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文章主旨的词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作文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优美的句子

文章的主旨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或叫主题思想。

点明文章的主旨,是指某些句子直接表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这有几种情况:如果是鉴赏分析文章,往往要求指出该文的中心思想在哪里,这就是要求点明文章主旨;而在写文章的时候,又往往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些关键的语句,体现出文章的中心出来,这时候也就叫做点明文章主旨。

考试的时候,往往是叫我们在阅读文段的时候,找出表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关键句,这可通读全文,理解全文主要意思,然后找出哪些句子能概括地表达出这些意思。这就找到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

2.怎样才能体现散文的主旨

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主旨比较隐曲学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常常忽视了文章最后的作者的落款: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这可是一句点明文景的句子啊!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的学生都应该知道: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产党员被杀,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情景,心中十分苦闷、忧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很好地点明了这一点。

所以他想在晚上到荷塘上去散心,排解郁闷之情。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不理。”当然这样朱先生可以暂时“喜悦”一下,但终究排解不了心头的阴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们也没们抓住刚才这句点明时代背景的关键语句再结合刚才的简单分析,那么作者在荷塘散步中所表现的“淡淡喜究逃脱不了现实的“淡淡的哀愁”的主旨不就清晰地突现出来了吗? 刚才提到的99年上海考卷中现代文第三个语段是讲述“生命”话题的。

该文的第一句话说:“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而第二小节第一句话又说:“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第三小节第一句说:“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大家看,如果我们抓住文章开头和每一小节起始句这些关键的语句,得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生命的内涵”还困难吗?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任务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例如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一段关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它通过一个“寿”字、一幅半脱落的对联、一堆不全的《康熙字典》等渲染了陈腐没落的气息,暗示了书房的主人是一个保守顽固,伪善冷酷的封建卫道士。

而祥林嫂的后半生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封建礼教把祥林嫂摧残致死,这样一个主题就表现了出来。

97年上海高考试卷中选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见“附2”)。其中第8小节详细地描绘了罗丹的工作室。

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热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一篇文章,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是写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条贯穿文章的线索,找到文章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譬如大家都熟悉的法国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这篇小说就是把项链这个物件作为线索,从路瓦栽夫人因需参加舞会而要项链,到借项链,丢项链,最后还项链的过程,串连了整个故事。其间任务的语言、活动、性格、思想感情都在这个线索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体现了小说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讲求奢华的风尚,以及说明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对人造成的危害。

前几年全国试卷中有一篇文章题为《木屐》(见“附3”)。尔后广泛地被选登在我们上海各级各类的考试试卷中。

文章就是通过农村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木屐串联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发生在边远农村中的父子两代人的一个小故事。只要找到了这个线索,反映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这个农村和农民思想的牢牢束缚这个主题也就很好地可以领会了。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总是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

和主旨密切有关的人、事物则要细致地刻画、详尽地描写、竭尽铺陈之能事,反之则可从略处理,一笔带过。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正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指向。

所以抓住了详略处理,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有效途径。譬如《祝福》中鲁迅先生对以下两个情节是细致、详尽的刻画的:一是写她第二次嫁给山里人后,丈夫的伤寒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

她到处逢人便反复地讲孩子阿毛的故事(现在我们还把喜欢唠叨反复讲一件事情的人称为祥林嫂即源于此)而人们也从同情、冷漠、厌恶到惟恐避之不及。二是写她听了柳妈的话捐门槛的整个过程以及之后仍遭四嫂大声呵斥不准他沾手祭祀的事。

这两个事例是小说最详写的部分,因为这都是揭露的使祥林嫂致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封建礼教、迷信、冷漠的社会吃人!上面我所提到的茨威格的文章的《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中第9到12节是全文详写的部分,而当年高考试卷中第25题就要求写出这部分详写的三点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