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文颖的《接纳力》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这几天读了海文颖老师的《接纳力》成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妈妈情商课。全书共分八章。接纳力是一种能力,一种获取幸福的能力。妈妈一旦拥有了接纳力,不仅能获取让自己幸福的能力,还会铸造孩子一生的幸福力。这是一部通过培养妈妈的接纳力来提升妈妈的教养水平,进而成就孩子一生幸福力的妈妈自我成长幸福经。

第一章  接纳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问题本身从来不是问题,应对问题的态度和方法才是。当我们拥有越来越强的接纳力时,我们会不经意间发现,孩子也拥有了能让自己持续幸福的能力,即幸福力。幸福力的呈现是:我很好,你也很好,我们大家都很好。

接纳是一门有魔力的学问。父母的接纳力呈现为虚、弱、柔。如坤为大地,接纳万物。

柔:温和而坚定。

弱:从示弱到真弱。

虚:给孩子空间。

父母的接纳力可以成就孩子的幸福力。个人幸福力、人际幸福力、群体幸福力是一层一层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很好,我才能发自内心不带羡慕嫉妒恨地说你也很好;而我和身边的你都很好,我会很容易看到周围世界的真善美,我会自觉自愿地为了维护世界的美好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便是群体幸福力了。

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拥有接纳力的成人必须会成为拥有持久幸福力的成人。一个具有接纳力的成人,他的幸福感不会随外界的境遇而改变,他拥有无论什么境遇都能让自己获得幸福的能力。同时,拥有幸福力的孩子也必然会逐渐拥有接纳力,在悦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理解和接纳生活。接纳力和幸福力相伴而行,最终将成就亲子两代人的生命绽放。

接纳力可以自助修炼。

拥有接纳力,育儿将变成一个轻松、丰盛的过程。如何获得接纳力?做好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首先要扫盲,要有育儿育己知识的铺垫,其次要拂尘,尘埃掸去才能看到“台”,之后才是“拆台”,获得一份心灵的自由和空间,增加一份接纳力。

倾听:如同我们提升接纳力是为了成就孩子的幸福力一样,我们练习倾听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通过倾听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练习倾听的第一步是闭嘴,是忍住不说。确实,唯有父母忍住不说,孩子才有机会说,事情本来的样子才有机会呈现。忍住不说,才能倾听到生活的韵律,允许孩子活出自己的节奏。

倾听,觉察内心的真正需求。

在头脑层面,我们个个都是“善口技者”。倾听即觉察,能够让我们“撤屏视之”,看到屏风后面的真相,“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当倾听成为习惯,觉察即可贯穿在生活中的每个细节了。

倾听是忍住不说。那么忍住没说出去的是什么?是自己头脑中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真的是自己的声音吗?确实,倾听让我们有能力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觉察一点便自由一点!

在关系中倾听并反躬自问

在关系中倾听,更有机会觉察自己。自我觉察,如同善口技者,一人可以鼓噪出各种声音,而关系中的觉察,如同不善口技者,需要更多人手来演绎不同声音。只是这关系中的多个声音都是你脑海的一部分,听到了才有可能区分哪个声音是当下自己的真实声音。

我们身边所发生的是我自己吸引来的。这些人、事、物是来让我觉察、学习和成长的。我所讨厌的必然是我身上也有的。一个手指指出去的时候,另外有三个手指在指向自己,这说明我说他的,我都有,而且是三倍的程度,只是我和他表现的场合和方式不同而已。

抚平糟糕情绪背后的创伤。

“台”通常可以归结为一种错误的逻辑,在生活中,留意自己爆发强烈情绪和感受的时刻,扽着线头去寻找,不断地拂尘,必定能找到那个影响自己已久的“台”。成人拆台需要比较久的时间,我们可以做到的是不给孩子“筑台”。

看到“台”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台”通常可以归结为一种逻辑,例如“事错了,就是人错了。”但发现“台”的线索通常是一种强烈的情绪或者感受,例如“面对恃强凌弱的做法,我就有屈辱感。”等。

接纳力修炼术:倾听

倾听四步走:

