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巨笔“带”字是怎样书写出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10-14
王元仁最有名的书法作品,是阳朔碧莲峰下的“带”字。 王元仁在桂林仅供职一年,由于他的工作认真,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他那手漂亮的书法,很受上司的喜爱和器重,更因阳朔知县缺位的缘故,他很快被派到阳朔任代理知县。 王元仁在阳朔任代理县令总共不到一年时间。 在此任上,他除了对县情作一些必要的调查,打理一些日常公务外,要想在政绩上有所作为,尤其在史上留名,实在是很难的要求。况且,他在任的这一段时间,在气候上算是风调雨顺,在治安方面也没有大的案件。修志兴学,也需要时间去制定计划,筹集资金,组织人手。这些事情,他都想做,也着手有所安排。 他的理政心思重点还是放在阳朔的历史文化方面,打算作些重修阳朔县志之类的事情。都说盛世修志,他是很相信他所生活的年代算是一个“盛世”的,尽管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大清已经危机四伏了,但一个粤西山区小县的代理知县不可能对时局有太深的认识。 想得更多的,还是自己的书法创作。来到“碧莲峰下住人家”的仙境,不留下自己的笔迹,那绝对是千古遗憾——毕竟自己号称“擘窠大字,当称天下第一”呀! 既然要作擘窠大书,非独字不能传达其精义。 用一个字表现出作品的灵魂所在,凸现其精微含义,何其难也! 对作品的构思,让他费神不少。 某一个春雨初霁的下午,王元仁办完公务,从县衙门出来,拐到漓江边,独自徜徉散心时,想起了几年前曾任两广总督的大学者阮元游漓江的感慨。阮元九年任两广总督,十次造访阳朔。面对处处入画的阳朔风光,他由衷地说:如果能够在阳朔当一个七品县令,那实在比在朝庭里当个高官更让人向往。阮元在当朝是一个为官治学皆为楷模的人物,很让王元仁崇敬。如今,自己在这里作着县令,虽是代理身份,毕竟是让阮元大人都向往的职位,也十分让人欣慰知足了。 望着清澈的漓江自北而来,向南而去,宛如一条玉带缠在女子腰间,唐代大诗人韩退之描绘漓江山水的名句就如那清澈的江水一样款款流进心间:“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眼前这条漓江,确真是一条青罗玉带呀! 如此一想,忽然间就有了灵感。灵感所至,血脉贲张一般,档不住,压不下。王元仁面迎江风,猛吸一口气,立即转身,奔回衙门,大声嚷嚷着,一面令下人铺纸研墨,一面思绪万千,只感到心跳加快,血涌心间,文思喷涌,激情勃发。过去多少年来,不知练了多少右军书贴,不知写下了多少擘窠大字,却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饱含激情,产生快感! 待衙役备好笔墨,王元仁已一发不可收,舞动着如椽巨笔,真是笔走龙蛇,意写春秋,令人畅快淋漓的创作过程呀!从来没有过的书写体会呀! 一个字竟用去两斤上好的偶得阁墨汁——这只是写这个字所用的墨汁!如果要算上后人写文章,对这个字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分析,所用的墨汁就不知几倍于此了。 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待一个巨大的“带”字写好,王元仁掷笔长叹:也许今生今世,再也冲不过今天这个高度了! “拿茶来!”他喊道。天并不热,他却汗透脊背,怪不得口渴得很。 衙役端上一杯当地出产的石崖茶,看着他咕咚咕咚地喝个干净,才小心冀冀地问:“大人,您写的这个带字是什么意思?” 王元仁用十分满足的神情反问:“你说什么意思?” 衙役摇摇头,答不出来。 衙役也不可能答出来。 县里的许多秀才是听说过新来的知县所写的擘窠大书是十分有名的,甚至有人到桂林府去看过他留在西湖隐山的巨大“龙”字。如今听说王知县在小城里沐着春风,情之所至地写了个巨大的“带”字,都跑到衙门来看。县城不大,不一会儿,衙门大院就站满了观看知县大字书法的读书人,一边看一边讨论。 有的说字写得顺畅流丽。 有的说笔法沉稳干练。 有的说意气遒劲苍桑。 有的问:“一个带字,气势虽磅礴,可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另一个就说:“这个也看不出来?一个字包含着‘一代江山、少年努力’八个字的意思呀。” 别的人就点点头说:“就是,就是。知县大人才高八斗,一个字就蕴含着勉励少年求知奋进、为国尽忠的内容。真乃墨宝呀。” 又有人说:“哪里才八个字的意思呢?你们仔细看,分明是十四个字的笔意呐。看端详罗——一带河山甲天下,少年努力举世才!” 听了这个人的话,许多人果真仔细地辩读起来。 又有一位老者捻着髯须,慢条斯理地说:“依我看,足有十六个字的意思在其中呀——一带河山,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嘛。” 为解读一个“带”字,秀才们争论不休。 有人提议:“请王知县来解释。” “对,请王知县解释最具权威。” 面对众秀才的热情,王元仁有些飘飘然,故作沉吟,不予回答。他实在没有想到此字的反响如此巨大。对人们一些稍作牵强的解读,他觉得还是不作申辩为妙。然而众人不依不饶,非要他开口说话不可。他正不知如何推辞,忽然有人喊:“知县大人还没盖印呢。” 王元仁连忙借机脱身:“对,对,要盖印。”说毕,转身到衙门里去端他的私人大印章。 盖印的时候,王元仁耍了一个小聪明:他故意将印章倒盖,将众人的议论引过去:“印盖倒了,印盖倒了。” 王元仁装模作样地看一眼盖倒了的印章,淡淡地说了句:“倒印和大字相映成趣,有倒印的乐子吧。”就把热情不减的众秀才支开,继续他的公务去了。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巨幅“带”字石崖壁刻,印章也仍然是倒着的。 令王元仁料不到的是,当他充满激情写下的这个“带”字被刻在碧莲峰下风景道的崖壁上时,就决定了他将成为阳朔历史上上百个县令中的佼佼者。 随着岁月逐渐抚平历史的痕迹,多少豪杰都被历史的大河冲刷走了。一个普通的县令,更会很快被人所遗忘。然而,王元仁,一个读书功名并不高的代理县令,由于他的功力不凡的擘窠大书,更由于他对江山景致的凝炼总结,成了后人评判不绝的地方历史名人。一个“带”字,成为叹为观止的书法巨制!成为阳朔自然风光中的文化名胜!成了后来游人讨论不约的话题! 王元仁在阳朔代理知县的位置上供职一年,奉调到崇善县任知县。这时的王元仁,由于一个“带”字奠定了他在书界的地位,在擘窠大字的修养上已经是真正地名扬四方了。如今,宜山的鹅潭有他的单字巨书“鹅”字,武鸣的起凤山有他的单字巨书“凤”字,他任知县的崇善县则留有他的单笔巨书“寿”字,这些字都刻在石崖上,成为宝贵的历史文物。细心的读者,从宜山的“鹅”字一眼可以看出王羲之的家传真谛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