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表中“三角”规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3
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1.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如下:
差数 0 1--2 3--12 13--17
族别 零族 主族 副族(VIII族) 主族
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3.由原子序数确定元素位置的规律
1)只要记住了惰性元素的原子序数(He 12,Ne 10,Ar 18,Kr的36,Xe 54,Rn 86),就可以确定主族元素的位置:
若比相应的惰性元素多1或2则应处在下周期的IA、IIA族,如第88号元素,则应处在第7周期IIA族;
若比相应的惰性元素少1~5时,则应处在同周期的IVA~VIIA族,如第84号元素应在第6周期VIA族;
若预测新元素,可与未发现的惰性元素(第118号)按上述方法推测,如第114号元素,应为第7周期IVA族.
2)同族的上、下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间的关系:第2、3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第3、4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8或18,IA、IIA族为8,其他族为18;第4、5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第5、6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18或32,镧系之前为18,镧系之后为32;第6、7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为32.
4.“三角形”规律
所谓“三角形”,即A、B处于同周期,A、C处于同主族的位置,可排列出三者原子结构、性质方面的规律.如:原子序数Z(C)>Z(B)>Z(A);原子半径r(C)>r(A)>r(B);A、B、C若为非金属元素,则非金属性B大于A大于C,单质的氧化性B大于A大于C,阴离子的还原性大于大于(设A为N族,则B为N+1族,下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大于大于;若A、B、C为金属,则其金属性C大于A大于B,单质的还原性C大于A大于B,阳离子的氧化性大于大于,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5.“对角线”规律
有些元素在周期表中虽然既非同周期,又非同主族,但其单质与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却很相似,如Li和Mg,B与Si等.这一规律称为“对角线”规律.应用此规律可根据已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推导未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6.相似规律
所谓相似规律是指:(1)同族元素性质相似;(2)对角线上元素性质相似;(3)相邻元素性质相似;(4)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7.两性规律
元素的周期数等于主族族序数的元素具有两性,由此可推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