1.忍住不说

2.自我觉察

3.反躬自问

4.拂尘找台

1.静语1至7日。不管孩子、老公、其他家人说什么,尽可能微笑点头,以鼓励的眼神鼓励对方继续说话。

2.倾听自己头脑中的各种声音,并笔录下来。

3.甄别头脑中各种声音的来源。

4.在关系中倾听并做反躬自问。

5.倾听最大声音。留意亲密关系或者日常关系中不断出现的各种声音,找到其中最喧嚣的声音,细细体会,拂尘找台。

  第三章  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义创使人罗杰斯提出的心理学术语,是指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当我们自己有负面情绪时,倾听和共情自己才能让我们恢复心力、超越自恋,转而倾听、共情孩子,并对孩子展现出我们的接纳。

超越自恋去理解孩子

这一点特别重要,外在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中经历着这份不如意,慢慢认知到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无论外界是怎样的际遇,“我都足够好”,这就是在建构孩子的个人幸福力。而外在世界就是这样的,这是在建构孩子的接纳力。

共情童年时候的自己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被理解,被允许说出感受。那么我们小的时候呢,是否获得过充分的理解?我们的处境是否被父母设身处地体会过?也许并没有。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伤痕,重要的是我们现在该怎么做。共情自己,爱好自己,才有心力养育好孩子。

拥抱被养育时的记忆

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不管乐意不乐意,你会非精准地再现当年自己被养育的那些体验。所有记忆的表达都是来助力我们成长,成就我们的生命走向完整和绽放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总有机会矫正自己。

我们对父母的态度,大多数时候也是父母曾经对我们的态度。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唯有带着觉察,及时拥抱记忆的表达,才有可能不再重复被育过程的不当和暴行。

卸下盔甲,碰触内心的真实和柔软

看起来,生命是一代又一代向下的传承,是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实际上,反而是孩子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让我们有机会反思上一代的养育方式,并重新回到自己生命力受阻的某些点,重新养育自己。

若不是为了孩子,已经在江湖上摸爬滚打多年,牙尖嘴硬、浑身是铁的我们,谁愿意主动卸下一身盔甲,触碰自己内心的柔软呢?

每个人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很不容易,我越来越懂得,人和人之间能做的只是相互陪伴和支持,谁也不能替谁说话。

接纳力修炼术:共情

共情四步走:

1.共情孩子

2.共情自己

3.拥抱记忆

4.坚守真实

1.练习说出孩子的感受。

2.练习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

3.练习回到小时候的某个场景中,说出那个时候自己的感受。

4.留意记忆的碎片,如果有些想不太清楚的往事出现在脑海,先去捕捉,写下来,再去感受,理解它要告诉你什么信息。

5.平时总会有些人评价你,记录这些评价,在独处时叩问自己:这些评价是真的吗?听到这些评价的感受是什么?这些评价的反面,你是否也有?如果听到反面的评价,你会是什么感受?

  第四章  划界限

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需要得体地退出。怎样做到得体?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欣赏地注视着该子,逐步将他自己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这便是得体。

搞清楚关系版图中自己的领地。

倾听、共情是洞察我们内在空间的工具,就好像要先搞明白房间里都有啥一样。划界限则好像重新规划房间,需打洞钻墙拆台扔东西,让我们获得虚、弱、柔的空间。例如隔代养育,例如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等。

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亲情关系中,不管有多难,年轻的父母们,你的小家是你的领地,你需要当好自己家的主人,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氛围。除此之外,放过老人,也放过孩子吧。

在行动中忍着痛划清界限

划界限最重要的是行动。在已经习惯的亲情关系版图上重新界定边界,重塑关系模式,其中必然会有痛。在倾听、共情中觉察越深,在划界限的时候就越可以稳、准、狠地下手。

孩子需要空间和时间来找到自己的节奏。允许孩子在小的时候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学习节奏是风险值最低的。

觉察育儿难题背后的根源

划清界限,才拉开了折腾自己的序幕。因为没有别人可以被迁怒了,没有办法向外找原因了。因为,自己是一切的源头。

一个人在生命早期所获得的认知常常成为今后生活的模板。解读过去的自己,能够清晰看到那个模板,这时候才可能更新模板。

在关系中实修划界限举步维艰,每一股力量都在拉扯着你回归原来的关系平衡状态。划界限走不动的时候,好消息是,这个区域里绝对有个“台”,需要你通过倾听、共情把“台”明晰化。每一个情绪的背后都有礼物,需要耐心地倾听和共情才能将礼物找出来。

