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娃娃脸,拉近与病童距离…陈锡洲 「医」在澎湖的日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天生娃娃脸,拉近与病童距离…陈锡洲 「医」在澎湖的日子 3年零7个月,这是内湖三军总医院小儿科主任陈锡洲在澎湖待的时间。从国防医学院一毕业就到澎湖担任医官的他,时隔22年再度回到澎湖。让我们听听他如何谈澎湖的风、澎湖的海,以及当地医疗环境。

高雄中学毕业的陈锡洲医师,因为高中时期父亲生病的因素,加上自己对生物医学的兴趣,大学决定念医科。他笑说,除了这2个原因,南部民众普遍认为「医生」是光耀门楣的职业,所以当时家人也十分支持他读医。至于为什么选择儿科?拥有一张Babyface(娃娃脸)的陈锡洲笑说「我本身就长得像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缘」。但实际上,当时他在内科、外科、儿科3个科别挣扎许久,最后选择儿科是因为觉得人在小时候的健康会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影响力不可谓不大,才决定投身儿科。

时隔22年重返澎湖服务

陈锡洲医师从国防医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三总服务,至今26年。由于身兼军职,他一开始到澎湖担任医官,先到卫生连再到医务所,又去海军医院服务,在澎湖待两年才调回本岛。陈锡洲回忆,当时(民国80年)还没有健保,他们这些菜鸟医官必须参与巡回医疗和义诊,常到不同眷村提供医疗服务,彼时老一辈的荣民尚未凋零,时常可以看到许多老人排队等著看医生。到了民国102年,他又回到熟悉的澎湖服务,担任三总澎湖 分院 院长,这一待就是3年零7个月。他说,从没有健保到而今的健保年代,澎湖医疗体质改善不少,但毕竟是离岛,现行医疗还是无法完全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以常住居民不到7万人计算,目前诊所加医院仅有约170名医师,医病比还是略低于本岛。

谈医疗资源科别仍不够完整

由于澎湖就业人口除了渔业、军公教就是观光,许多人都选择到本岛工作,将孩子留给祖父母带,因此也形成了澎湖就医人口多为老人和小孩的现象。陈锡洲说,据他观察,澎湖的人口组成20几年来变化不大,倒是观光和地方建设有相当大的进步。目前澎湖有3间医院,分别是澎湖医院(卫生福利部部立医院)、 惠民 医院(教会医院)和三总澎湖分院,形成2大1小的局面。三总澎湖分院和澎湖医院都是地区医院;其中三总又身兼教学医院,以急重症、创伤外伤、神经外科 骨科 和妇幼为主,可以执行重大手术; 惠民 以长照和复健为主;澎湖医院的特色则是心导管室和精神科病房;这也凸显澎湖医疗资源不足之处,就是没有一间医院可以提供完整的科别供民众求诊。他表示,澎湖的妇幼急诊只有三总,通常他们会在急诊室和病房各配置一名医师,一旦急诊就诊人数增加,在病房值班的医师就需要下来支援

天生娃娃脸,拉近与病童距离…陈锡洲 「医」在澎湖的日子 3年零7个月,这是内湖三军总医院小儿科主任陈锡洲在澎湖待的时间。从国防医学院一毕业就到澎湖担任医官的他,时隔22年再度回到澎湖。让我们听听他如何谈澎湖的风、澎湖的海,以及当地医疗环境。 人力流动频繁「无法落地生根」

陈锡洲感叹,离岛医疗人力流动频繁最大问题在于医师无法「落地生根」。三总澎湖分院为此提出许多诱因,包括国内外进修、申请受训等等,但还是成效不彰。他说,只要在澎湖住1年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医师眷属不愿留在澎湖;澎湖的夏天很舒服,但冬天寒风刺骨,出门通常需要开车,这些医师的家人通常待半年就想回台湾。即便常驻在澎湖的医师,也大多是澎湖、本岛两边跑,真正举家搬到澎湖的实在不多。他指出,偏乡对公费医师是一个诱因,因为来一年可以抵两年、两年可以抵四年,等于很快就可以还完「学贷」,恢复自由身,但因为公费生大多都会想要再进修、出国念书,所以留下来的人寥寥可数。

爱上当地风土休假出海钓小管

刚到澎湖,陈锡洲听不太懂当地人讲的台语,后来才知道澎湖人讲的台语有许多河洛古音。他平常放假除了偶尔会出海钓小管,有时也会去几个村长家作客,或到潮间带钓一些小鱼。他笑说,澎湖人的性格真诚、敦厚、直爽,相处起来毫无压力,对医疗有什么建言也会有话直说,并不会因为他是院长的身份就语带保留,这是让他感到最开心的地方。他也分享,澎湖有很多具有在地人文特色的习俗,譬如冬至必吃的「鸡母狗」,就是澎湖独有的习俗。鸡母狗是一种动物造型米食,以米团为原料捏成牛羊猪、鱼鸡鸭等模型代替三牲,以此祈求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收。而澎湖的庙宇在元宵节也会推出传统的「乞龟」活动;乞龟的规则是向神明祈求案上陈列的物品(早期以糕仔粉加上糖水做的肪片龟为多),向神明禀明欲乞求物品、目的及隔年之加值还愿后,请神明允筊。取得「圣筊」者,即可找庙方登记后带回「标的物」,保佑未来的一年工作平安、身体健康。

天生娃娃脸,拉近与病童距离…陈锡洲 「医」在澎湖的日子 3年零7个月,这是内湖三军总医院小儿科主任陈锡洲在澎湖待的时间。从国防医学院一毕业就到澎湖担任医官的他,时隔22年再度回到澎湖。让我们听听他如何谈澎湖的风、澎湖的海,以及当地医疗环境。 在小儿科看诊前「先算命」

有张标准娃娃脸的陈锡洲自嘲这是优势也是弱势,他在澎湖分院担任院长期间常有人惊讶地对他说「你是院长?!」但相对的,在看诊时,他也借由娃娃脸的优势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许多家长带孩子来看病常惊讶地说「陈医师,难得我小孩看病不会哭叫,也不会怕医生叔叔。」

不少菜鸟医师在看诊时都会「落」一些比较专业的医疗用语,往往会让家长听得雾煞煞。陈锡洲说,他通常都会告诫新进医师「沟通要让病人听得懂」。他强调,一名称职的小儿科医师,耐心、细心是基本特质,另外还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因为孩子大多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症状,父母也不见得能如实传达孩子的状态,孩子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有其含意。「某种程度来讲,医生就像算命师,从小孩踏进诊间的那个瞬间就要开始察言观色。」他笑道。

医病关系点滴在心头

作为医师,病患的煎熬、苦痛点滴在心头。陈锡洲直言,许多时候为了要鼓励家属,往往必须隐藏自己的情绪,但医师毕竟也是人,只是比一般民众多了一份医学知识,有些病患准备一堆刁钻的问题,就是想考倒医师,这种情况就会让医病关系变得紧绷。俗话说「医师缘、病人福」,遇到对的医师,是病人的福气,但病人求诊时相对也要给予医师足够的信赖与支持。陈锡洲说,他有几个病人是从学龄前一路看到小学、国中、高中以至于大学,有些孩子甚至已经出社会还会回来找他,「当看到这些罹患慢性疾病孩子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那种发自内心油然而生的成就感真是难以言喻。」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