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母——读行德庆龙母庙(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4
第231期广州读书会:读行德庆龙母庙

(二)龙之母

有很多人说龙母庙的所在之处,是一块风水宝地,三面环山,面朝西江,颇类似于道教中的福地洞天。在龙母的传说中,也确实有一个关于宝地的故事。一天,一个叫赖布衣的人,看好了这块宝地,首先施法,用铜钱占据了此地。随后,龙母将一根细针插进铜钱眼里,破了此法。接着,赖布衣要与龙母比法,把各自的铁拐杖和竹牛鞭扔到江中,看谁的先下沉。因江里的龙子助了龙母,所以龙母又居为上。两次大败的赖布衣十分恼怒,决意要把昆仑山上的石头移到西江,堵在江口,致死龙母。就在赖布衣快要得呈的时候,龙母让其中一个龙子学鸡叫,鸡鸣一起,赖布衣的法又被破了。后来,赖布衣在龙母升天之后,改邪归正,并在龙母庙里住下,天天侍奉龙母。这虽然是一个斗法故事,却也向征着龙母不仅拥有法力,更能够降伏人心。

初看到赖布衣这个名字时,我不由得想起了《西夏咒》里的赖头僧,他夺的不是宝地,而是寺院的金顶。大佛寺上的金顶对于凉州人来说,十分重要,据说只要有金顶在,凉州就不会陷入战争,人们就不会陷于苦难。起初人们认为是雪羽儿偷了金顶,因为只有轻功了得的人,才有这种本事。雪羽儿为了给自己一个清白,在某一天的夜里,挑断了赖头僧的脚筋,抓住了他。书里说,赖头僧其实是雪羽儿的师兄,由于品性不端,被逐出师门,所以他的本事也很大,除了雪羽儿,也就再没人能抓住他了。与赖布衣不同的是,赖头僧没有回头是岸,而是选择了继续仇恨和诅咒。我常想,若是没有赖头僧的诅咒,雪羽儿也许就不会受那么多的折磨。不过,雪羽儿就是雪羽儿,她从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在恶境面前失去尊严,失去人格,失去良知,哪怕是被砸断了腿。有许多书友,与我一样喜欢雪羽儿,甚至将她当成女神一般的存在,或者是镜子。书里的雪羽儿很虚,如一团气,能在书里涌动,也能在人心里涌动。其实,龙母的许多传说也是虚的,是二千多年来,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时代的心创造出的。不过,无论人们怎样塑造她们,她们的本质都永远不变——人类对真情的追求,对善美的渴望。

龙母,这个名字听起来,比其他神的称呼更加亲切,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母亲,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母亲身上,感受过无私的爱。我记得许多年前,心印法师即将圆寂的时候,她总是让母亲陪伴着她,不让母亲离开她的小屋。那情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在那时我才知道,母亲对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又过了几年,我的母亲也离开了,此后,那身心就如置于大荒一般,前也空空,后也空空,即使还有家人,也永远无法弥补母亲的缺失。当龙母不仅仅是龙的母亲时,而是一方百姓的母亲,她就有了更高意义上的存在价值。她爱护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还爱护着一方人,而一方人也需要完美人格的母亲,她能闻声救苦,能平等待人,能成全所求,如同人们需要观世音菩萨一样。当我们提起观世音菩萨的时候,心里荡漾的总是她对世人无限的包容、接纳、爱与救赎。事实上,观世音菩萨并没有固定的形象,这一点在《楞严经》里讲得很清楚,众生需要什么样的形象,她便化为什么样的形象,为其讲法,使其离苦。然而,我们更喜欢的还是女身,正如一个孩子需要母亲。

我尊敬这世上的所有母亲,更敬佩升华了小爱后,爱更多生命的母亲。我想,龙母定然也有一个放下的过程,一段升华的故事,只是人们在太乎大殿前的膜拜祈求,忽视了龙母的精神。若是没有这份精神,人们便不会在龙母坟前莫名地潸然泪下。能感动人的,必然是真情。龙母坟给我的感受非常特别,她清凉、宁静、淡泊,却又积极。成就了龙母的,是她的发心,成就了无数圣者的,也是发心。发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所在,也是所有向往者,最真实的守护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