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所有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大意整理!~200分!~~~~~~~高考用!!!!!

求高中所有文言文的词法,句法,大意整理!~200分!~~~~~~~

第1个回答  2009-05-16
.盲苦

有一个盲人过一条干涸的河流。从桥上失足掉下,两只手抓住栏杆,恐惧地握得很牢,心想放手一定会掉下深渊的。路过的人告诉他说:“你不要害怕,只要放开手,下面就是实地。”盲人不相信,抓住栏杆大喊。过了很长时间,力气疲乏了,失手掉在地上。于是自我嘲笑说:“嘻嘻!早知道下面是实地,何必那么长时间辛苦自己呢?”真理的道路本来是很平坦的,但有些人却陷在空想中,抓住某一点而矜持自负,看看这个盲人的故事大概会醒悟了吧!

2. 贵天

齐桓公问管仲说:“做帝王的以什么为贵?”管仲说:“以天为贵。”齐桓公抬起头看天上。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茫的天地的天。做君主的,要以百姓为天,百姓拥护他天下就安宁,辅佐他国家就富强,认为他不对国家有危难了,背叛他国家就灭亡了。”《诗》中说:“人主如果不贤良,这一带民众就会怨恨他。老百姓怨恨他们的国君,国家最终不遭到灭亡的,是从来没有的事。”

3. 陈述古祠钟

陈述古(字密直)担任建州浦城县官时,有一个人丢失了东西,(官府)捕捉到一些不知道是否确实偷盗的人。陈述古于是哄骗他们说:“某庙有一口钟能很灵验地辨别小偷。”(他)派人取来这口钟放在后阁祭祀它,传唤所有囚犯站在钟前,自己说:“不做小偷的人,摸它就没有声音;做小偷的人,摸了它就会有声音。”陈述古亲自率领官吏们很严肃地向钟祈祷,祭祀完毕,用帷布围起来,就暗中派人用墨汁涂在钟上。过了一段时间,带囚犯们一个个让他们伸手到帷幕中摸钟。拿出后就验看他们的手,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没有墨,审问他,于是承认是小偷。原来他害怕钟有声音,不敢摸钟。

4. 方子振学弈

人们都说方子振年轻时特别喜欢下棋,曾经在月光下看见一个老人对方子振说:“小孩子喜欢下棋吗?确实喜欢的话,明天应到唐昌观中等我。”第二天方子振才去,只见那位老人已经在了。老人生气地说:“难道曾经有与年老的人约好时间却像这样迟来的吗?应该在明天早晨再在这里约会。”方子振心想道:“这是圯上老人的意思啊。”(我莫非像张良一样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方子振第二天五鼓就去了,看见观门还没开,月亮还斜斜到挂在天上,不一会老人步履轻盈地拄着拐杖来了,说:“这孩子可以同他谈论下棋了。”于是在地上摆上棋局,老人同方子振对弈了四十八变,每一个变化不过十多着罢了,从这以后,方子振在天下于是没有敌手了。我路过清源,于是找到方子振问这件事。方子振说:“这是喜欢多事的人所说的。我八岁时就喜欢下棋,当时已经跟从学校中的老师读书。”经常在日常课程先学完后,就对他的老师说:“现在都是我多余的精力,请你教我学下棋。”老师开始也惩罚我打我禁止,后来不再禁止(禁止不了),每天在书桌下设置棋局铺开棋子计算得失。到了十三岁,天下就没有对手了。这大概是专一于技艺掌握自然规律。管夷吾所说的鬼神才能通晓它,看来不一定只有鬼神(普通人也能通晓)。

5. 仲尼之贤如天高

齐景公对子贡说:“你以谁为老师?”子贡说:“我以仲尼为师。”齐景公又问:“仲尼有道德才能吗?”子贡回答说:“有道德才能”。齐景公问:“他的贤能像什么?”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能,却不知道像什么,可能吗?”子贡回答说:“现在都说天很高,无论年幼年长,愚蠢还是有智慧的人都知道天高。但高到了多少?却说不知道。所以我知道仲尼贤能却不知道贤明到什么程度(像什么)。”

