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类简史》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7
      读完《人类简史》,大约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结合阅读期间的疑问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1、智人与北京人、元谋人

      书中讲到,远古时代的“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存在很多“种”即“人种”,有“尼安德特人”、“直立人”、“梭罗人”等,“智人”仅是其中一种。智人起源于东非,认知革命以后,智人逐渐走出东非,足迹渐渐遍及全球。与智人同时代的其他人种以及一些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动物逐渐灭绝,地球完全被智人统治,究其原因,作者明显偏向于智人通过战争、屠杀方式将其他人种及物种灭绝,证据是某地物种的灭绝与智人登陆该地的时间吻合,当然也有人支持气候变化等其他原因导致物种灭绝。按照书中理论,现代所有人类的祖先都是智人,与智人同时期的原居于亚洲、中国的古人类也应该遭到了灭种,理所应当我们中国人的祖先也是智人。这颠覆了自己原本的认知,自从初中学过《世界古代史》,我个人一直以为,中国本地的直立人如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才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

      当然,书中的观点也只是作者一家之言,没有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目前也没有一种其他理论得到普遍认同。到底真相如何,现在谁也不知道,也许未来会有答案,也许始终无法知晓。

      2、智人的想象

      人类(包括智人)是没有合作的生物本能的,采集时代靠着想象虚构出神话故事、部落图腾,几百个陌生人就能团结一致、很好的合作。农业革命以后,成千上万甚至几十万的人类有了合作关系,才有了村庄、宗教、城市、帝国、军队等等的出现,这些都是“想象”的结果。想想现在身边的一切,国家、民族、金钱、交易,也都是我们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在农业革命以前,我们的祖先智人像其他动物一样,随食物、水源、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四处漂泊、随处迁徙,他们是没有地区、国家等一切疆域的概念的,也就没有所谓的跨省、出国。可以说自从学会了想象,智人才逐渐有了合作,也才有了现今的“全球化”。以前学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是语言、文字、制造和使用工具,我觉得“想象”也应加入其中,并且应该占有很重分量。

      3、从群体与个体的角度看生物演化(以猪牛羊等为例)

      书中提到,判断生物演化成功与否的标准在于其DNA的拷贝数量。以此标准,我们人类无疑是演化成功的,同样,全球现有10亿只绵羊、10亿只猪、超过10亿只牛、超过250亿只鸡,它们也是最成功的代表。特别是考虑到,与智人”为伍“的很多物种、甚至人种惨遭灭绝,这些动物演化至此是很值得庆幸的。以上的成功与庆幸是对生物群体来说的,但对作为猪牛羊的个体来说,其生物演化是一个最惨最痛苦的过程。原本,它们优哉游哉地在草原上吃草、漫步,与人类一样只是大自然的一员,只受到自然法则的约束。农业革命以后,这些动物被人类野蛮驯化,不待自然寿命结束就被屠宰,蛋鸡、奶牛和提供役用的动物完全被压抑天性,强迫提供生产和劳动。如果人类能够听懂他们的语言,我们会听到什么?如果回想到,当初这些动物与我们人类是完全平等的,甚至可能是我们的“邻居”,不是现在的属于人类的食物、工具。想到这些,是不是觉得我们人类有些可怕,历史也有些可怕?

      4、狩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人类从蛮荒无知走到现代,经过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技革命,每次革命都被认为是一次大飞跃,是历史的进步。但作者书中的观点很震撼、很颠覆: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骗局。狩猎采集社会,人类过得更为丰富多变,食物更加多样,营养相对均衡,没有房子、土地等财产的牵绊,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时,因为食物多样、营养均衡,遭遇饥饿和疾病的几率相对较小。农业革命以后,人类有了房子、土地等财产,逐渐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定居下来,食物的量虽然增加,但食物品种变得相对单一,也产生了一群不从事农业生产的精英阶级。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提到小麦的例子,定居下来的人类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只好仔细侍候麦田,是小麦驯化了智人,而不是智人驯化了小麦。

      几点很肤浅的认识和体会,请批评指正。读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由于期间没有坚持每天读,前后没能连贯起来,效果不是很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