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问年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7

1.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一、婴幼儿时期

1、襁褓: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两三岁的幼儿,亦作“孩抱”。颜师古注:“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二、少年时期

1、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2、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

3、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4、教数:9岁。

5、外傅:10岁,出外就学。

三、青年时期

1、金钗之年:女子12岁;

2、舞勺:13岁。豆蔻年华:女子13岁。

3、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成童指青少年。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4、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及笄:女子15岁;

5、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6、二八:女子16岁;

7、弱冠:指男子20岁。弱,弱小。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8、花信年华:女子24岁。

四、中年时期

1、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

2、不惑:指40岁。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3、艾:指5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五、老年时期

1、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2、黄发:指长寿老人。

3、花甲(耳顺):指60岁。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4、古稀:指70岁。

5、喜寿:77岁;

6、耄耋:指80岁。

7、米寿:88岁;

8、鲐背:tái,90岁,指长寿老人。

9、白寿:99岁;

10、期颐:指百岁。

11、茶寿:108岁;

12、上寿:120岁

13、双稀:140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2. 古文年龄怎么说啊

古文年龄的说法有:1,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故特指女孩子十三四岁)。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2,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3,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

4,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上寿:90岁为上寿。期颐:指百岁高寿。

扩展资料概述简介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36137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十岁。

鲐背之年指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3. 男子年龄用文言文怎么说

0-1岁:孩提、襁褓

2-3岁:孩提

8岁:童龀

9岁:九龄

13-15岁: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15:束发、成童、志学

20岁: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

30岁: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

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

51岁:开六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1岁:开七、华甲

64岁:破瓜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岁:开八

77岁:喜寿

80岁:望八、杖朝之年

88岁:米寿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望九、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人瑞

4. 文言文中的说人年龄的词语

总角:借指幼年。

古代未成年者把头发扎成髻[tiao(二声)],叫总角。垂髻、髻年:借指幼年。

髻,儿童头发上扎起来下垂的短发。束发、成童:十五岁以上。

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及笄[ji (一声)]:女子十五岁左右。

古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就把头发簪起。

弱冠:男子二十岁左右。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戴上成人帽子。

因不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三十岁。

《论语》:“三十而立”。立,指“有所成就”。

不惑:四十岁。《论语》:“四十而不惑。”

惑:迷惑。知天命:五十岁。

《论语》:“五十而知天命”。花甲:六十岁。

古代六十年为一甲子。古稀:七十岁。

杜甫《曲江》诗:“人生七十古来稀。耄耋[mao die (四声,二声)]:八九十岁。

泛指老年。《礼记》:“八十九十曰耄”。

《诗》毛传:“八十曰耋”。期颐:一百岁。

《礼记》:“百年为期颐。

5.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如何称呼

文言文中各个年龄阶段称呼

1.总角

古时幼儿把头发扎成像一对牛角般的小髻,称总角.《诗经·齐风·甫田》:“总角卯兮.”角,小髻;卯,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后人用“总角”代指童年.

2.垂髫

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后因以“垂髫”指童年.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豆蔻

十三四岁的少女.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及笄

女子15岁.笄是古代妇女盘头发用的簪子.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

5.破瓜

女子16岁.古代文人把“瓜”字拆开,成为两个八字,因称16岁的女子为“破瓜之年”.谢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6.弱冠

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礼记·典礼上》:二十曰弱冠.晋左思《咏史》诗:“弱冠弄柔翰,卓荤观群书.”

7.而立

三十岁.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8.不惑

《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言人到了40岁,社会经验较多,能辨是非.另外,强仕也指40岁.《礼记·典礼上》.谓男子40 岁,智虑气力皆强盛,可以出仕.

9.天命

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10.艾

50岁.《礼记·典礼上》:“五十曰艾.”孔颖达疏:“苍白如艾也.”意谓老年头发苍白如艾的颜色.

11.花甲

60岁.以天干地支顺序组合为60个错综参互的名号而得名.

12.耳顺

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故称60岁为耳顺之年.

13.耆

60岁.

14.古稀

70岁.杜甫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15.耄耋

老年.后来80、90岁为耄耋之年.

16.期颐

指一百岁.《礼记·典礼上》:“百年曰期颐.”期,需要;颐,调养、照顾.意为百岁老人需要后代养.

6. 古文中表示年龄的词有哪些

1、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汉语词语,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2、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一指四十岁的代称,二指形容人到中年(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

3、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zhī mìng zhī nián,孔子自称五十岁知天命,指五十岁。出自《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读音gǔ xī zhī nián,汉语成语,指人到70岁的时候。出自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5、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而立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惑之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知命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