6.君子之学美其身

君子学习,从耳朵进,在心里牢记,表现在肢体上(指举止有威仪),体现在动静之间(指行动合乎礼仪)。君子轻轻地说一句话,小小的一个举动,全都可以用来作为他人的法则。小人学习,从耳朵进去,从口中出来(指不求心有所得和用于实践)。口耳之间才四寸距离罢了,哪里能够使自己的七尺之躯具有美好的品德呢?古代求学的人为自己成为君子而学,现在求学的人为取悦别人而学。君子求学是用来美化人的修养的,小人求学是用来把它当作家禽、小牛(取悦他人的)。所以别人不问却告诉别人叫做急躁,问你一个问题却答两个叫做唠叨,急躁是不正确的,唠叨是不正确的,君子应如同声音的回音一样(不多不少)。

作者:古文专家 2007-10-13 18:44 回复此发言

--------------------------------------------------------------------------------

2 高中文言文百段的翻译1-50

7. 运斤成风

庄子去送葬,路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从者说:“郢都有个人用石灰涂在他的鼻尖上,像苍蝇翅膀(那样薄),让一个叫石的工匠用斧头削掉它。姓石的工匠挥起斧子像一阵风似的,放手砍去,石灰都砍掉了而鼻子一点没受伤。那个郢都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了这件事,召来姓石的工匠说:‘你试着替我砍一下鼻子上的石灰。’姓石的工匠说:‘我曾经的确能砍过,不过,我砍的对象已经死了很久了。’自从惠子先生死后,我没有用来对象了,我没有跟自己谈论道理的人了!”

8. 立木取信

变法的命令已经拟订完备,但还没有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就在秦国京城市镇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有能把木头移放到京城北门的人,奖给他二百两银子。老百姓对这个布告觉得很奇怪,没有人敢移放。(布告)又说:“能移放的人奖给他五十两银子!”有一个人移放了这根木头,(官府)就给了他五十两银子。这才公布变法法令。变法的法令施行了一周年,来至秦国都城诉说新令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个时候,太子触犯了新令。卫鞅说:“新法不能(普遍)执行,(是因为)从上面的人开始触犯法令。”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是不能施加刑罚的,于是就刑罚他的老师公子虔,对他的傅父公孙贾处以墨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遵照服从命令。新法实行十年,秦国道路上偶有遗落的东西,也没有人敢捡起私自藏起来,山林中盗贼绝迹,民众为国作战十分勇敢,而对结仇私斗则畏惧胆怯,乡村和城市都很太平。当初说新令不便的百姓,有人来说方便了。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令的分子!”把他们都迁徙到边地去了。这以后没有一个人敢于议论新法了。

9. 苏秦引锥刺股

苏秦向秦惠王上书十次,而游说(连横的主张)未能成功。黑貂皮裘穿破了,携带的百斤黄金用完了,生活所需的钱财费用没有了,只得离开秦回家。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籍,挑着行李,身子又干又瘦,脸色又黑又黄,流露出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停止纺织,嫂子不给作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叹着气说:“妻子不认我做丈夫,嫂嫂不认我做叔子,父母不认我是儿子,这都是我自己的过错啊!”于是(苏秦)连夜翻出书籍,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一部太公阴符的兵法书,伏案诵读,选择重要的熟记,结合当时形势,反复研究它的意义。读书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拿个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直流到脚上,说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到他的金玉锦绣、获取卿相尊位的呢?”过了一年,揣摩透了,说:“这回真正可以说服当世的君主了。”于是,苏秦经过燕乌集阙,在华丽的宫殿里游说赵肃侯,两人谈得拍起手掌来,情投意合。赵王非常高兴,封苏秦为武安君,授给相印,还有百辆兵车,千匹锦绣,双百白壁,二十万两黄金,跟在他的后面,去约集六国合纵,拆散连横,来抑制强暴的秦国。所以苏秦做了赵国的国相之后,秦国通过函谷关与各国联系的交通就断绝了。

