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小女儿问他如来佛是男是女:性别敏感期的孩子这样引导才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1】

    前几日,演员黄磊在微博上爆料说,妹妹人儿最近迷上了听《西游记》的故事,刚刚他陪睡的时候,妹妹突然问他:“如来佛是男孩还是女孩?”

    黄磊想了想,回答妹妹说是男孩。谁知道妹妹又追问:“那观音菩萨呢?”这一下黄磊只能用一串省略号表示当时的心情了。

   因为神话故事的特殊性,黄磊真的很难回答如来佛和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的问题,但是这也是在提醒黄磊,小女儿到了“性别敏感期”啦!   

   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了“人”的发展存在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

   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能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蒙特梭利共发现31种敏感期, 而“性别敏感期”大致发生在4岁到5岁左右的孩子身上,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

    并且还会观察身边的人是男孩还是女孩,甚至出现跟着别人去卫生间,要看个究竟的执拗行为,这都是处于“性别敏感期”孩子的正常行为。

【2】

     “性别敏感期”的表现是什么?

     博主“SCNU-薇”在微博上记录,接女儿陶陶放学的时候,她向妈妈汇报说:

   “妈妈,今天幼儿园来了最少人,我们去跟菠萝班的哥哥姐姐一起,有一个哥哥牵着我的手,我就哈哈大笑,大家也哈哈大笑。”

     妈妈说陶陶最近对男孩子女孩子的界定非常敏感,大概就是进入“性别敏感期”了,因为孩子开始有意识地强调男孩或者女孩了。

    大部分的孩子在3岁以后,就会逐渐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好奇,会问父母:“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具体表现还有:

     首先,开始界定一个人是男还是女。     

    这个时期的孩子,会从头发长短、衣着服饰等外部特征来判断性别,认为短头发的是男孩,长头发的是女孩,穿西装的是男孩,穿裙子的是女孩。

    一旦出现外部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他们就会判断不了这个人是男还是女,就会问父母或者直接问当事人:“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我儿子4岁的时候,有一回看到一个穿着西装的长头发的男人,他就特别困惑地问我:“妈妈,他是女人吗?”这就是孩子出现困惑的表现。

    父母要直接明白地告诉孩子,这个人是男的还是女的,并且对于孩子困惑的地方,给出详细的解释,才能让孩子对性别的认知不出现混淆。

     其次,好奇男孩跟女孩有什么不同?

     博主“向日葵种子葵花籽”周末陪玩看《葫芦娃》动画片,女儿突然对妈妈说:“妈妈,我总算知道了,葫芦兄弟都是男生耶!”

    妈妈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女儿说:“因为他们是站着尿尿的。”处于“性别敏感期”的孩子,会对男孩跟女孩的不同产生好奇。

     男生有小鸡鸡,要站着尿尿,而女生没有小鸡鸡,要蹲着尿尿,是大部分孩子对男女身体不同的第一个层面的认识,也是最直接的认识。

     父母不要回避女孩对小鸡鸡的好奇,更不要武断地制止男孩拨弄小鸡鸡,而是需要告诉孩子,这是男女身体的不同的构造,有不同的作用。

    第三,强化自己男孩或者女孩身份。

     闺蜜小敏的女儿刚4周岁,即使是冬天也闹着要穿裙子,小敏告诉她等夏天再穿裙子,可是女儿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是女生啊,女生都穿裙子啊!”

    当男孩执着于玩奥特曼、挖掘机等玩具,坚决不碰布娃娃的时候,当女孩闹着要涂口红、偷穿妈妈高跟鞋,讨厌托马斯小火车的时候,就是他们在强化自己的性别。

    孩子的世界非黑即白,他们认为自己是男孩,就要坚强勇敢;认为自己是女孩,就要安静听话,这也是社会大环境和父母在不知觉的情况下对孩子的影响。

    而如果出现男孩喜欢布娃娃,而女孩喜欢托马斯的情况时,建议父母不要用“你是男/女孩,你应该……”这样的句式来否定孩子的喜好。

【3】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性别敏感期”?

