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伏臧在佛教中怎么解释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意伏臧在佛教中怎么解释

这是密宗里的说发,是在意念中的伏藏,是属于特定的人才可以取到的伏藏。
也是有当年的祖师授记,说某某某在若干年什么时候,可以取到我这个伏藏,而往往取这个伏藏就很可能是这位祖师的后来身,也有可能是佛菩萨的一些示现,一般人心境达不到,缘分不够就没有办法得到这个伏藏。
吉祥如意,准提心脉善嘉幢唐圣杰合十。

梦游在佛教中怎么解释?

梦境,大部分梦是独影境,有些梦是带质境,不一定。所以有时候做梦眼睛动啊,那时眼神经、眼识、眼根已经有一点醒了,滴溜溜在转;那个转、眼睛没有完全张开,但是眼睛开了一点缝,已经看到某一个东西有一点影子,那么,配合意识的独影境形成梦,是其一。第二有些病,比如说人生有一种病:夜游症、梦游症,梦游症的人夜里睡着了他还会起来做事。乃至梦游症严重的还会起来开车子的,自己可以把汽车开启,还到外面兜风一圈,回来以后车子停在车库,然后关门睡觉,第二天早上他自己不知道,这种属于梦游症。梦游症的人更是属于带质境的非量境界,因为它不是比量,(是)非量境界,带质境,可它也是独影境,有些是属于独影境。因为他在梦中有个幻想,另外一个幻想。
可为什么一醒来就忘了呢?所以要晓得,每一个人,没有人没有梦,人人都有梦,因为几乎你醒起来以后你已经忘记了。所以修行修得好的,醒梦一如,那不是带质境也不是独影境,第六意识现量境永远清明、明了。那么自己在梦中能够作主,作主的成分看有多少,这个里头有差别了。这所谓三境。现在了解了玄奘法师《八识规矩颂》前五识是性境——南怀瑾《唯识与中观》

幻想在佛教中怎么解释

幻想在佛教中是个综合的心理特征,是第六识意识的特征,叫心所有法,比如人出现在你面前,必然有他的体态特征。
意识的烦恼有根本烦恼特征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举无惭、无愧,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憍等。
那个幻想或者是因为贪(比如欲望),嗔(愤怒),疑(疑因果,不信)或者恶见(就是邪见,比如邪教)也可能是慢(自大)或者掉举(在一个事情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幻想就是由这些林林种种的心理特征综合产生的。

吾字在佛教怎么解释

本义:中立的。
引申义:在你、我、他三种单数人称中介于“你”和“他”之间的人,即“我”。
同引申义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常清静经》
吾,我自称也。——《说文》
吾,我也。——《尔雅·释诂》
愿吾子之教之也。——《仪礼·士冠礼》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词·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不吾知也。
吾其为民佣者乎。——《民佣石瑶臣》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同列为缩项。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
特书以志吾愧——明 王时敏《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袁可立子)》
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又如:吾侪(我等,我辈,我们);吾当(我);吾侬(我);吾谁与归(我将从谁);吾爱(我所爱的人);吾兄(对朋友的称呼;称自己的兄长);吾祖(我的祖先);吾与(我的同伴、同伙);吾庐(我的住所);吾党(我的同乡;吾辈)
我们〖we〗。如:吾匹(我类);吾曹(吾辈,吾俦,吾侪,吾等。我们);吾属(我等);吾伦(我辈);吾们(吾人。我们)

36门在佛教怎么解释

三十六门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真髓》。即由金门、魂门、殷门、箕门、冲门、液门、风门、肓门、哑门、命门、幽门、梁门、关门、滑肉门、章门、京门、神门、郄门、云门穴组成,共计36穴。主治风邪。[1]

佛教中尘缘怎么解释

尘缘(佛教大词典)
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乃心之所缘,能染污心性,故称尘缘。
尘缘(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也。以是为心之所缘而污心性故也。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梵”佛教怎么解释

您可以搜搜佛教大词典。

    我节录一部分

    (二)梵具有清净之义,从事清净之行,尤其指断淫欲之事,称为梵行;行淫欲者,称为非梵行。清净之十戒,称为梵净十戒。佛、菩萨美妙之音声,称作梵音声、梵声、梵音;其响称为梵响。梵音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清净法身,称为梵身。佛堂伽蓝又称梵刹、梵宇、梵阁,寺院之吊钟一称梵钟。佛学又称梵学,印度又称梵土。梵行先生为僧之异称,梵仪指僧侣之威仪。

    (三)意指梵语。例如,以梵语撰写之典籍,称作梵本。梵夹指以贝叶书写成之梵字经典。

    (四)意指梵天之略称。 *** 诸天离欲清净,总名梵天。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二五·三一五下):‘ *** 都名为梵,(中略)又梵为 *** 初门。’

佛教怎么解释悲?

佛教语,愿解他人痛苦之心。悲是大乘佛教菩萨概念的基本特点[karuna]。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又如:慈悲;大慈大悲;悲智

抑郁症在佛教中怎么解释呢?

原因是遇到某些事情,没有及时的调节,任由这种情绪持续的时间过长,导致认知发生改变。其实就是钻了牛角尖,关键问题是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用佛教的理论来讲,你的世界象一湖水,就是你的心,看似平静,实际上惊涛骇浪,所以你看水面的倒影,看这看那亮闪闪都是错的,你根本无法正确认识水中倒影,但当你看的时侯你还认为自己看到是真实的,这个时侯需要一个力,一个点,让水面平静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只想一件事,就跟把心端著一样。等他平静下来你才看到,原来水中的倒影是个月亮。就跟大家一样了。 可能这个时期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很痛苦,还到处找原因,但是我给你说,别找了,这个时候找到的原因都是错的,因为你的角度就是错的,所以会越找越想的多越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管他为什么,一心一意念佛也好,自我暗示也好,让自己的心尽量静下来。当你走出来后你再去找原因。那个时侯会完全不一样的

在佛教中怎么解 *** 这东西?

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主要指男女 *** 。“男女参居,多诸染欲,故曰欲界。”欲界有五趣十二处。趣,义为趣向,五趣指有情生死,有五个去处,即地狱,畜生、饿鬼、人及六欲天,所以又称五趣杂居地。又有佛、菩萨来此度生及有修行成圣果者,又称凡圣同居地。其中地狱有等活、黑绳、众合、号叫、大叫、炎热、大热、无间等八处,加上畜生、饿鬼为十恶趣。人有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等四处。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处。人天合为十善趣。此立足于人,地狱在下,最底层是无间地狱;天在上,他化自天位居最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