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托海镇的“南屯”一词由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南屯为巴彦托海镇的俗称。据白眉初著《满洲三省地志》一书中记述:“呼伦贝尔城内,统分十七旗,内蒙古八旗、外蒙古八旗,鄂伦春一旗,除鄂伦春外,其他之十六旗设五总管,一总管驻呼伦,其余四总管居处无定,率其旗丁逐水草游牧云”。  雍正十年(1732年)索伦部进驻呼伦贝尔后,乾隆七年(1742年)随着北部战事的缓和,清廷在裁撤部分索伦八旗兵遣回布特哈时,达斡尔敖拉氏范察布及郭博勒氏奎苏二人因在军中任职为笔帖式而继续留在军营,并与其家属定居在呼伦城哈日巴图鲁松林(即海拉尔西山松林)东南三里处叫做图库连诺尔(达斡尔语,意即圆形水泡)的地方。此处四周长满樟子松林,风景优美。他们在住房周围种植蔬菜、经营畜牧。  随着呼伦城日渐扩大,人口逐渐增多,该村的牲畜不断发展,范察布之孙倭克精额(佐领)、奎苏之孙泰庆嘎(总管)二人意识到靠近城市不便经营畜牧,又无发展潜力,于是共同商议选中了土地广阔、水草丰美的胡吉尔托海(距呼伦城南约十八里处,今鄂温克族自治旗巴彦托海镇所在地)地方,因为伊敏河在此处甩有大弯,其西部又有一处碱泡,固称此地为胡吉日托海(胡吉日意即碱、托海意即河湾)。  此处伊敏河两岸生有茂密的柳树林及野果树。嘉庆七年(1802年)范察布之孙倭克精额、奎苏之孙泰庆嘎二人带领其家属迁居到胡吉尔托海。当时该处建有由索伦左翼旗修建的称作呼和苏木(达斡尔语,意即青砖寺)的庙宇,该庙于1802年被嘉庆皇帝赐号为广慧寺。敖拉氏倭克精额一族坐落在广慧寺以西稍北处的一片开阔地,由于以同一氏族而聚居,就称其为“登特科·艾勒”;郭博勒氏泰庆嘎一族坐落在广慧寺以东,东邻伊敏河西岸的一片开阔地,又称其为“满那·艾勒”。  由于该屯坐落于呼伦城南,居住于海拉尔城里的达斡尔人便统称其为额木勒·艾勒(意即南屯)。“额木勒”汉意为“南”,“艾勒”汉意为“屯或村”,也有人称其为“呼和苏木艾勒”即青砖寺村。在海拉尔城经商的汉族商人,取其意直译称其为“南屯”。由此,南屯这一称谓延续至今。达斡尔敖拉氏之倭克精额与郭博勒氏之泰庆嘎成为今巴彦托海镇的始建人,其部族成员为巴彦托海镇的最早居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