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散文的要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朗读的内在动力。要使文章读得入情、入境。要对朗读文章感兴趣,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倾注于朗读时的字、词、句、篇中。下面我整理了,供你阅读参考。
  篇1
  1、感情要真实。朗诵散文应力求展示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情感”,充分表现作品中的人格意象。散文是心灵的体现,是真情流露。朗诵时要充分把握不同的主题、结构和风格。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热情地赞美了白杨树,进而赞美了北方的农民,赞美我们民族在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质朴、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朗诵时要充分把握这种感情基调。

  2、表达要有变化。散文语言自由、舒展,表达细腻生动,抒情、叙述、描写、设计相辅相成,显得生动、明快,对不同语体风格要区别处理。叙述性语言的朗诵要语气舒展,声音明朗轻柔,娓娓动听,描写性语言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抒情性语言要自然亲切、由衷而发;议论性语言要深沉含蓄、力透纸背。朗诵者应把握文章的语言特点,恰如其分地处理好语气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快慢、急缓,力求真切地把作者的“情”抒发出来。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结构布局多种多样,有横式的,有纵式的;有逐层深入的,有曲折迂回的。

  例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以毛竹的功绩为线索,围绕这根主线,作者回忆过去,展望未来,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是一篇纵式结构文章。而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分别描述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一篇对比结构的横式散文。

  散文的结体式样很多,写法多样,但无论什么散文都是形散神聚,总是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全文,统领全篇。要么是自始至终有一种充沛的 *** 来描写感人肺腑的人和事,使全文浑然一体。

  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者向人展现的是一种激昂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之情;要么是以一些寓意深邃的话语统领全文,如柯巖的《岚山情思》就是以周病重时的一句情深意切的话为主旨进行构思的。朗诵时应根据文章的主题和发展线索,用停顿的长短来显示文章的结构变化及语脉发展,用重音和语调来突出主题,使语脉清晰,聚而不散。
  篇2
  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

  我们的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上要求标准,从词汇、语法上要求正确。虽然文字作品的多种多样、古今中外都有,朗读时要尊重原作,但是,声、韵、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声音样式,不能不讲究规范。这是历史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要求。1958年1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入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朗读,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不学习普通话,不掌握普通话,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朗读者。而学习朗读的过程,同时就是学习普通话的过程,通过朗读学习普通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朗读者要朗读某篇文字作品,这作品里的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都要首先解决声母、韵母、声调、轻重格式、儿化、音变等问题,真是字斟句酌、不能马虎的事。初学普通话时,在朗读中比较容易发现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错误。诸如把“南方”读成“兰帆”;把“农村”中的“村”字的调值读成33或22,而不是55;把“战士”读成中重格式,而不是重中格式;把“好啊哇”读成“好呀”……这都不标准,不能说是普通话。在说话时,既没有文字依据,语流又快,口腔再松软无力,就不容易感觉到存在的问题,事过境迁,纠正起来也实在困难。如果加上方言土语掺杂其间,与普通话的距离拉大,当面校正更觉吃力。因此,在朗读文学作品中使语言规范化,就成为朗读的重要作用之一。

  自己朗读,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同听别人朗读结合起来。听标准、正确的朗读,同自己的朗读加以对照,就可以在比较中认识到什么是普通话的标准音,什么是方言上语,怎样读才对,怎样改正不正确的读法,等等。相当多的人是从听电台、电视台的普通话播音,听朗读唱片或录音磁带中学习普通话朗读的。正因如此,周恩来同志于1958年l月10日,在政协全国委员会举行的报告会上的报告<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就强调指出:“北京语音是个标准,有个标准就有了方向,大家好向他看齐。……比方对广播员、电影和话剧演员、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就应该要求严些……”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应该是人们学习普通话的榜样。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持别指出:“每年有上千万儿童进入小学,训练普通话应该从他们开始。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成百万的教师是普通话最直接的教学者和宣传家”,应该“使学生不但在语音方面,而且在书面语言的语法、修辞、逻辑方面都能得到有系统的规范化的教育,消除目前很多学生在中学甚至大学毕业以后还不会说普通话、不会写通顺文字的现象。”这个要求在今天看来仍显得十分迫切。

  语言规范化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朗读在推动语言规范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的人,日常说话中带有明显的方言,可是一拿起文章朗读,却能基本上符合普通话的标准,这不是恰恰说明了朗读在语言规范化中所起的作用么?学习和掌握普通话,达到语言规范化,完全可以通过朗读率先实现,这是一条快捷方式,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利用起来!
  篇3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一直都是重中之重,是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功。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进行范读,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读得多了,学生的语感就会更好,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也会更强。学生爱读、会读,才能有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朗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当学生逐步掌握文章内容时,我们的教学也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