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革命烈士英雄事迹

要40-90个字 最好抗日时期 最好江西的革命烈士 我两小时后来看

黄继光
在家乡当民兵时,黄继光就曾机智勇敢地抓获过一名逃亡地主,轰动全村。他从参军的第一天起,就要求杀敌立功。他除了干好通讯员工作,还经常到班里向战士们学习手榴弹、手雷、自动步枪等武器的使用方法,多次受到连长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人又机灵,营长点名调黄继光到营部当通讯员。
在1952年10月19日那个弹雨纷飞的夜晚,黄继光跟随营参谋长指挥六连在上甘岭进行反击。当时,营参谋长和连长、指导员焦急万分,如果天亮前攻不下敌阵地,一夜的战果将付诸东流。在紧要关头,黄继光挺身而出,与连里两名通讯员(肖登良、吴三羊)一起请战。不久,两名战友相继中弹倒下,黄继光也负了伤。当他爬到离敌人中心火力点十余米时,用力扔出了最后一颗手雷,只炸塌了半个地堡,敌人的机枪仍在喷出火舌。黄继光此刻身上已没有任何武器,仍然向前爬去。趴在后面的战友们,借着照明弹的亮光,突然看到了气壮山河的一幕:黄继光摇晃着站起身,张开双臂,向敌机枪射孔扑去……
战友们冲上“零号”阵地时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还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宽阔的胸膛还紧紧地堵着敌人的枪口……人们看到,黄继光的腿已被打断,身上有七处重伤,他的身后有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可以想见,在最后时刻,黄继光是以何等坚强的毅力,拖着重伤的身躯,爬到敌人的地堡前,又一跃而起的。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黄继光从小家境贫寒,从来没有去照过一次相。牺牲后虽有人拍照过遗体,形象却十分惨烈且面容难辨。在宣传英雄事迹的时候,因找不到一张可用的照片,只好用一幅舍身堵枪眼的素描画来代替。
1953年4月,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还请邓芳芝到中南海自己家中做客,表示了对英雄的敬意。
董存瑞
抗日战争临近尾声,解放区青年争相 参加八路军。青年民兵董存瑞和好友 郅振标因不到参军年龄,未被允许参 军,懊丧不已。不久,在一次反“扫 荡”中, 区党委书记王平牺牲, 临终前,他把最后一次党费托董存瑞转 交组织。董存瑞和郅振标再次向赵连长提出参军,终于如愿以偿。初到军 队,董存瑞因不知爱惜子弹,受到 队同志的批评帮助。抗战胜利后不久 ,又爆发了内战,经受过战火考验的董存瑞,已成为真正的革命战士,并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8年 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被任命为 爆破队长,为了配合总攻,他们接连炸毁敌人的碉堡群。这时,总攻冲锋 号已经吹响,突然他们发现迎面的桥身却是座经过伪装的暗堡,从里面扫 射出来的子弹阻挡了解放军的前进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 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高举炸药包以身殉国。