10. 乐羊忍食子羹

乐羊做魏国将军,(因此)奉命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就把他的儿子悬挂起来让乐羊看,乐羊并没有因此使斗志衰落,反而攻打得更加急烈。中山国于是煮死了他的儿子,并且把肉羹送给他,乐羊吃了一杯肉汤,中山国作战心诚,不忍心再和他战下去,中山国终于被攻下来,乐羊于是替魏文侯开拓了土地,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但对他的心思产生了怀疑,孟孙打猎获得一只小鹿,让秦西巴抱着往回走,那母鹿紧跟在后面鸣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放还小鹿给母鹿。孟孙很恼怒,就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孟孙召回秦西巴,任他为自己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侍臣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现在您将他任命为太子的老师,为什么呢?”孟孙说:“他对于一只小鹿尚不忍心,对我的儿子又怎么能忍心呢?”所以说,机巧诈骗不如笨拙真诚。乐羊因为有功劳而反遭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被信任,原因在于仁爱与不仁爱啊。

作者:古文专家 2007-10-13 18:44 回复此发言

--------------------------------------------------------------------------------

3 高中文言文百段的翻译1-50

11.良桐为琴

工之侨得到了一根质地优良的梧桐木,把它砍削成琴,又安上弦弹奏,发出像金一样的声音,像玉一样的回应。他自认为这是天下美妙的乐器。工之侨把琴献给太常。太常让高级乐器师来鉴别,乐器师说:“(这琴)不古老。”把它丢还给工之侨,工之侨把琴带回家,跟油漆工商量,在琴上画了一些断断续续的纹路;又跟刻字工商量,在琴上刻了一些古代器皿上的文字;然后用匣子装着把它埋到土里。过了一年再挖出它来,抱往街市上去。一个有权势的人经过看到了这琴,用一百两银子买了它,再献给朝廷。管理音乐的官员们,一个传一个地观看,都说:“这琴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宝。”工之侨听说了,感叹说:“这个世界真可悲啊!难道是一张琴吗?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

12. 郢书燕说

郢书燕说:楚国郢都有个人,要写封信送给燕国宰相。在晚上写信,灯火不明,于是对拿烛的人说:“把烛举高些”,在信上误写了“举烛”二字。“举烛”,不是信上(要表达)的意思。燕国宰相收到信看到“举烛”很高兴,说:“举烛嘛,以明察为贵的意思。以明察为贵,推举贤能的人担任官职。”燕国宰相告诉了燕王,燕王很高兴,国家因而治理得很好。太平是太平了,却不是郢人写信的原意。现在求学的人,很多和这解说郢书的燕相是相类似的。

13. 物各有所长

甘戊出使到齐国去,(坐船)横渡大河。船夫说:“河水隔开罢了您不能自己渡过去,还能成为国君的说客吗?”甘戊说:“不是这样,你不了解啊。事物各有各的短处和长处。诚实厚道的人,可以侍奉君主却不能带兵打仗。宝马一天能够跑千里,但把它放在房子里,让它捕捉老鼠,连一只小猫都不如。宝剑干将的锋利,天下闻名,木匠拿它去砍木头,还比不上斧头。现在,拿起船桨划船,上下行驶,我比不上您;但是,游说大小国家的君主,您也比不上我呀。”

14.五十步笑百步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的治理,总算尽了心啊:黄河北岸的荒年(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去,并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来。黄河以东的荒年(收成不好),我也会这样做。看看邻国的当政者,不如我诚心诚意。邻国的百姓没更少,我的百姓没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咚咚地擂响了战鼓,双方已经交锋,(战败的士兵)扔掉衣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来。用跑了五十步的来嘲笑跑了一百步的,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不过不到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希望您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不准用密网到池塘捕鱼,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就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遗憾了。老百姓养生丧死没有遗憾,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5.晏子之御者

晏子做齐国的相国,出门时,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的丈夫做相国的车夫,撑起大伞般的车盖,挥动鞭子赶着四匹驾车的马,得意洋洋,自己很满意的样子。(车夫)回来后,他的妻子请求离去。车夫问他离开的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的宰相,

