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高级的修养,是说话有分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6
有句话说得好:你说话的质量,暴露了你的修养。

我们都知道说话是一门学问,有些话多说多错,百言不如一默。

把握了说话的分寸,就是修养的最高体现!

1

说话有分寸

是不说大话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方士好说大话。

他称自己见过伏羲、女娲、神农、蚩尤等等,已经活了几千年了。

有一天,赵王从马上摔了下来,伤得很严重。

大夫说,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愈,于是赵王就命令手下把方士杀了取血。

吓得方士立刻澄清自己是吹牛,可是赵王不相信他。

赵王认为他是为了保命而撒谎,最后还是把他杀了。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由于虚荣心作祟,他们个性自我,总是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为了让别人都羡慕自己,不惜编造谎言,或者夸大事情。

比如说,有些人在酒桌上喝了几杯酒后,便开始咋咋呼呼地吹嘘自己的本事和能力。

别人若不信,也就罢了。

别人若是相信了,因为几句话敬重你,事后找你办事,却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

最后,只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损失信誉。

德谟克利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使人信服,一句不是大话的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

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从来不会因为某种事情而说大话。

他们真正要证明自己的唯一方式,便是行动以后的结果。

2

说话有分寸

是看透不说破

孔子借伞的故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外出,眼看天要下雨了,又没有带雨具。

恰逢离子夏家不远,便有弟子建议去子夏家借伞。

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

因为孔子深知,子夏这人比较吝啬。

今天这伞,他不借的话,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借了,自己又会心疼。

既然如此,就不要为难子夏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应该强人所难。

孔子看破了子夏的吝啬,却没有说破他,反而是理解和包容他。

看透,是智慧;不说破,是心胸。

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是看透了一切,却依然坚定地选择维护他人不愿意展露的难言之隐。

中国有句古话:看透不说破,面子上好过。

说话的时候,考虑到别人的感受,看透但不说破,给别人留下余地,也给自己留下了一片空间。

你在说话的时候考虑到了别人的感受,别人才会把你装进自己的心里。

每一个有分寸感的人,都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用温暖的方式靠近对方,这是智慧,更是修养。

3

说话有分寸

是不随意评价别人

曾看过这样一则小故事:

妻子正在摆地摊,正值午饭时间,丈夫骑着自行车过来送饭。

丈夫一下车,就歉意地笑着对妻子说:“对不起,我来晚了,饿了吧?”

妻子看着着急给自己送饭的丈夫说:“没事,不着急,还早着呢。”

丈夫笑着从自行车前面的筐里取出午饭,两人就着路边的阶梯坐下开心地吃了起来。

这时候来了一个中年阿姨,看着两人餐盒里的饭菜,诧异地对女人说:“大妹子,你可真可怜,辛辛苦苦工作,老公就给你吃这些寒酸的东西,一点油水都没有。”

说完,这位中年阿姨就扭着腰离开了。

夫妻两人面面相觑,原本美味的饭菜也失去了幸福的味道,多了几分苦涩。

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你眼中的不幸,在别人眼里却是莫大的幸福。

不要为了一时嘴快,轻易评价别人的生活,这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却会打扰别人的幸福。

正如韩寒所说:“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生活的复杂,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下着自己的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皎洁和阴暗。

永远不要随意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并没有经历他的人生。

也许在你眼中平常无奇的事情,可能需要别人费尽全力才能得到。

但凡说话有分寸的人,绝不会没事就拿别人的苦难、难堪取乐,以此为自己的“幸福感”增值。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是一团温暖的火焰,也会成为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刀。

一句话,可以切开冰封的心,也可以让温热的心瞬间坠入冰窟。

语言是有情绪的,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对亲近的人,说话一定要掌握好分寸。

说话没有分寸,口无遮拦的结局往往是伤人伤己。

而说话有分寸,知道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能说,自然更容易让人感觉到亲近,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