给孩子折腾出一个成长空间

每个人的内在就像一个家,那是属于自己的领地。父母如果不主动退出孩子的领地,孩子很难把父母从自己的内在空间请出去。但是任何人的内在领地被侵犯、被肢解得七零八碎时,都会很痛苦。成熟的父母不是没有能力掌控孩子,而是能够主动约束自己,凭借接纳力,给孩子腾出一份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习得自己掌控自己。

接纳力修炼术:划界限

划界限四步走:

1.搞清领地

2.划清界限

3.折腾自己

4.允许孩子

1.搞明白自己的领地,即区分“谁有问题”“谁遇到困难”“谁的目的没达成”,如果答案是自己,则属于自己的领地。

2.属于自己领地的,仔细考虑并制订计划,让自己的意识充满自己的领地。

3.属于孩子领地的,要忍心不插手。如果父母有任何情绪、感受,都属于自己的,需要对自己进行倾听、共情,在界限内折腾自己(拆台)。

4.在孩子承担时,要给予孩子倾听和共情。支持孩子将他的意识填满他的领地。

(1)学会为孩子做主,保护孩子的领地边界。

(2)协助孩子认识并确定自己的领地边界。

(3)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

(4)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他领地的空间。

(5)带孩子认识他更大的领地边界。

  第五章  立规则

划界限和立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划界限的目的是保证每个人充分拥有自己的领地,立规则是在界限清晰的基础上,为了保证人在社会中的共同刮益而约定事情该怎样做,或者什么事情不能做。

找到心中想要依傍的准绳

立规则的目的是保护孩子、支持孩子今后在社会上走得顺利,获得一生的幸福。作为父母,在育儿中怎么立规则呢?养育孩子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聪明的办法是问问自己,你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从中提炼出内心认同的准绳。比如浩途会员愿意去依傍的准绳是:让我们的孩子成熟、自由、绽放于爱与善良之中;让我们的家庭成为温暖、和谐、充满爱的归宿。

排除干扰,决定自己要做什么

父母决定自己做什么,才能发挥身教作用。要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孩子做什么,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其他养育人做什么,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

言行一致,孩子才愿意臣服规则

社会上的规则纷繁复杂,不过基本上是为了保证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而定。孩子根本不怕被管教,只要言行一致,立住规则,孩子很愿意臣服于规则。但有时候家长言行不一致,刀子嘴豆腐心,嘴上严厉行为上却顺从了孩子。这是因为心太好、心太软。这是溺爱,溺爱达不到真爱的品质。当家长的话语越接近于真实的现实时,孩子越能够准确理解、接受和把握现实。当家长言行一致时,所言所行便立出了规则。

在立规则中疗愈自己

立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并让孩子逐渐熟悉世间事物的关系和逻辑。立规则是个试金石,规则立不起来时,通常那里有个“台”,而“允许”是拆台的有效办法。

家庭和谐的规:爸爸是要被尊重的,妈妈是要被宠爱的,孩子是要被爸爸和妈妈无条件接纳的。

接纳力修炼术:立规则

立规则四步走:

1.找到心中准绳

2.决定自己做什么

3.言行一致立规则

4.以行动来“拆台”

1.叩问自己内心。在育儿上,你心中的准绳是什么?如果用三个形容词来描述,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是成熟、自由、绽放,还是快乐、健康、负责任?

2.叩问自己为了兑现心中的准绳,你自己决定做些什么?

3.留意自己的话语对孩行为的影响,留意自己的话语与真实的现实之间的差异,觉察自己的局限性。要求自己尽可能言行一致。觉察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符合心中的准绳。

4.在执行规则的实际行动中“拆台”。

(1)请记住规则是中立的。

(2)留意执行规则的过程中的各种情绪感受。

(3)不带任何谴责和批判地与各种情绪、感受相处,顺藤摸瓜,找到“台”。

(4)遵循自己心中的准绳,无论如何坚持采用新的行为模式来实现“拆台”。

  第六章  我信息

“我信息”是一种表达方式,不伤害别人又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现状、想法、感受、需要。在夫妻关系中,常用“我信息”能够真正营造一种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在育儿当中,常用“我信息”会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发孩子自觉的合作。

脆弱式表达让关系更亲密

“我信息”的表达有三个要素:事实、感受、影响。我信息的精髓所在是脆弱的表达。脆弱的表达,是极具人性化的互动,能快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不仅对孩子,对爱人、对家人和朋友都有同样的意义!