声名在诸侯中显扬。现在我看他出门时,志向远大、思虑深远的神情,常常有把自己放在别人之下的神色。现在你身高八尺,却只做人家驾车的奴仆,但是你的神态,自己把这当作满足,我因此请求离开。”这以后,车夫变得谦卑恭谨的样子。晏子感到奇怪就问他,车夫把实话告诉了他,晏子推荐他做了大夫。

16.季文子论妾马

季文子担任宣公、成公的国相,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仲孙它进谏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你的妾不穿丝绸的衣服,马不吃精饲料,人们恐怕会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并且也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文子说:“我也很愿意那样做,然而我看见我们的国人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和穿破衣服的还有很多,因此我不敢那样做。那些父老乡亲们吃粗粮、穿破衣服,我却把我的妾和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辅佐国君的人恐怕不应该这样做的吧?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作为国家的光彩,没有听说过以妾和马的华丽来为国增光的。”文子把这一切告诉孟献子,献子把他禁闭了七天,从这以后,仲孙它的妾也只穿粗布衣服,他的马饲料也只用杂草。文子听说了这些,说:“有过错却能改正的人,是百姓的榜样。”任命他做上大夫。

作者:古文专家 2007-10-13 18:44 回复此发言

--------------------------------------------------------------------------------

4 高中文言文百段的翻译1-50

17. 永某氏之鼠

永州地方有一个人,怕犯日忌(忌日),对禁忌拘泥得特别厉害(迷信得特别厉害),(他)认为自己出生的年份正逢农历子年,老鼠,是子年的神灵,因而很爱护老鼠,他家里不养猫和鼠,又禁止仆人打老鼠。粮仓、厨房都让老鼠放纵横行,不加干涉。因此老鼠们互相转告,都搬到这一家来,吃得饱饱的,却没有任何灾难。这一家呢,没有一件完好的器具,衣架上没有一件完好的衣服,喝的吃的大都是老鼠吃了剩下来的。(那些老鼠)白天一个接一个地与人同行,晚上偷咬东西,争斗打闹,发出种种怪声,吵得人无法睡觉。(但是那个人)始终不讨厌它们。几年后,这一家迁往别州去了;后来的人搬来居住,老鼠的所作所为像以前一样。那新主人说;“老鼠这个在阴暗角落活动的东西,是坏家伙,(这里的老鼠) 偷嘴吵闹特别厉害,为什么会达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于是)借来了五六只猫,关上屋门,揭开瓦片,用水灌洞,(还)奖赏仆人四面围捕老鼠。杀死的老鼠堆起来像座小山。把它们的尸体扔到偏远的地方,臭味几个月才消失。唉!那些老鼠以为吃得饱饱的,又没有灾祸是能够长久下去的啊!

18. 季梁谏魏王

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了,从半路上返回;衣服皱缩不伸展,连头上灰尘都来不及除去,就(急忙忙)地去见魏王说:“现在我返回的时候,看见一个人在大路上,正面朝北而手把持着马缰绳,驾着车子,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要到楚国去,怎么是面朝北呢?他说:‘我的马精良!’我说:‘马虽然精良,这不是到楚国的路啊。’那人说:‘我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啊。’那人又说:‘我驾车的本领高!’ 这几件事情越好,而离楚国就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成为霸王,做一件事就想在天下成善;依仗着王国的强大,军队的精锐,去攻打邯郸,扩充土地,提高声望。你这样的举动越多,而离称王的距离就越远。就跟要到楚国去却向北走一样。

19. 为人不党

赵宣子在晋侯前推荐韩献子说:“他为人不偏私,治理众人不紊乱,面临死亡不恐慌。”晋侯任命他做了中军尉。在河曲之战中,赵宣子的车冲犯了军队的行列,韩献子杀了他的仆人。人们都说:“韩献子(这下)必死(无疑)了,他的主子早上提拔他,而晚上就杀了主子的仆人,谁能容忍这样的事呢?”战争结束后,赵宣子宴请大夫,请三支步兵喝酒,说:“你们可以祝贺我。”手下人回答说:“不知道该祝贺什么。”宣子说:“我在晋侯面前推荐韩厥,说得不恰当,一定要受刑罚。现在我的车子乱了次序而韩厥杀了我的仆人,可以说是不偏私,这说明我推荐得很恰当啊!”手下人拜了两拜,屈膝下跪叩头至地说:“不但晋国能安享这个福分,就是先祖唐叔也要依仗这样的人,我们敢不再屈膝下跪、叩头至地吗?”

