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父亲在政治上有多无能?罗斯福怒吼:我再也不想见那个混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1969年,肯尼迪家族的实际奠基者乔.肯尼迪去世,经过毕生的奋斗,他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肯尼迪家族由一个爱尔兰移民家庭变成了美国最有权势的显赫家族,二儿子约翰.肯尼迪甚至成了美国 历史 上最为年轻的总统。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乔.肯尼迪却在晚年先后失去了长子小约瑟夫.肯尼迪和次子约翰.肯尼迪,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让他备受折磨。

如果要给他一个定义的话,他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却是一个平庸的政客。

1

1888年,乔.肯尼迪出生,由于家族是来自于爱尔兰的移民,因此在当地备受歧视,在他父亲那个时代,许多招聘广告上甚至直接写着“爱尔兰人请勿应聘”。

他的成长环境比起白手起家的父亲要好太多,因为此时肯尼迪家族在波士顿已经小有名气,而且也不缺钱。

乔的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因为他明白,一个爱尔兰移民要进入美国的上流 社会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政,乔的父亲曾经也竞选过波士顿的市长,但是因为能力有限,最终遗憾落败。

想要从政,你得有一份体面的学历,学历加金钱,才能敲开政治的大门,因此乔的母亲喋喋不休地唠叨,说他那考上哈佛大学的舅舅是如何优秀,很显然,乔的父母也早为他制定了目标——哈佛大学。

可是在当时,以他的成绩想考哈佛是不可能的。还好,哈佛招收学生的标准并不只看成绩,而是全面考量每一个申请学生的素质,判断他是否有长远前途。

而乔很幸运地进入了哈佛大学,谁都知道,进入名校你获得的可不止是知识,还有更宝贵的人脉资源。

在哈佛大学的几年间,说实话这位老哥并不热衷学习,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乔选择了比较容易的音乐欣赏专业,但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在与人打交道方面,肯尼迪家族的人似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为了获得更多的人脉资源,乔费劲心思加入了一些颇有势力的俱乐部。


在从哈佛毕业后,乔为自己的未来找到了第一个职业——银行家。

2

在银行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乔很快学会了银行的套路,并且迅速的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父亲在1895年投资的哥伦比亚信托公司发动危机,乔看到了机会,他立刻借钱收购了哥伦比亚信托公司51%的股份,并成功成为了这家银行的董事长,他把银行视为敛财工具,不断的剥削穷人,使大量资金流入了自己的腰包,但同时也毁掉了许多个爱尔兰和意大利家庭。

商人逐利的本性,能在乔身上清楚的看出来。

1914年,乔成为马萨诸塞州最年轻的银行董事长,这个噱头是他自己弄出来的,而主要的目的,就是得到自己未来岳父的认可。

乔的老丈人是原来的波士顿市长约翰.菲茨杰拉德,有意思的是,他曾和乔的父亲竞争过市长,最终是他取得完胜,也因为这些因素,肯尼迪家族和约翰.菲茨杰拉德有些矛盾。

但在乔看来,这些都不是问题,而在乔成为银行董事长之后,约翰.菲茨杰拉德也终于认可了这个肯尼迪家的臭小子。

很快,乔和菲茨杰拉德女儿罗斯的婚礼顺利举行,对于这场婚姻,乔有着清楚的认识,市长的女儿,能够为自己的未来添砖加瓦,带来很多好处。


而乔和肯尼迪家族的命运,即将因为一场战争发生巨大的变化。

当然,这场战争改变的不止他一个人,数千万的家庭因此毁灭亦或得到重生。

1914年,一个塞尔维亚青年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曾被俾斯麦预言的“巴尔干火药桶”终于因为一颗火星而爆炸,并且将波及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美国,自然也不例外。

3

1916年,威尔逊当选美国总统,他竞选的口号就是“ 让美国远离战争 ” ,乔毫不犹豫地投了他一票,他并不想战争波及自身,可是,世界级别的事件不是一个人的意愿可以阻止的。

为了截断英国的运输线,德国海军发动了无限制潜艇战,刚开始对于英国的打击却是还比较大,可问题是鱼雷不长眼,连带着击沉了很多美国的运输船。

美国人说我只想发个战争财,你特么凭什么要我命啊?

威尔逊则看准时机立刻改头换面,宣称美国的利益受到了威胁,大美利坚应该为民主而战!