相对应“我信息”的是“你信息”,顾名思义,是以你开头的,通常用于对别人给予忠告、评判、指责、要求。“你信息”通常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而“我信息”相对来说,是一种脆弱的表达。是描述事实。比如:

妈妈疲劳→对孩子说“我累了”→孩子觉得“妈妈累了”

妈妈疲劳→对孩子说“你真烦人”→孩子觉得“我很坏”

“我信息”相当于《爱的五种能力》中的“述情”。即描述事实、感受、影响,或请求。是在向孩子(对方)传递一种信任和合作。

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因为先有夫妻,才有孩子,夫妻关系是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关系好,亲子关系才会真的好。而脆弱的表达(述情),能够真正营造一个亲密、和谐的夫妻关系。

不评价别人,只表达真实自我

本我代表“我想要”,那么自我就是“我能要”,而超我则是“我应该要”。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空间都有好多声音,自我会统合各种声音,自我在整合各种声音时是有中间过程的。这种整合是生命走向成熟、自由、绽放的必经之路。

经过整合的话语,客观、真实而且具有现实性,能够实现与外界、与他人良好的沟通。

清晰表达,温柔捍卫自己的领地

“我信息”就好像是一个政府发言人,代表一个主权国家向外界发布消息。它会表明我是谁,我的边界在哪里,我期待彼此的关系是怎样的。常见的我信息有这几种类型:

表白性我信息:我认为,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

预防性我信息:明天去爷爷家,我需要你帮忙拎东西。

肯定性我信息:看到你弹琴时这么投入,我非常开心。

面质性我信息:牛奶酒到地毯上,我非常生气,又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清洗它。

善用我信息,可以在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守住自我的领地。

不掌控才能孕育有自我的孩子

找到自我,表达自我,才是我信息。看到自我,再放下自我,便能真正看到孩子,支持孩子行使他的自由意志了。父母顺应孩子,不执着于自己头脑中的计划和安排,能心甘情愿地享受对孩子的陪伴和等待,这就是对孩子的真爱。

接纳力修炼术:我信息

我信息四步走:

1.脆弱的表达

2.真实的表达

3.对自己领地清晰的表达

4.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

1.在关系中,找到自己心中那份脆弱的感受,并向对方表达出来。例如

事实:五天没见

感受:想你

请求:你说听到我想你了

影响:我满足了

2.首先需要区分是哪个我在说话:本我是“我想要”,自我是“我能要”,超我是“我应该要”。练习让自我在整合后以“我信息”表达自我意志。

3.在关系中,灵活应用表白性我信息、预防性我信息、肯定性我信息、面质性我信息维护自我的界限。

4.聆听并支持孩子的自我表达。

  第七章  与父母和解

要和父母发展出人性化关系,需要靠我们自己。倾听、共情父母,能让我们主动看到父母的感受,理解父母的境遇;划界限、立规则能够让我们切断对父母的抱怨和指责,活好当下的自己;我信息则能协助我们表达自己,让父母了解我们。

不做披着成人外衣的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都享受过母亲、父亲的养育之恩。我们每个人都被无条件地接纳过,否则我们不会来到世上存活下来。

不管孩子多大了,很多时候父母依然扮演着喂养者和权威人物的角色。我们依然必须面对与父母的和解,向上接受爱的管道。否则,我们不过是披着成人外衣的小孩,依然在精神上仰仗着父母的喂养和权威。

你所有不愿意疗愈的,都会传给你的孩子,如果不愿意孩子受你同样的苦,最好疗愈自己,让自己成长。我们自己没长好,但是我们期待养一个好孩子。因为我们是孩子的成长环境,所以成为父母,激发了我们疗愈自己的强大动力。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童年的某个事件,也许早已遗忘。却在暗中长久地阻塞着我们的生命成长。那里形成了一个台,成年后我们千百次地受挫,就是因为这个台在不断吸尘,一次又一次让我们的心蒙尘,做出自己本不想做出的反应。即使头脑知道并决定再也不要重蹈覆辙,身心依然会不由自主地重复上演同样的情景剧。

我们需要再次回到童年被阻塞的那个情绪中,把怨恨都倾泻出去,才能腾出内在空间来重新装满爱。

没有不犯错的父母,一是因为父母也是凡人,二是因为我们心中有个完美父母形象,真实的父母和我们内心的完美父母相比,怎么都能被挑出错来。也许父母对你太粗暴,伤了你的心;也许父母对你太放纵,你在责怪他怎么这样不负责任;也许父母对你太负责了,你又觉得他们剥夺了你的成长空间。

接受父母的缺点和局限性既是成熟的表现之一,也可以让我们从对双亲的依赖中走出来,真正成长为一个成人!

