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亲密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忧心忡忡,最常见的就是家长们总说,“真搞不懂孩子在想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话”,或者“我想和他沟通,可他什么都不愿意和我说”? 这种情况表现出现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间普遍存在“亲密关系”缺失,孩子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信任(也有的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那么家庭教育自然无从进行。

又,同样的社会背景,同样的学校教育环境,为什么教育出来的学生差别会那么大?排除先天智力因素(事实上,我们总是高估先天智力的影响),后天的家庭教育其实极其重要!尤其是幼儿启蒙教育的好坏,甚至会决定孩子的一辈子。幼儿启蒙期的不教育,或者错误的教育方式,对比正确的教育方式,正是孩子后天成长变化千差万别的重要原因之一。迄今为止,我们对人脑的潜能开发还及其有限。也就是说,即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着先天差距,但后天的潜能开发程度不同深深影响着个人的发展水平。这意味着: 一个智力平常的孩子,如果得到良好的教育与培养,其大脑潜能得到更多的开发,最后的社会成就会大于那些天资超群却缺乏后天合理开发的孩子。 大多数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这张白纸上的最初最重要的那几笔。就像成就一幅好画需要提前打好框架,家长最初这几笔至关重要。

从孩子教育成效好坏追溯到幼年时期的启蒙教育,教育的效果基础无疑来自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正如前文所提出的, 没有良好的亲密关系,就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子女间的信任。缺乏信任这条情感纽带,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 。更别提那些强力控制“教育”下形成的孩子叛逆。

大多数人都知道,孩子的启蒙教育从出生就开始了(更有提出在孕期就进行的胎教),但是大多数的家长却忽略了,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也正是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建立了 。 没有亲密关系的基础,无法构成良好的教育效果。 至少,父母说的话,孩子不一定愿意听。

父母与子女的亲密关系从出生就开始了。这一点,为人母亲的大多数深有同感。几个月大的婴儿需要爱抚、关注。美国儿科专家西尔斯建议妈妈们随时把孩子带在身边(比如用背巾把婴儿“贴”在身上),及时回应孩子需求,由此建立亲密关系。但是,当婴儿稍稍长大一点,许多父母,甚至是母亲就开始忽略了这应该要持续保持下去的亲密关系。现在很多妈妈在断奶后(或产假结束后),就把孩子丢给保姆,或者丢给自己的父母老人家带,自己忙事业。看起来好像是个两全其美的方法: 很多人认为孩子还小,啥也不懂;老人家没事做,又有带孩子经验;把孩子丢给父母或亲戚照看,自己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等孩子大一点再自己带,真是家庭事业两不误。 然而实际上, 这种想法和做法真是大错特错! 这只是做父母的大人图方便, 纵然可能解决了喂养的问题,可是教育则无从谈起。 父母和老人家间的教育观念差别已经是引起家庭矛盾的常见问题。比如觉得老人家把孩子惯坏了。然而,实际上更严重的是, 让老人家帮着带孩子其实甚至连喂养的问题都无法解决 ,比如常见的养成喂饭厌食等坏习惯。当父母们从老人家那里把孩子接回来自己带时,才发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时候,即便不是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也总觉得孩子的教育常常成问题。那是因为, 在分开的这段时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了亲密关系。 没有建立在亲密关系上形成的信任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无从谈起。

有的父母说,“不会啊,虽然我没有跟孩子待一起,但是我孩子一看到我还是很高兴啊,一点没有跟我不亲啊”。这样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孩子总是更喜欢自己的父母。哪怕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孩子依然希望能够和爸爸妈妈待在一起。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因为没有建立亲密联系,意味着父母平时不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不了解孩子的成长细节,因而对孩子的心理所想无从了解。这样的父母爱孩子,却不了解孩子真正所需,通常容易采取错误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孩子也爱父母,但却苦于父母长久的忽略,有时候“干坏事”招致父母生气只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无从谈起。毕竟,孩子不可能一直与祖辈老人生活一起,没有早期建立并持续下去的亲密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后期教育是难上加难。我的一个朋友,她在孩子幼儿时期,把孩子放在外公外婆家,等到上小学接回来,孩子就常常跟她对着干:“我要去外婆家睡。”“为什么?”“因为外婆家不用写字”。你看,这就是早期遗留的后果。

家庭教育的缺失及问题往小了说,影响孩子成长;往大了说,其实会引发社会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看那些失足少年便可知晓。只是有时不到失足的程度, 一代人的家庭教育特征也能反映一代人成年进入社会后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特征与行为特征。 我们这一代出现的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发国家与社会关注;而城市中新一类“寄养儿童”的问题却仍受到忽视。 “寄养儿童”指的是城市里那些虽然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实际上由(外)祖父母或保姆养育,长期与父母缺乏沟通联系的孩子。 这些孩子虽然天天和父母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父母忙于工作,孩子天天在家却常常跟父母见不到几次面,也极少沟通。孩子对父母看似熟悉,却实际上生疏。孩子想念父母,却缺乏父母的关爱。 “寄养儿童”与“留守儿童”有同样的本质问题: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亲密关系。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实际上非常严重。这种“寄养儿童”的现象在目前城市中极为普遍。前些年的“留守儿童”现在已经进入城市,因“留守”的养育背景带来的社会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同样, 城市中的“寄养儿童”这种社会现象正是现在大多青少年家长反映与孩子无法沟通,难以教育问题的典型根源 。

亲密教育是保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从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要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对孩子而言,由于亲密关系使孩子信任父母,进而获得安全感。充分的安全感为孩子将来的独立成长奠定良好基础。而对于父母而言,保持与孩子的亲密关系,能够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并在孩子充分信任自己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行家庭教育。

(参考书目:《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