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要背的

我要提纲

第1个回答  2009-08-09
科学第三册第一章提纲
1、 海洋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只占总水量的2.53%(其中冰川占陆地淡水的68.69%)。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占0.94%。地球上的水,可以液态,固态,气态的形式存在。
2、 成人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重量的4/5是水分。生物体含水量(质量分数):水母 98%、黄瓜95%、草本植物 70%~85%、一动物 70%~80%、物风干的种子 15%以下。
3、 3种循环方式:1、海上内循环 2、海陆间循环 3、内陆循环。环过程: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沿地表或地下流动(径流)
4、 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5、 水的重要性质无色、无味、常温下液态。在4℃的时候密度最大。沸点:100℃ 凝固点:0℃。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6、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质量/体积 ρ=m/V (单位:克/厘米3或千克/米3)1克/厘3=1000千克/米3。水的密度是1克/厘米3或1000千克/米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一般密度不同。(也有相同的)
7、 压力是物体之间由于相互积压而产生的。压力特点:1、与物体表面接触 2、与物体表面垂直。方向: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力的作用效果:1、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积。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压力的大小。压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压力/受力面积(p=F/S)。单位:帕斯卡(Pa)。1帕=1牛/米2还有百帕(102帕)、千帕(103帕)、兆帕(106帕)。增大压强方法:1、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力。减小压强方法:1、增大受力面积 2、减小压力。水和其他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会产生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跟水一样,一切液体的内部都存在着压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8、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用于气体浮力计算):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9、 F浮=G排液=ρ液g V排液。下沉:F浮<G 悬浮:F浮=G 上浮:F浮>G 漂浮:F浮=G
10、 溶液: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溶剂。溶解后所得到的物质叫溶液。溶液:某一种或某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发一种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1.均一:溶液的各个部分完全一样。2.稳定:当条件(温度、水不蒸发等)不变时,自身也不变。)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而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或悬浮液)。分散质为固体小颗粒。小液滴分散到液体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或乳状液)。分散质为液体小液滴。悬浊液、乳浊液中含有多种物质,这种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它们都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11、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的溶剂里,不能继续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升温,加溶剂→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该温度下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影响溶解度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室温(20℃)时物质的溶解度在10克以上,我们一般称它为易溶物质;1~10克为可溶物质;0.01~1克为微溶物质;小于0.01克为难溶物质。特殊:氢氧化钙(熟石灰)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科学第三册第二章提纲
1. 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千米范围之内,起保护作用,也带来各种天气。大气温度的变化在-84℃~2500℃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据大气的温度、密度,物质组成可把大气层分为5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大气由干洁的空气和水气杂质组。对流层(0—12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热量来自地面),集中了3/4的大气质量,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状况复杂。
平流层(12—5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中间层(55—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暖层(85—500KM):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外层(500KM以上):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
2. 大气层的作用可以保护地球,避免流星袭击。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臭氧层能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过度紫外线伤害。水蒸气,尘埃能成云致雨。
3.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一般出现春夏秋冬等季节和年的都不是天气)它反映了一个地方一段时间里的大气状况,是经常变化的。天气的主要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比如:烈日炎炎,雷雨交加是天气,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不是。
4. 气温:空气的冷热程度。测量气温用具:气温计和百叶箱方法:放入白色的百叶箱里(距离地面1。5米,为人类正常活动的高度,放在草坪地面上,避免太阳直射产生温度误差),内有普通温度计(包括干球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一般门朝北开,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5. 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为22摄氏度。气温与生物关系密切,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也有很大影响。
6. 气压:大气的压强。9. 使用刻度:读出干球刻度,读出湿球刻度,算出温度差,对比相对湿度表
干球温度一样的前提下,干湿差越大,湿度越低。
湿度的影响:湿度越大,空气中水汽越多。
降水的过程
10. 在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
11. 天气图:又叫天气形式图,是一重可以表现不同地方气象信息的地图。天气系统:气压,锋面,台风。等压线:区域内气压相等地区的连线,上面标有读数,可以表示气压在各个方向增加或减少的趋势。高压区:一个区域内等压线闭合,气压最高的地区。出现晴朗干燥天气低压区:一个区域内等压线闭合,气压最低的地区。出现阴雨天气。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复习提纲
§1.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些如录音机、随身听上类似的符号来表示事物,我们曾经用过的符号有:速度v、时间t、质量m、密度ρ、压强p、电流I、电压U、电阻R、冷锋、暖锋等,你可以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我们生活中,用过的符号有:厕所符号、电源符号、交通标志等。

符号的作用和意义: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

用符号可避免由于外形不同引起的混乱

用符号可避免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2、模型:

建构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的到的事物。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模型可以表示很大或很小的事物,有些模型可以是具体形象的,而有的模型则是抽象的(如一个数学或科学的公式)。

§1.2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在化学变化中是可分的,而原子是不可分的。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了,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

2、物质的构成: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①原子的种类比较多,现在已知的有几百种原子。不同种类和不同数量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从而使自然界中有种类繁多的物质。它们之间的互相组合就好比是26个英文字母可组合成无数个英文单词一样。

②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

③同种原子构成不同物质时结构是不一样的,如金刚石和石墨。

④原子是一种微粒,具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通常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极,不同种类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1.3原子结构的模型

1、原子模型的建立:原子内部结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②历程:

道尔顿原子模型(1803年) ――实心球模型

汤姆生原子模型(1904年) ――西瓜模型(汤姆生发现原子中有电子,带负电)

卢瑟福原子模型(1911年) ―行星绕太阳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的存在)

波尔原子模型(1913年) ――分层模型

电子云模型(1927年—1935年)―― 电子云模型

2、

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显电中性)

