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越少,事儿越大:阿里巴巴“二选一”垄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自马爸爸说要上市,发表了一通抨击时政的言论后, 马爸爸就变成马蜂窝, 遇上了四十大盗,一头的包,愈演愈烈。先是说代销自家股票战略配售的基金不行,然后又说几个核心监管部门联合约谈,杠杆太高,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大而不能倒,出台了互联网消费贷款的规定,约定了联合贷款的份额等等,于是阿里巴巴既有的模式遇到了是否可以持续经营的问题,所以,上市这事儿就搁置了。

此前都是金融层面的监管新规,后来就有了收购兼并VIE模式的处理处罚,现在这一次是市场局,关于商业垄断“二选一”,颇有一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既视感。 其实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要求配合调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小到查联系方式、注册地址是否真实,大到查税查账,都是常规操作,但凡办企业有年头了,都会遇上。 但是似乎关于阿里巴巴的调查,每次都是来势汹汹,抬头大到吓死个人。由于新闻也没说到底是啥情况,鉴于正在调查中,也不能透露些什么定性定论的事情,我们只能大胆推测一番。

二选一,应该就是商户只能在主流平台选一个开店,选了京东/拼多多就不能选淘宝,此前阿里说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良币驱逐劣币。 言下之意就是,阿里系的平台是良币,其他平台是劣币……论霸道不扶墙只服阿里。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生活中类似这种的行为,其实还蛮多的。

以上操作,本质上都是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流量优势把其他竞争对手挤下去,形成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 头部越来越重,腰部永远上不去,被碾压,到最后,被迫惨淡离场 ,就剩一家独大或几家独大,把定价权牢牢捏在自己手里,或者形成价格联盟,分享垄断优势。

这显然对消费者是不利的,也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初衷。(对于热衷于辗转各平台比价的我,那该是少了多少人生的乐趣啊!)

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来做一个科普和类比,从竞争格局上来分,对于某行业某市场有4种类型: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忽略枯燥乏味的概念、术语和模型,举例来说明:

第一种完全竞争的格局下,供应商是不会有超额利润的, 所以大家乐见其成的格局是第二种垄断竞争 ,各种电商平台在自己的细分垂直领域把优势做大做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电商有利润有动力去迭代更新。而一旦到了寡头垄断阶段,情况就不乐观了,消费者、商户都是弱势群体,依附于电商平台,完全没有议价能力,大部分收益都被平台收走了。平台也没有了竞争的压力,变成了大而不能倒,也不会推出更新的服务和迭代模式,消费者效用降低。

所以对垄断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且非常急迫的,眼见着这个行业只剩几个巨头了,靠一个与众不同的想法就一炮而红的案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与全民创新创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不管怎么说,阿里系的众多应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希望它可以越来越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