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山区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如题所述

1.2.1 我国山区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

我国是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多山国家,在约960万km2的土地上,山脉纵横,丘陵起伏,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定向排列,山盆相间,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由西向东逐级下降,明显的形成3个阶梯。

第一阶梯为青藏高原,海拔一般为4500~5200m,地势最高点为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这一阶梯的形成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所致,从4000万年前的渐新世开始,印度板块不断北移,致使青藏高原成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第二阶梯位于昆仑、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地势急剧下降到1000~3000m之间,其间有大高原和大盆地。第二阶梯形成时代很古老,有些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形成,比较新的也有3000万年的历史。它经受了多次地壳运动,地壳断陷和抬升也较显著,断陷处往往形成盆地,在这一阶梯面上,耸立着不少高山。

第三阶梯位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到海岸线,高度由海拔1000m降到几十米甚至几米。自北而南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长江以南的一片广阔的低山丘陵,只有少数山岭的海拔高度可达到或超过1000m。从海岸线向东,则是碧波万顷的海洋,岛屿星罗棋布,水深不足200m的大陆水下延伸部分为浅海大陆架区,也可以称为我国地形的第四个阶梯。第三阶梯地势低平,形成时代也较新。

我国这三大阶梯特点决定了各阶梯范围内迥然不同的环境地质特征。第一阶梯,海拔高,气候寒冷,形成多年冻土,致使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第二阶梯,山地起伏较大,地形条件复杂;第三阶梯,地热平坦,地形条件简单,然而,多为第四纪沉积,土质松软,土体条件复杂。

1.2.2 我国山脉纵横、定向排列,山盆相间

我国多山,且其排列颇有规律,大多数为东西走向和北东—南西走向,部分为北西—南东走向和南北走向。

东西向山脉主要有三列,最北的一列为天山—阴山—燕山;中间的一列为昆仑山—秦岭—大别山;最南一列为南岭。这三列山脉主要受纬向构造体系所控制。

北东—南西向山脉,多分布在东部,山势较低,自西而东有三列。最西一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即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中间的一列包括长白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闽浙一带的山地丘陵;最东一列则是位于海上的台湾山脉。这些山脉主要受新华夏系和华夏系构造体系控制。

北西—南东向山脉多分布在西部,由北向南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它们主要由北西向构造体系或有关山字型构造体系所控制。

南北向山脉纵贯我国中部,主要包括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它们主要受经向构造体系和山字型构造体系脊柱控制。

以上山脉,是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为网格状。在山脉分隔的网格中间,有高原、盆地和平原,形成山盆相间的格局。

全国各类地形的百分比是:山地约33%,高原约26%,盆地约19%,平原约12%,丘陵约10%。我国习惯上说的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表1-1 我国主要山脉简表

表1-2 我国主要高原、平原简表

1.2.3 我国地貌类型

无论是从成因,还是从形态来看,我国地貌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急剧抬升的高原和山地,有强烈断陷和拱曲下降的平原和盆地,有流水作用为主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有风力作用为主的浩瀚的沙漠,有别具特色的冰川地貌,有景致奇特的岩溶地貌,有受海水雕刻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等等。

青藏、云贵、内蒙古和黄土高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高原。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和四川盆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等大河大川,在辽阔的土地上奔流,堆积成许多广阔的平原。东部平原上散布着低山丘陵。西部有很多高山峻岭。

在地面隆起的地区,在外营力作用下形成剥蚀平原或高平原,地面较平坦,但与堆积平原相比,则起伏较大,覆盖物较粗而松散,覆盖层薄。隆起强烈地区形成剥蚀高原,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黄土高原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中游约40万km2的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地面为自北向南颗粒渐细的第四纪黄土覆盖,厚度不等,最厚可达100m以上。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经侵蚀常成陡直的沟壁。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面植被大面积遭受破坏,经流水切割,形成沟谷深切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分布着特有的塬、梁、峁、川等地貌形态,地面破碎,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之一。流失的土层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黄土母质肥沃,利于耕垦。大力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是这一地区改造自然、发展农业生产最重要的任务。

山地在中国占有广大的面积,构成山体的物质有各时代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大部分经过复杂的构造运动,存在大量的褶皱、断裂,并至今有程度不等的升降运动;同时经受着复杂的外力作用。大致5000m以上的极高山区,以冰川剥蚀作用和寒冻风化作用为主,一般剥蚀、切割强烈,冰川地貌和冰缘地貌发育,不少地区为冰川覆盖;3500m以上为高山,基本上没有森林分布,融冻机械风化作用为主,形成了陡峻的山坡和粗大的堆积物;1000m以下的中山和低山在中国东部分布很广,这里流水侵蚀作用占优势,在湿润的气候环境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造成山地破碎、风化壳很厚的特点;向西北干燥区过渡,则干燥剥蚀及风蚀作用逐渐加强而占优势,山形和缓,向准平原化方向发展。

丘陵不以绝对高度划分,其特点是起伏和缓、没有明显的山脉走向,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m,极少突出的高峰,多见于山前地带或平原地区。海拔较低的丘陵地区多已辟为梯田或经济林区。

岩溶(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多数省区均有分布,多在石灰岩分布区的中度隆起带,以广西、贵州、云南面积最广。岩溶是石灰岩地区长期在水的溶蚀、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石芽、峰林、漏斗、溶蚀洼地、坡立谷、落水洞、竖井、溶洞等特殊形态,河流常潜入地下成伏流。由于各地在新构造运动中升降幅度的差异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岩溶地貌有多层性和地带性的分布特点,中国亚热带地区岩溶地貌最典型,为山清水秀的优美风景区,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等。石灰岩区的地表形成石芽则不利耕垦,且由于漏水,常造成干旱,须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改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