为民主而战?实际上是商人们和政客看到了投机的机会罢了。

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议案,对德国宣战,也就是在这一年,乔的次子约翰.肯尼迪出生,这个尚处于襁褓之中的婴儿就是日后的美国总统。

战争既然爆发,最重要的就是征兵,但乔并不想为美国走上战场,恰逢此时一个朋友邀他担任富勒河造船厂的总经理,乔欣然接受,并因此得以逃过兵役。

只能说美国的运气太好,从参战到德国投降,美国没在战争里纠缠多久,在1918年,乔的长女出生了,她便是日后肯尼迪家族不愿提起的一个秘密——罗斯玛丽。

罗斯玛丽因为出生时在产道里呆了两个小时,造成大脑缺氧,到几岁时智力水平明显比其他小孩低,而在后来的智力测试之中,更是得出了让肯尼迪夫妇绝望的结果,智商只有70,和阿甘一样,远远不及正常人。

后来有人向乔建议可以对罗斯玛丽进行新型的额叶脑白质切断手术,只要做了这个手术,日渐狂暴的罗斯玛丽就会安静下来,乔毫不犹豫的决定让女儿接受手术。


额叶脑白质切断术的发明者莫尼兹在日后因为这项技术得到了诺贝尔医学奖,但背后却是数以千计的精神病患者直接被一刀切成了白痴。

没错,这项手术是为精神病患者准备的,而乔却毫不犹豫将之用到了女儿身上,结果是造成罗斯玛丽的智力直接退化到了两岁儿童的水平,甚至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

乔不知道这项手术的不稳定性有多大吗?他当然知道,但是为了家族的名声,为了自己的虚荣,他不允许肯尼迪家出现一个弱智的女儿,结果是悲惨的。

4

再说回乔,在战争行将结束的时候,他敏锐地意识到造船厂已经没有利润了,于是他将目光投到了股票行业,他特地的去拜见了银行投资家盖伦.斯通,自愿在其公司当一个小职员。

在盖伦.斯通的公司工作的这段时间,乔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各种宝贵的知识,很快,他就在亨利.福特收购庞德煤炭公司时大赚一笔,成功的在股票行业取得了立足之地。

然而尽管乔在波士顿变得声名鹊起,并且如愿以偿的成为百万富翁后,依然不能改变肯尼迪家族的处境。

波士顿的传统新教贵族对于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移民抱着敌视态度,乔费尽心思想要加入上流 社会 ,然而却依然无法得到接纳,在这种情况下,乔决定举家迁往纽约,他坚信这个大都市之中能够容下一个天主教家庭。

进入华尔街的乔很快发现了一个金矿——电影业,这个行业门槛低, 收益大,借此发财是最好不过的了。

恰逢此时美国电影预售公司陷入困境,要把公司打包卖出,乔立刻找到电影公司的代理人,经过多轮谈判终于将这个公司收入囊中。

随着电影公司业务的拓展,乔再次暴露了自己风流的本性,他和好莱坞的女演员格罗尼亚.斯万森混到了一起,很快,整个好莱坞都传遍了他们的绯闻,为了方便能和斯万森偷情,乔直接给她丈夫找了一份工作,将其送到了巴黎。

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个性,日后的约翰.肯尼迪也和玛丽莲梦露纠缠不清。


5

乔与斯万森的鬼混并没有得到什么好结局,两人在经过争吵后分开,而就在这时,乔做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竟然把蒸蒸日上的电影公司给卖了。

原因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公司无法经受有声电影的冲击,卖掉股份后他得到了六百万美元,而善于冒险投资的他这次却将这些钱攥在手里,完全没有让这些钱变成巨额财富的打算。

不仅是他,其他的商业巨子如约翰.洛克菲勒等人也在纷纷抛售股票,因为此时是1929年。

1929年的美国,几乎人人都认为这个国家的股票市场是欣欣向荣的,所有人都在购买股票,但是,1929年10月24日 美国经济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即将开始。

当天的股市开盘后,指数一直在增长,交易量稳定的放大,突然,股指像掉进了悬崖,整个股市彻底崩盘,买家们疯狂的抛售手中的股票,造成股指再一次跌倒谷底,仅仅一个小时,就有11个股民绝望自杀。

到了10月29日,星期二,情况更加糟糕,交易额创下1641万股的记录,却没有人出价,股市的崩溃引起了连锁反应,接着,美国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大批工厂倒闭,失业的人在街头排起了长队,等着领取救济粮。