20. 买椟还珠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身体力行还可以,但他的话多不讲究辞令,为什么呢?”田鸠说:“过去秦王把他女儿嫁给晋公子,要晋国为她修饰服饰,让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女子跟着陪嫁。到了晋国,晋国人喜爱陪嫁的妾却看不起秦王的女儿。这可说是善于嫁妾,却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一个到郑国卖珠宝的人,做了一个用木兰做成的匣子,用桂椒之类香料熏木匣子,用珠玉点缀它,用玫瑰珠片来装饰,用翠鸟的羽毛编集。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而把珠宝退还给他。这可算是善于卖匣子,却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宝。现今世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漂亮的话,君主只看到它的华美文辞,却忘记他是否有用。墨子的言论,传达先王的道理,论述圣人的学说,来向人民解说宣扬;如果要修饰他的文辞巧辩,我恐怕人们只爱它的文辞却忘记它的用处,简直因文辞的讲究而妨害他的内容所该起的作用了。这和楚人卖珠宝、秦王嫁女是同样的,所以他的话多不善辩。”

21. 工人善琴

明朝万历末,有个叫詹懋举的人任颍州太守。有一次偶然召了一个木工来,詹正在弹琴,木工站在门外,抬起头指指点点,好象在议论弹得好坏一样。詹把他叫过来,问他说;“你很善于弹琴吗?”木工回答说:“是的。”詹就叫他弹。木工就演奏一遍刚才詹弹的曲子,詹听了十分惊奇,追问他是从哪里学来的。木工回答道:“我家住在西城外,以前常常见到一个老人进城卖柴,担头常挂一口袋装一把琴,于是请他拿出来看,叫他弹琴,心里又很高兴,就向他学习弹琴罢了。”詹(听后)要给他银子,木工不接受说:“我只是一个地位低下的木工,只接受木工的报酬罢了。”又说:“您的琴都是低劣的木材做成的,我有一把琴,就是老人所赠送的,现在我把它献给您。”詹(一看)果真是把好琴,詹懋举于是跟着怒、木工学琴,学完以后,当时的琴师没有一个人能及得上他。
第2个回答  2009-05-16
没那必要的文言文才多少分啊把书上都搞懂了就行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3个回答  2009-05-29
买本高中课文注释的书,邓建烈的, 不错的!~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05-18
句法: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一. 判断句
1.“……者,……也”“……,……也”
“……,……者也”“……者,……”
“……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
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二. 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 “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疑问代词和代词作宾语,
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介宾短语中介词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
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
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
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
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2. 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 省略介词“于”。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
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
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
“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
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
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
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
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三.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
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
“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 生死而肉骨 肉:使……长肉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让……称王
四.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
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
的意思。
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五.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
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
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
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
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
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
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
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
“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
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
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
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
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
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
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
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
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
“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
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
就是统一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句法词法
句法: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一. 判断句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二. 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2. “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 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疑问代词和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2.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介宾短语中介词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 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 用“者”的后置。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介词结构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

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2. 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 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 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 省略介词“于”。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1.名词作状语。

2.名词作动词。

3.名词意动用法。

4.名词使动用法。

5.动词作名词。

6.动词使动用法。

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

9.形容词作动词。

10.形容词使动用法。

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二.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
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三.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
思。

① 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四.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 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

② 鱼肉缙绅
鱼肉:以……为鱼肉

五.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六. 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八. 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九. 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十. 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十一. 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十二. 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第5个回答  2009-05-15
句法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主语后置;固定句式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主语后置;固定句式句子,并能准确翻译出来。

教学实施过程:

(四)、主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固定句式

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后题)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 《柳毅传》李朝威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不亦……乎 相当于“不是……吗”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轲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固定句式总结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通假字 http://tieba.baidu.com/f?kz=109554653

词法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5082454.html?si=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