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坚强》揭秘为什么清朝的雍正帝偏爱贪官胜过无能的官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6-16


导读:腐败是历代最高同志头疼的问题。“铁血”反腐皇帝朱元璋使尽了浑身解数,但越是打击腐败,越是腐败。到了康熙皇帝那里,吸取了以往的各种教训,采取了培养清官,以身作则的做法。但雍正继位后,清官问题彻底改观。鲁华为老师在《金融观察》写道:“他处处与父背道而驰”,深信“贪官流弊易除,清官流弊难除”。为什么?


有人认为清朝很多贪官待遇低,其实只是看到了问题。雍正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不诚信的康熙朝却有大量的清官,可见清官的品德和社会风气也很重要。只有把道德氛围的培育和引导与合理的制度保障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实效。


官员腐败是封建王朝的痼疾,不仅让黎族人民痛心,也是最高统治者最头疼的问题。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但结果证明是不可能的。比如明太祖朱元璋重罚,甚至多次提拔大禹,采取残酷手段,都无法根除腐败。到了清代,善于治道的康,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治道方法。他认为加强纠察和惩治贪官只是消极的反堵措施,培养清官才是明智之举。在康熙的选士标准中,“德为先”。他非常重视对臣下道德行为的考察,平时注重通过秘密渠道了解各级官员的名声,也借巡视之机听取民意。他第六次南巡,一路拜访清官,命地方长官推荐清廉。


知道康熙清正廉明的官员很容易被奸夫破坏,他经常保护他们,甚至特别照顾他们。比如“以德为先”的彭彭,多次被免职,康熙却被降职留用。他被降职十二级,仍保留原官职。康熙还大张旗鼓地宣传清官的事迹,意在让天下官员效仿。康熙倡导清官的思想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官成为治国的一面旗帜。当然,康熙朝清官众多,受贿的官员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后期,由于各级官员对贪污腐败查处不力,为官风气为后世所诟病。


雍正帝即位后,一改其父宽严相济的作风,以“严”的态度对待官员,实行轰轰烈烈的政治。他下大力气整顿吏治,清查空饷粮食损失,严惩查实的贪官污吏,追回赃款赃物,没收家产;也由崇廉变为守廉,实行“废妒还公”。官员按职级从他们身上提取“老实银”,给他们合理的报酬,就失去了贪污的借口。雍正的智慧不仅在于惩治了一大批贪官,而且加大了惩罚力度,诉诸制度保障,对清理吏治颇有成效。


然而,雍正帝也犯了一个错误。在与清官打交道时,他处处与父亲背道而驰。在他看来,“一个清官如果为自己清廉,不为大众服务,他会比一个普通人受更多的苦。”康熙希望通过扶植、保护、褒扬清官来倡导清官的风气,注意通过舆论来认定清官的道德功绩。雍正认为“这些清官,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意识,就不能禁之于民,升之于民,所以称之为民之德无良之民.当这些事务被废除后,朝廷纷纷登门谴责,地方官民集体叹息要找个清廉的老板,并称之为“屈”,而像李_这样的官员,却敢于触犯各级百姓。那些被大家攻击孤立的人,应该被照顾。


雍正帝坚信“贪官污吏易除,清官污吏难除。”选拔大臣时,“最好用普通的道德,不要沿袭被废除的清官。”为了彻底消除官誉之风,他还改变了康熙时期的做法,禁止民众留用退休官员,并为他们修建寺庙和纪念碑。雍正过于倚重人才,轻视清官。这种矫枉过正也产生了负面后果,马上被批判为“贪官污吏,都是能干的官”。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视人才而忽视人才的倾向。他不仅看不上清官,而且讨厌一切有名利嫌疑的官员,绝不会容忍臣子为善。乾隆中期以后,士大夫的道德自律越来越松懈,清官不为世人所知,但能成为墨官的人却不少。后来虽然沿用了守廉制度,但各级官员不再注重廉洁和素质。他们虽然一度害怕背离严明的法律,却疏于对人格的锤炼和惩罚,埋下了官气衰微的隐患。

详情
    官方服务
      预约搬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