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孙悟空大闹天宫3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2-25
“大闹天宫”是国人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孙悟空。对“大闹天宫”的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据笔者了解,对“大闹天宫”的评价较著名的有“农民起义”说、“市井英雄”说、“追求自由”说、“童心”说、“篡逆”说、“奴性”说等等。笔者在这先分享一下各家观点,再谈谈自己看法。
“农民起义”说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代表人物是文学批评家、儿童文学家张天翼先生。张天翼先生在《<西游记>札记》一书中指出:《西游记》“借妖怪们的造反来描写农民起义”,而《大闹天宫》是现实社会中农民起义在小说中的折射反映。这一说法在当时广受认同,比如当时的青年批评家李希凡先生进一步认为“大闹天宫”是写农民起义,而“西天取经”是写不畏困难的革命精神,前后是一体两面。“农民起义”说作为反映论有一定解释效力,然而也有不自洽处,比如林庚先生指出,孙悟空并没有遭受天庭任何压迫,无所谓起义,而孙悟空单枪匹马独来独往,也和集体造反的农民起义不尽相同。
“市井英雄”说是“农民起义”说流行之际,林庚先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林庚先生认为,孙悟空代表的形象不是乡土中国的农民形象,而是新兴城市的市民形象。且不是一般市民,而是身怀绝技的市井英雄、江湖好汉。林庚先生还拿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与《二刻拍案惊奇》中《神偷寄兴一枝梅》的神偷懒龙、《喻世明言》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宋四公、《七侠五义》中白玉堂闹东京做类比,认为他们“大闹京都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目的和结果”,而“博取个好汉的名头乃是第一要紧的。而既是好汉,也就不能被人看不起。”这些市井英雄的闹事,并不是为了特定的生存目的,而是发泄过剩精力的游戏,以及向帝王将相展示本领的荣誉感,比起“农民起义”说,实在是要奢侈许多。
“追求自由”说在共和国后三十年比较普遍,也是文学教科书采用的说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运用,也是其意识形态的产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周先慎先生《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一文,指出:“(孙悟空)本来是自由的,生活在一个自由天地之中,但他还要追求更大的自由,使他的个性得到更大的张扬更大的解放。”“大闹天宫,集中表现了孙悟空蔑视皇权和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的思想。天上的神权统治是人间的封建统治的投影。天界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大帝,可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追求自由”说与“农民起义”说的教条是一样的,都是离开文本语境,主题先行地为孙悟空代言。且什么叫“自由”?什么叫“更大的自由”?何以“大闹天宫”就是“更大的自由”?何以保护唐僧取经之后便不追求自由,不反抗等级制了?这些都是“追求自由”说没有回答和解释的。
“童心说”的历史比较悠久。明代思想家李贽便提出了“童心者,道心也”,“童心者自为文”的著名论断,并将其用于对《西游记》的点评中。(《西游记》有明代李卓吾点评本。然而此李卓吾是李贽本尊还是伪托,尚无定论。今姑以为二者是一人)比如第一回菩提祖师为孙悟空赐名解释“孙”字意义“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李卓吾点评道:“即是庄子‘为婴儿’,孟子‘不失赤子之心’之意。”林庚先生进一步发挥“童心说”,认为整部《西游记》乃是高于“神话世界”的“童话世界”,不仅孙悟空,里面的妖魔鬼怪也大都童趣盎然,没有机心。当代青年文献学家、《西游记》专家李天飞先生更是指出:“孙悟空一直活得很真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小朋友一样可爱,所以也难怪小朋友们没有不喜欢孙悟空的。他想要什么,就毫无顾忌地去要或偷——他真的不觉得那样不好;想反对谁,就真的抽出棍子就打。这条金箍棒,也正是他一颗真心的象征。”而“天界诸神,反倒喜欢把自己包裹在一层言不由衷的外壳里了。对他回护的,对他有敌意的,都不停地往他身上加各种理由!只要加以了一种理由,一种意义,就师出有名,或者招抚有方了。”“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将要做一件什么事,必先给自己找个理由。而且是很宏大的理由。然而这正是本心被掩盖的第一步——不愿直接面对本心。”真可谓空谷足音。
“篡逆说”之始作俑者乃是民国法学家萨孟武先生。其名作《<西游记>与古代政治》是一部借题发挥讨论古代政治的奇书。《孙行者大乱天宫》一篇写道:“孙行者亦有取败之道。他既已投降,籍名在箓,则与玉帝有君臣之义。臣篡君位,在吾国历史上固然不乏其例。然而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皇室式微,君主失去权威;二是臣下建立武勋,苟能树奇功于异域,则人望已归,禅让之事更易成功。”“孙行者如何呢?玉帝尚为群仙尊敬的对象,孙行者固然名注齐天,官封大圣,然而未立大威于仙界,又未树奇功于西天,只因蟠桃大会未被邀请,冲冠一怒,只为佳酿,是直子公之流(《左传》中染指尝羹并叛乱之郑国贵族),何能博得群仙同情,其觊觎帝位,终归失败,可以说是理之当然。”道理虽对,但《西游记》本是神魔中事,以人间法则度之,只恐缘木求鱼。
“奴性说”极具颠覆性,让人耳目一新。此说倡自专栏作家陈思呈女士。其热文《孙大圣的奴性》中指出:“人们有时会以率真的名义去伤害别人,以至情至性来包装掩饰自私,或以单纯无邪的名义去获取别人的宽宥。相比而言,宛转和圆通,人性成本总是更高的。孙大圣运用的是一个低版本的人性,他确实常以单纯无邪的名义去获取别人的宽宥。定神细想,孙悟空是有奴性的。他动不动一句‘何必在他人喉下取气’,使他成为天地间最不羁的一个角色。实际上却正是孜孜于被别人承认,被体制收纳。最初,孙悟空在花果山的生活,逍遥快活,莫过如是。但孙悟空心心念念的,是被主流收纳、承认、看重。不是被压在五行山下才算‘失去自由’,自从孙悟空主流了、脱离妖精名号了,他就不再自由了。他为自己的妖精过往感到自卑。”有一种阅世颇深的老辣,和清新烂漫的“童心说”针锋相对。大家不妨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以上是诸家观点,而本人则更认可“童心说”。童心的外延无限宽广,弹性也无限巨大。童心既是无善无恶,纯一无伪的纯真,又是可黄可黑,正邪两赋的歧异。以童心的名义做出的事,也往往具有超善恶的色彩,让人难以评价,不敢评价,只能被卷进庆祝无意义的狂欢。孙悟空大闹天宫是童心,宝玉摔玉踢人也是童心,李逵好赌嗜杀也是童心,即便曹操挟天子行篡逆,也是小阿瞒装病求怜之童心的延续。至于明武宗无道,而史书以“有童心”罪之,也是没有奈何的事。童心啊,你是那么的美好,又是那么的乖张,小神童属于你,熊孩子也属于你。你让人爱,也让人怕!多少真善美,多少假恶丑都因汝而行。最聪明的哲学家在你的面前也要失语,最严密的伦理体系在你的面前,也要“忽喇喇似大厦倾”。好你个童心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