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美与悲剧美的不同【论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01
  摘 要:悲剧的崇高美一直以来都吸引着学者的研究兴趣,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如何体现,从而使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在悲剧作品中,悲剧的矛盾冲突越激烈,人物性格就越鲜明,人们就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崇高美;悲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使痛苦主体的崇高美彰显无遗;人们对痛苦的体验往往最深刻,悲剧的痛苦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从而感受到悲剧主体的崇高美。
  关键词:悲剧 崇高美 激烈矛盾 对比反差 情感共鸣
  引言
  “悲剧”来源于西方。“悲剧“tragedy”一词,就是从希腊语“山羊之歌tragoidia”一词演化而来的。”[1]从诞生开始,它就在西方文学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而且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此后,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黑格尔和尼采等都对悲剧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世界最早的著名悲剧家是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他的代表作品是《普罗米修斯》。悲剧主要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不可调和的激烈矛盾,以悲惨的结局揭示人间的罪恶,让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道德得到升华。悲剧容易激起读者及观众对罪恶的悲愤和对美的崇敬,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2]“崇高”(sublime)是一个美学概念。它和人格尊严及自由密切联系在一起。人们都是在真善美的意义上讲崇高。它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灾难和人间的罪恶做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伟大的,令人愉悦的精神力量。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内容的是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而“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在英国美学家伯克写出了《关于崇高美和秀丽美概念起源的哲学探讨》一文之后,即“任何能引起痛苦的危险感的事物,或者说,任何可怕的事物,即是以在人心中引起像恐惧这样的强烈感情的事物,就是崇高。”[3]他从读者的主体美感经历出发,论述什么东西能在读者心中唤起崇高美。古希腊作家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来加以论述。他在论述崇高时,对象是诗人(作家)。他主要从语言方面,讨论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使作品获得崇高美。他断言崇高源于语言的堂皇华贵。真正把崇高作为审美形态来看待的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他的崇高论受到了伯克的很大影响。他认为崇高与人是不可分离的,与人的生命体验息息相关。他断言崇高源于心灵的伦理精神。德国的美学家席勒主要从艺术的角度探讨崇高的本质。他认为崇高是悲剧题材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快感。
  基于以上著名学者关于崇高与悲剧的认识和论述,本文通过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来探讨悲剧的崇高美,从悲剧的激烈矛盾冲突、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和悲剧痛苦的情感共鸣的角度,论述崇高美的体现形式,从而使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激烈的矛盾冲突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4](P189)另外,激烈的矛盾冲突蕴含着种种对比,而对比是文学和美学表现的一种有力的手法。对比能让人把事物看得更清楚。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主体的崇高本质在客体的卑鄙行径的对比下,更显崇高之光芒。所以,崇高的审美价值体现在悲剧激烈的矛盾冲突之中。这种矛盾越尖锐,就越能显现出崇高的审美价值。
  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只要是悲剧,矛盾冲突都非常激烈。矛盾冲突是小说的构成要素之一。“悲剧冲突对悲剧人物来说是与之俱来的构成要素,只有人物而无悲剧,冲突不可能成为悲剧。”[5]可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悲剧高潮,也就没有悲剧艺术。作品的矛盾冲突越激烈,就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崇高美,越能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崇高正是在与各种严重的敌人,与困难、凶恶、灾祸、苦难、挫折的斗争中,才光芒四射的。”[6]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充满了无与伦比的崇高与悲剧美。这部作品演绎了崇高想象和动人心弦的悲愤激情,尝试了对经典的崇高和悲剧观念的解构。严刑拷打,在刑架上分尸等情节,矛盾是何等的激烈!李尔把王权和财产分给了两个口蜜腹剑的女儿,得到的回报却是万般凌辱。他所期待的“天伦的义务、儿女的责任,孝敬的礼貌和受恩的感激”统统化为乌有。这种父女之间的激烈矛盾是多么令人心寒啊!又如何能让人忘记呢!正是这样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读者展现出一种崇高美的氛围。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的一部经典的古典文学作品。梁山伯与祝英台深深相爱,两人为了爱情忠贞不渝,不畏强权,最后为爱情都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梁山伯的情敌马文才,他有权有势,品行低劣。为了得到祝英台,他用了许多卑鄙的手段陷害梁山伯,不断地要把他至于死地。梁山伯为此受尽了折磨,双方矛盾很激烈。梁山伯的善良和情敌的卑鄙无比、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真挚情感和情敌马文才的凶残、冷酷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梁山伯和祝英台对强权的无畏勇气,对待爱情的崇高品格,体现出了崇高的艺术美。此剧在民间广为流传,他们的爱情故事获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千古绝唱。读者或观众无不从这部悲剧的激烈矛盾中,感受到他们爱情的崇高美。因此,悲剧的毁灭是趋于崇高的死,或者说是死的崇高。
  二、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强烈反差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4](P190)“优秀的悲剧作品总是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悲剧冲突中以代表前者的遭摧残和失败的悲惨结局,暴露出后者的不合理,从而预示出真理、正义和人的历史要求必将胜利的前景,给人以崇高的美感体验。”[7]在悲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是悲惨的,并且作品中对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对比会达到极致。一方面,通过两者的强烈对比,假丑恶会更加令人厌恶,真善美会更加令人推崇,从而彰显了崇高美的光芒。另一方面,读者或者观众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假丑恶,感悟到真善美,从而受到道德的教化和灵魂的净化,得到美的愉悦,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真、善、美三者的统一,是美好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8]崇高之所以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审美形态,是因为它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包含了人性之美。与优美相比,崇高与真善美的联系更加紧密。崇高主体在假丑恶面前坚强不屈,使人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获得一种美的愉悦。这就是崇高美,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