4、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所占的质量很大,但占据的体积很小。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电子的质量所占的比重极小,几乎可忽略。

5、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的研究还在继续,科学家认为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对夸克的研究已成为科学上的一个热点。

6、元素:

科学上不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7、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疗、国防等方面由广泛的应用。

8、带电的原子――离子:

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带正、负电荷的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之间会相互作用,构成物质。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之一。

小结: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1.4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物质(纯净物)根据组成元素的不同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4、物质的分类:

5、常见的元素符号:

①金属元素: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铜 汞 银 铂 金 (钡 锰 锂 铍 )

②非金属:碳 硅 硫 磷 氢 氧 氮 氟 氯 溴 碘

③稀有气体:氦 氖 氩

6、元素的分布:(不均匀)

地壳中含量居前四位元素: 、 、 、 ;

人体中: 、 等;海水中 、 、 、 等。

§1.5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拉丁文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来表示元素,当元素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写上该元素名称的第二个字母以示区别。

2、元素符号的含义:既有宏观的含义,又有微观的意义。

①表示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3、表:元素、原子、离子、分子的涵义及相互关系:

项目
元素
原子
离子
分子

概念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涵义
只分种类不论个数
既可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在化学反应中
元素的种类不变
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可以转变为离子

可分为原子

组成

物质
物质
金属单质:Mg等

稀有气体:He等

少数非金属单质:C、Si等
离子化合物:NaCl等……
非金属单质:O2、H2等……

1、 熟练记住常见的16种元素符号:

H、O、C、N、S、Si、Na、Fe、Cu、Cl、Ca、Ag、Al、I、K、P

§1.6表示物质的符号

1、 化学式:

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为化学式。

化学化的书写要注意规则:

①单质化学式书写时要注意稀有气体通常用元素符号直接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金属和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的结构比较复杂,习惯上也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氢气 氧气 氮气 氟气 氯气 溴 碘

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通常可以根据读法来写,且要注意通常用原子个数(或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化学化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成“某化某”。

化学化所传递的信息: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该种物质的1个分子;③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④表示该物质的1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及原子的数量。

2、 离子符号:

离子符号表示时在元素的右上角要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带电原子团是较为复杂的离子,在书写时也要注意所带的电荷数。

3、化合价:

①、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化合价只在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

②、化合物里元素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为:零

②、记住常见的化合价:

H、K、Na、Ag、NH4为+1价;

Ca、Mg、 Ba、 Zn 、Cu、 Fe(亚铁)、 Hg为+2价;

Al、Fe为 +3价;

F、Cl、NO3(硝酸根) 、OH(氢氧根)为-1价;

O、S、SO4 (硫酸根)、CO3(碳酸根)为 -2价;

2、化合价的计算的总原则:①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根据元素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有三个步骤:

① 按一定顺序写出元素符号;

② 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

③ 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写出分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

§1.7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涵义: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得数值,

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无单位。

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由于原子的主要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是质子质量的1/1834),所以:

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

2、 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 关于化学式的计算:

①求得该物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求得组成该物质得各种元素的质量比;

③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得质量分数;

④结合第③种计算,在已知该物质的实际质量时,求得该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实际质量

八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复习提纲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 空气的组成:(体积比)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 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氮气的用途: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用途:

制作保护气;

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二、氧气和氧化

1、 氧气的物理性质:

①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④三态变化,液态氧、固态氧呈淡蓝色。

2、 氧气的化学性质: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S + O2===SO2

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 ==== Fe3O4

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 色固体(注意: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3、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可引起自燃

4、 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①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2O2 ====2H2O +O2

2KMnO4====K2MnO4+ MnO2 +O2

2KClO3 =======2KCl +3O2

②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③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 催化剂。

一变: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1)本身质量;(2)本身化学性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6、 灭火和火灾自救

(1)可燃物燃烧条件:

(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b)跟氧气充分接触。

灭火方法:

(a)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b)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2、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①原子种类没有变化;②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 元素种类;③ 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

3、 化学方程式。

(1)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4、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列出方程求解==> 写出简明答案

四、生物的呼吸

1、 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2)呼吸运动

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机顶部下降)==>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机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 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 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肺泡内气压变化

吸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2、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植物的呼吸: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五、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过程

(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 +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3)光合作用的实质: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4)光合作用的意义: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 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 提供能量 ③ 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2、 二氧化碳

(1)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注意: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水)

③验满方法: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 ③可溶于水 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 不能供呼吸;② 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③ 与水反应:CO2 +H2O = H2CO3

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 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4)二氧化碳的用途:①灭火 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③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 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 有无光都能进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六、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 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七、空气污染与保护

1、 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②土地沙漠化;③车辆尾气的排放;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空气污染的种类:①汽车尾气;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③ SO2④酸雨。

2、 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①使用清洁能源;②控制污染源;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④植树造林。

附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

第一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第二步:将高锰酸钾加入试管中。第三步:用一团棉花放在靠近试管口的地方,然后把导管塞紧,固定在铁架台上。第四步:点燃酒精灯给试管加热。第五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第六步: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第七步:熄灭酒精灯。

例题:16克氧气和10克碳完全燃烧是否一定生成26克的二氧化碳?为什么?请列试计算。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
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
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
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
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 青菜 P---果实 西红柿 K—茎 马铃薯,番薯
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

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2 茎的横切结构(由外向内)外树皮(死亡的细胞)――韧皮部(筛管:输送有机物,自上而下)――形成层(最活跃的地方)――木质部(导管:输送水和无机盐)――髓
3 水稻、小麦、竹因没有形成层而不能加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