    在综艺《一路成年》中,演员吴刚已经成年的儿子正在做饭,妻子岳秀清来探班,看到儿子的第一个动作,就是两人亲了一下嘴。    

    有人评论说,妈妈跟儿子,爸爸跟女儿,一般3岁以后就要有性别意识,这样时不时亲嘴的表现,并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别,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并且顺利渡过“性别敏感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正确认识男女身体的构造。    

    看过一个段子,说一群三四岁的小女孩聚堆过家家,其中一个突然小声说:“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爸爸是站着尿尿的! ”“我爸爸也是! ”“我爸爸也是! ”

    对于小女孩来说,已经养成蹲着尿尿的习惯,当她们发现爸爸是站着尿尿的时候,必然会产生好奇的感觉,不明白为什么爸爸跟自己不同。

    在孩子3岁以后,爸爸带着儿子洗澡和妈妈带着女儿洗澡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身体的每一个部位的名称,尤其是不要回避生殖器官的介绍。

    父母再利用绘本《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等性教育绘本,让孩子知道异性的身体结构,这样才不至于过分好奇异性的身体。

    作家毕淑敏说,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该有的轨迹。在这个过程中,他最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帮助孩子认识男女身体的不同构造,不仅有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更能帮助孩子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尊重别人的身体。

     第二是,强化孩子认同自己的性别。

    英国的一名心理咨询老师Carol,接诊过一名14岁的女孩,她被医院诊断患有自闭症和一系列严重而复杂的心理疾病。

    女孩不是寻求自闭症治疗方案,而是选择乳房切除术,因为她认为导致自己心理出问题的原因是她是女孩,如果能变成男孩,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孩子对自己的性别是否认同,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能否坚持成长,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并接受自己的性别。

    爸爸可以多带儿子参加爬山、踢足球等运动,让男孩感受力量带来的幸福;妈妈可以多带女儿做给洋娃娃设计服装等活动,让女孩体会手工操作带来的成就感。

   当然,父母发现女孩喜欢小汽车而男孩喜欢玩偶的时候,也不需要过度紧张,只要孩子不是极度沉迷就可以。

     第三是,引导孩子与异性和谐相处。

    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 3到6岁是孩子的性格、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孩子85%到90%的性格、想法和行为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孩子能否在“性别敏感期”内培养尊重异性,并与异性和谐相处的能力,直接关系孩子将来亲密关系的好坏,影响孩子后半生的幸福。

    因为男女性格和力量的不同,男孩要礼让和关爱女孩,多承担些体力工作;女孩要尊重和体贴男孩,多承担些细致工作。

    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不要有性别优越感,比如男孩嘲笑女孩搬不动重物,或者女孩嘲笑男孩做事过于莽撞等都不可取。

    父母要告诉孩子,无论男孩还是女孩,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性别就对别人产生偏见,而是要学会尊重他人,学习他人的长处。

【4】

    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一般3岁之前都可以跟父母亲密接触,但是3岁以后,就要尽量开始实行“儿大避母,女大避父”的养育政策。

    曾看过一则案例,美国一位华裔单身爸爸,一直帮女儿洗澡到10岁,直到有一天老师问女孩谁帮你洗澡时,女孩回答说是爸爸。

    然后学校报警,当地儿童福利局介入,法庭判决女孩不能再和爸爸一起生活,要将女孩带走送到寄养家庭里。

  但是父亲坚决反对,誓死要将女儿留在身边。于是在警方和儿童局上门强行要将女儿带走时,爸爸从厨房抄起一把菜刀阻拦,后被警察开枪击毙。

   虽然这个案例比较极端一些,但是也提醒父母们,孩子越长大,越需要有性别意识,父母跟孩子之间要逐渐建立起一定的性别尊重感。

   尤其是父母跟异性孩子相处时,身体接触要有一定距离,这样才有利于孩子懂得尊重自己,长大后更能建立起健康的亲密关系。

   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孩子的首席教育者、第一任老师,就是母亲和父亲。

   父母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才会让孩子成长为健康的成年人,助力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