这是一部根据战斗英雄董存瑞的事迹创作的人物传记片。该片真实、细腻地展示了董存瑞由一个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不朽革命战士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风貌和执着、机警、顽强的个性特色。影片突破了公式化、概念化的束缚,大胆描写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物精神世界中的追求、苦恼、激动和喜悦,展现其思想的升华和性格的完成。影片还突破了以往只在对敌斗争中描写人物的单一形式,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在性格和内心的撞击与冲突中揭示心灵,抒发感情,完成性格的塑造。该片丰富了革命战争影片的表现手段,为银幕贡献了一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也为人们提供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新鲜经验,堪称革命战争题材影片划阶段的代表作。
为缅怀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的董存瑞烈士,隆化人民1954年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
1955年经热河省政府批准,并拨专款决定修建董存瑞烈士纪念碑。该纪念碑由热河省建筑工程局孟宝栋设计,1956年开始修建,1957年建成。原纪念碑高14.5米,碑座长1.4米,宽0.75米,高0.85米。碑身长3米,宽1米,厚0.35米。碑帽长1.3米,宽0.65米,高0.66米。占地面积为360平方的钢筋砖混结构建筑,碑座和碑身用灰绿色人造理石板饰面的望柱28根,望柱间有上下两根铁管相联形成的护栏,碑身顶部为铜制镀金的五角星,碑中心总长为6。6米的四块与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一体的汉白玉上镌刻着朱德委员长为董存瑞烈士的亲笔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这8个字是对董存瑞烈士短暂而又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1957年10月18日,河北省民政厅,承德地区和隆化县领导,承德地区青年干部代表350余人参加了纪念陵园最高的纪念建筑。纪念碑经历了30年的风雨苍桑,50年代建筑水平的限制和陵园所处的特殊地质条件,造成纪念碑多处下沉、开裂,碑身略向西倾斜,碑身、碑座饰板部分剥落;铺地及望柱的人造大理石板,部分松动、剥落,台阶多处陷落、损坏。陵园将上述情况3次上报国家民政部,河北省民政厅,申请重修纪念碑。1986年民政部和省民政厅领导来陵园考察后,1987年拨款32万元,批准对纪念碑进行重新修建。新纪念碑由张永鹏创意,城建局衣守斌具体设计,本着陵园建筑既有仿古风格,又不失时代气息的原则。在纪念碑的设计中,考虑原碑体造型虽无特色,但总体上不落俗套,且形态美观,社会反映良好的实际情况,保留原样,在高度上增加1米。同时为使纪念碑整体轮廓得以变化,增加层次,烘托主体。台基由一层变为两层,上平台为正方形,下平台为多边形,以四在40组栏杆环抱,双层汉白玉栏杆由河北曲阳豆白石质的望柱、栏板、抱古、地伏组成,在各部件上阴刻花瓶、云纹、莲花图案等装饰。错落有致的白色栏杆,层层叠叠的花岗岩踏步,丰富纪念碑的整体建筑轮廓,增强节奏感。使纪念碑显得更加挺拔、雄伟。纪念碑碑座,用黑色花白地花岗岩砌成,寓意着英雄的鲜血洒在隆化大地上,碑顶部镶嵌地径为0.6米的五角星。纪念碑总高度为15.5米,一层底座宽22米,二层底座宽12米。为搞好纪念碑的重建,县里成立了以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宋日义为负责人的基建班子。担任纪念碑建筑的是王守成工程队,县里考虑原碑身经30多年来已压实,不会再下沉,碑身基础仍选定原地。旧碑在交通局、城建局、县武装部和驻军52829部队工兵营的大力支持下,经3次爆破成功拆除了旧碑。1987年5月,隆化县委副书记张金录主持召开了重建纪念碑奠基仪式,承德地区行署副专员刘爱国作了讲话,在县直各机关单位形成了为重建纪念碑贡献力量的热潮,义务出工出车,下乡拉运石料。存瑞陵园美术师谢云生拉任设计正面题字,为更突出朱德委员长题词的教育作用,比原碑紧缩了0.4米的天地距离,原字放大0.1米,落款做了穿插处理,与隆化县印刷厂美术师郝宝坤经半月余完成了碑的刻字、贴金任务。碑顶的五角星,由铜铸改为钢铸,镀银光。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紧张施工,1988年5月占地440平方米,由61种规格,1687块石头,从隆化陈家台、二道河、山咀和汤泉沟4个采石场运来的300立方米花岗石装饰起来的纪念碑落成。
1998年5月25日在董存瑞烈士牺牲40周年纪念日,举行了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揭幕仪式。揭幕式由隆化县县长冯瑞芬主持,解放战争时期指挥解放隆化战斗的原十一纵队司令员、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贺晋年,民政部副部长范宝俊,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周文元,河北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洪毅共同为董存瑞纪念碑揭了幕。民政部范宝俊副部长和民政部杨琛顾问,还为民政部敬献的安放在纪念碑前的董存瑞烈士汉白玉雕像了幕。沈阳军区副令员齐连运,董存瑞生前所在团副团长焦国庆,董存瑞生前战友郅顺义,董存瑞父亲董全忠,董存瑞家乡代表怀来县委副书记蔡天晨,隆化县委书记张振存,隆化县人大主任吴凤海,隆化县政协主席赵俊山和隆化县五大班子领导,以及工人、农民、学生、解放军和机关干部8000余人参加了揭幕式。新建成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在松柏的衬映下显得更加高大宏伟,庄严肃穆,朱德委员长“舍身为国,永垂不朽”八个贴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碑前2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是每年举行纪念董存瑞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1998年在董存瑞烈士牺牲50周年之即,又加修了纪念碑碑座散水,将水泥板换为花岗岩石。碑前的广场铺上了水泥砖,纪念碑展现了董存瑞顶天立地,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每年成千上万的学生、军人、群众在碑前举行入团、入伍、入党等仪式,举行各种规模的纪念活动。在纪念碑前人们无不肃然起敬,董存瑞烈士纪念碑,永远是耸立在人民群众心中的丰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4-09
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1932年-1947年1月12日),原名刘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中共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被分配到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并成为中共候补党员。

1946年12月21日,刘胡兰参与暗杀云周西村村长石佩怀的行动。当时的山西省国民政府主席阎锡山派军于1947年1月12日将刘胡兰逮捕,因为拒绝投降,被铡死在铡刀之下,时年15岁。随后,刘胡兰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7年3月26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曾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2007年初,关于刘胡兰的死有了一个新的说法:有记者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采访刘胡兰家乡时,当地的老人们回忆说:刘胡兰并非被国民党军亲手铡死,而是国民党军威逼当地几名老乡将刘胡兰铡死的,据说,“乡亲们出于恐惧,颤抖着,铡死了他们看着长大的小闺女。事后,有的老乡精神失常”。[1]其中的报导“15岁”其实是14周岁、15虚岁。
第2个回答  2009-04-10
方志敏
(1899——1935)江西弋阳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7年2月当选为江西省农协委员长,主持省农协全面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潜回家乡,与黄道、邵式平发动了弋横农民暴动,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此后历任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1935年1月率部返回闽浙赣途中在怀玉山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攻,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写下《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著名篇章,同年8月慷慨就义,终年三十六岁。他是共和国三十六位军事家中惟一被俘后牺牲的一位。
第3个回答  2009-04-06
第4个回答  2009-04-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