与父母和解之路的几个阶段。

第一步:觉得自己够好。

第二步:看母亲如同一个孩子。

第三步:共情母亲,说出母亲的感受,主动把母亲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第四步:表达关心和爱。

坦诚沟通,真正走向和解

在自我成长途中,大多数人需要迈出这一步:鼓足勇气,尝试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也许会有冲突,但心中不再畏惧,才能真正走向和解。每一个人长大后,都需要着意疏通与上一代爱的通道,都需要与父母有个深度的和解。在这个沟通中,在真实真诚的前提下,做到两点:1.承认自己的软弱。例如,我不知道能不能解释清楚。2.承认对方的价值。例如,就像您给我讲的好多事。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父母

能把父母当普通人看待,就能把自己当普通人看待了。千万别以为自己当了父母,就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每个人都有局限性,不管怎样尽心尽力,我们都会犯错。

接纳自己是接纳一切的源头。“我足够好”是我看别人足够好的基础。我允许自己作为一个人,充分地体会生命的多姿多彩。

当我们给予自己这样的允许时,我们就有能力将同样的允许给孩子、爱人、父母了。神奇的是,当我们给予一份允许和接纳的时候,爱人和父母也不与我们较劲了。孩子自己也能在体验过两端后,找到适合现实原则又遵循内心的处事方式了。

  第八章  体验接纳的力量

接纳是一种力量,如同大地对万物的接纳,能够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当我们拥有接纳力时,便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们足够好,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允许孩子按自己的节奏成长

经成千上万的父母们验证,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每一步扎实走过,就可以获得接纳力。这种接纳不是放纵,不是宠溺,不是忍受,而是对生命历程的一种了然。

家庭教育,以接纳为本。接纳孩子,也接纳自己。没有不犯错的父母,就算我们再谨慎,也还是会犯错。自责没有用,接纳反而会让自己更快想到积极的解决方案。不管孩子有怎样的经历,我们都可以协助他吸收到滋养,让他体验到自己足够好,别人也足够好,这个世界对他都是友善的。

以孩子为师,重塑自我

养育孩子,是一个养育自己的过程。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我们不停地折腾自己,当做到对孩子接纳时,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对自己也接纳了。

这么些年来,以孩子为师,勤学苦练下来,竟然发现教学相长。父母做到的,孩子也做到了,当年父母怎么对待孩子,现在孩子便怎样对待父母,当然孩子的段位高,父母需要刻意地共情,而孩子会润物细无声地共情。一旦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那就搭上顺风车了,成长会以几何级的速率实现。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不听话,说明你该练习倾听了;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不体谅大人,说明你该练习共情了;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不主动完成作业,说明你该练习划界限了;

如果你在抱怨孩子出口伤人,简直养了一个白眼狼,说明你该练习我信息了;

……

对孩子说是,享受生命的礼物

“我很好”是成就我们和孩子幸福力和接纳力的源头。

我们的接纳力成就了孩子的幸福力,也成就了自己的幸福力。接纳力和幸福力的结合点在于觉得自己“足够好”。一旦我们觉得自己足够好,不以外界的任何评判为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就可以接受事情做得有好有坏。这次有错,下次改正,因为事错了,不代表人错了;我们可以做到接受孩子的一切感受,同时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说“不”,因为越接纳这个人,越有力量对某些行为不接受,那种坦荡代表着对人的尊重。

有一本书叫《对生命说是》,也谈到首先要对自己说是。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我们都可以有力量对自己的生命说是。你遇到的一切,都是生命带给你的礼物,一定是因为你值得,才送给你。

浩途共十二个主题,前面这个五个,倾听、共情、划界限、立规则、我信息是基础。后面的七个,信任、欣赏、尊重、合作、自律、感染、接纳,是更深层次的拔高学习。修好了前五个方面,一般的问题基本上能解决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