中豪杰。比起张爱玲的老而孤独,比起萧红的英年早逝,她确实是幸运的。她有一个温文尔雅的丈夫,有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公公,有一群切磋琢磨的良师益友。她也许不是最有才华的,但绝对是最幸福美满的。

林徽因的美丽远近闻名,而且聪慧能干,很有决断。譬如在婚姻伴侣的选择上,她拒绝了风度翩翩的剑桥才子徐志摩,也没有看上为她倾倒一世而终生不婚的哲学家金岳霖。才子风流成性,而哲学家的生活太枯燥。最后,她选择和名门之后梁思成共结连理,事后证明她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

和徐志摩的沙扬娜拉——那一声甜蜜里的忧愁

二十年前一部由周迅、黄磊主演的《人间四月天》把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暧昧关系渲染地扑朔迷离、唯美动人,让不知情的观众以为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真的存在超越恋爱的纯友谊关系。导演还特别有文艺范地择取了林徽因的诗歌作为电视剧名,还让男主角黄磊演唱由徐志摩诗作改编的主题曲。故事被改编地浪漫到了骨子里,引来无数粉丝的追捧。

可故事毕竟只是故事,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当年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就提出严重抗议,认为是曲解人物,歪曲事实,胡编乱造。

确实,电视剧拔高了徐志摩的境界。把一个情场浪子被包装成了富有赤子情怀的贾宝玉。

真实的徐志摩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擅长写情诗的剑桥才子,配上他用发胶精致梳妆的大背头,再加上一副用来装学问的大镜框,貌似翩翩、风流倜傥的徐志摩还真成了不少少女的梦中情人。也许林徽因也曾被徐志摩热烈的追求所迷惑过,但最终她看穿了他的为人,徐志摩不是一个值得相伴一生的良人,而仅仅是值得结交的社会名流。

徐志摩也确实没有辜负林徽因的期许。他在对林徽因爱而不得后,就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发妻张幼仪,选择了陆小曼——一个和他一样有着放荡情怀的人。也许是英雄惜英雄,也许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吧,两个臭味相投的人就这样成为了夫妻,过上了彼此背叛的生活。据学者考证,徐志摩有着“喝花酒”的习惯,他还会把这些事写在信中津津乐道地说给妻子听,甜言蜜语地保证绝不再犯,但过了几个月他健忘似的又重染旧习。如果当时林徽因被花言巧语所蒙蔽而误入歧途,真的和徐志摩生活在了一起,那她的后半生注定是不幸福的了。

钱钟书——一只猫引发的“血案”

据杨绛回忆,钱钟书因为爱惜自家的猫咪,常常会随身备好一根竹竿帮它打架。挨过国学天才棒打的,就有邻居林徽因女士家的小猫。两家因此经历了一段不太愉快的相处磨合。当然,作为家属的话不可尽信,哪个贤惠的妻子不深爱自己的丈夫呢?

众所周知,林徽因是著名的社交达人。沈从文、周作人、林语堂,这些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文人学士,都曾是林徽因家中文化沙龙的座上客。

因为一只猫和林徽因结怨的钱钟书,大概也曾适逢其会。博学多才的钱钟书有一个坏习惯,就是特别喜欢卖弄,譬如他会冷不丁地问朋友这样的问题,马克思第三个外孙女嫁给谁了?被问的朋友冷冷地说道:你就会搞这一套。大概这样既冷门又煞风景的问题问得多了,遭到了林女士及其朋友们的冷遇,不太开心又喜欢刻薄为文的钱钟书就把满腔怨气发泄到了笔端,创造了影射小说《猫》。

钱钟书在《猫》里是这样描述林徽因的客人的。

“那个留一小撮日本胡子的老头儿。除掉向日葵以外,天下怕是没有像他那样亲日的人或东西。”

“举动斯文的曹世昌,讲话细声细气,柔软悦耳,隔壁听来,颇足使人误会心醉。但是当了面听一个男人那样软绵绵地讲话,好多人不耐烦,恨不得把他像无线电收音机似的拨一下,放大他的声音。”

很显然,这是在影射周作人和沈从文,语气刻薄地无以复加。

鲁迅也一样刻薄,但鲁迅的笔端所攻击的是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而钱钟书则几乎可以说是赤裸裸地人生攻击,纯粹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恨。两者高下立判。所以说钱钟书顶多只是一个诙谐幽默、学问渊博的学者,而鲁迅则是悲天悯人的一代宗师。

如果说钱钟书对沈周的描述还算点到即止,那对李太太的刻画则真是刻薄到家了。惹谁也别惹毒舌男啊。

钱钟书在《猫》里是这样描述有隐射林徽因之嫌疑的李太太的:

“在一切有名的太太里,她长相最好看,她为人最风流豪爽,她客厅的陈设最讲究,她请客的次数最多,请客的菜和茶点最精致丰富,她的交游最广。并且,她的丈夫最驯良,最不碍事……李太太从小对自己的面貌有两点不满意:皮肤不是很白,眼皮不双……李先生向她求婚,她提出许多条件,第十八条就是蜜月旅行到日本。一到日本,她进医院去修改眼皮,附带把左颊的酒靥加深……李太太花五百元日金新买来的眼睛,好像美术照相的电光,把她原有的美貌都焕映烘托出来。”

钱钟书语带讽刺地挖苦她割双眼皮,有外遇,对丈夫不忠诚。这样的控诉如果指实了,那对享有盛名的当事人来说就是一场灾难。鉴于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名头,许多粉丝对这些八卦信以为真,实际上是上了作者虚虚实实的真真假假的当。

钱钟书一向反对他人搜集他的少作,认为不足观,看来主要指的就是这些带有隐射意味的小说。人到中年甚至老年的钱钟书,大概已经为当时笔下的盛气凌人而感到悔意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