经济的崩溃让总统胡佛手足无措,在这样的情况下,胡佛的下台只是时间问题,而由谁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则是美国能否重新振兴经济的关键。

1930年,乔意识到政治对于肯尼迪家族的重要性,他决心在这一次的大选之中捞取资本,于是经人介绍,他拜访了纽约州州长富兰克林.罗斯福。

6

乔向罗斯福表示了自己的善意,他坚信能够扭转美国经济状况的人只有他,乔愿意竭尽全力支持罗斯福当选总统。

在各方势力的支持下,罗斯福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成为了拥有1300万失业人口的国家新任领导人。

而乔则在等待,他等待罗斯福给他回报,投入了那么多金钱,乔的目标可不是为了让罗斯福上位来拯救美国,他就是一个投机商人,利益才是永恒的 。

然而等来等去也没有等到罗斯福的消息,而乔属意的财政部长一职已经被另一位富商威廉.伍丁收入囊中。


乔实在是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自己一个位置都得不到,他决定亲自去拜访总统,和总统摊牌。

然而罗斯福这位娴熟的政治老手轻而易举地把乔玩弄于股掌之中,气势汹汹而来,却灰头土脸而去。

罗斯福不是没有给乔安排职务,可那些官职都太小了,根本没办法满足乔的胃口,愤怒的乔转身又干起了老本行,恰巧此时禁酒令解除,乔囤在手里的酒卖了大价钱,赚了个盆满钵满。

罗斯福意识到确实应该给乔安排一个职务来限制住他的投机活动,于是乔得到了证券管理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玩味的是,这个机构是专门用来打击那些投机倒把的人的,而乔之前干得就是这一行。

不得不佩服罗斯福的手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他是玩得炉火纯青,而乔也乐于参政,最终倒霉的是那些证券商,他们被手黑的乔给狠狠整治了一顿。

当了一年的委员会主席,乔为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出了大力,但他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得到数不尽的白眼,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大大减少。


乔觉得自己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待得够久的了,他坚决要求罗斯福给他财政部长这个位置,但再一次被罗斯福拒绝。

7

在罗斯福为连任而进行竞选时,乔再一次选择支持他,而这一次的回报没有让乔失望,他得到的职务是驻英大使,一个爱尔兰移民的后代,竟然有朝一日可以与英国皇室和内阁大臣平起平坐,1938年,乔带着家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英格兰。

但此时的英国,在不久之后便不再是平安乐土了。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这次宣战让原本对希特勒颇有好感的乔感到绝望,他颓然地认为“世界末日来了”,他让家人们分批回国,作为驻英大使,他还是得在这里待下去。

乔坚持认为,与德国开战没有战胜的可能,因而他一直坚持奉行“孤立主义”,这让英国人以及罗斯福都对他非常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再次做出了一个让人惊愕的决定。

他要求回国。

一个驻外大使在这样的紧急关头,竟然要求回国,英国人认为他就是想逃避战争,躲开被德国飞机轰炸的危险,而罗斯福经过考虑,决定同意让他回国。

回国后的乔依然不安分,他到处宣扬孤立主义,坚持“美国必须远离战争”,甚至这位商人还天真的说道“英王会和希特勒讲和。”

当这篇报道刊登在《波士顿环球报》上后,全美国一片哗然,乔被骂的体无完肤,罗斯福愤怒的对妻子说“我一辈子都不想再见到那个混蛋!让他滚!”

就在乔失去驻英大使这个职位的时候,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正式加入世界大战,但在乔看来,美国参战可以带给他的,是更多的发财机会。

经过一轮运作,他在房地产行业又大赚一笔,此时的乔却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而儿子们已经成长起来,肯尼迪家族未来的辉煌要交给他们,有了钱,下一步的目标便是从政。

他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了大儿子小乔的身上,他认为小乔未来一定能当总统,而二儿子约翰.肯尼迪则负责辅佐自己的哥哥。

为了在未来的从政之中积累资本,两个儿子先后参军。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小乔在前线执行任务的时候飞机忽然爆炸,最终牺牲,长子已死,所有的希望便都寄托在了次子约翰.肯尼迪的身上。

1969年11月18日,乔.肯尼迪去世,次子约翰.肯尼迪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只是却先他一步而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