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文学(2))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第二节 萨特


【考点】


一、萨特存在主义人学思想的特点


1.可概括为一个总论点和三个分论点。

总论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三个分论点是总论点的具体化。萨特的作品大都是这些分论点的形象表述。

第一,他的客体观是“自在的存在”。认为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第二,他的主体观是“自为的存在”,主张自由选择,不断选择;

第三,他的责任观,是自由和负责相联系,自由选择必须承担责任。

第一点是自由选择的客观条件。第二点是自由选择的核心内容,第三点是自由选择的基本依据。可见,自由选择的确是萨特人学的精髓所在。 


2.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行为哲学。即强调行动,强调“介入”生活,“干预”生活,换言之,改变荒诞现实,有所作为。


小结: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价值在于:既看到了现实的荒诞,又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出路,即“自由选择”,既是深刻的,又是仁爱的。所以:萨特自谓“我是从道德方面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并宣称:“存 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因此,萨特被称为“人类20世纪的良心”。


二、萨特创作的主题


一、存在主义主题

第一,题材的荒诞性。

第二,境遇的极限性

第三,哲理的深刻性。


二、萨特的艺术风格

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极限境遇。萨特作品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人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处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恶心和孤独。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他称自己的剧作为“境遇剧”,

第二,自由选择的人物。萨特笔下的人物,都是自由选择的正反面人物。萨特认为,尽管每个人都是荒谬世界中痛苦而孤独的个人,但个人不是任凭摆布和无能为力的。每个人都有独立意志,能够通过行为选择,走自己的道路,把握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的未来。


三、作品 

1.文艺批评论著:《什么是文学》--写作即揭露,揭露即改变,“介入”。 

2.小说:《恶心》(Nausea)(日记体)《墙》(The Wall)《自由之路》。 

3.戏剧作品:共11部“境遇剧”。《苍蝇》(The Flies)《间隔》(No Exit)《死无葬身之地》《毕恭毕敬的妓女》。


四、《禁闭》 

1.情节: 写地狱里的三个亡魂彼此倾轧万劫不复的悲惨处境。加尔森 伊奈斯  埃斯泰乐



2.主题: “他人即地狱。”其中渗透着“自由选择”和“存在荒诞”的哲学观点。

关于“他人即地狱”这句台词,曾引起种种误解,指责萨特“仇视他人”,是“病态的个人主义”、“悲观主义者”。萨特为此进行辩解“……我的意思是说:要是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世界上的确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地狱里,因为他们太信赖别人的判断了。”“不管我们所生活的地狱是如何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 


3.如何理解“他人即地狱”?

“地狱”指荒诞现实,指身处精神困境的人们对现实的感受。其真实意义指:

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对你的判断,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正是在上述三层意义的基础上,萨特呼吁“争取自由”、“砸碎地狱”,就是要唤醒人们不应作恶,以免扭曲与他人的关系;就是要唤醒人们,不要依赖别人的判断,作茧自缚,制造樊笼,成为“活死人”;就是要唤醒人们,严肃认识自己,超越自己,鼓励人们以自己拥有的自由权利为武器,去砸碎这种精神地狱,冲破人为的灵魂牢笼,为自由的心灵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来。 


4.艺术特征:  

(1)荒诞构思:

作品意欲揭示世界的荒诞性,因而也采取了荒诞构思。最初构思,写二战期间,为避战火关在地窖里的一群人尔虞我诈的情景。后改为荒诞构思,地窖改为地狱,活人变成亡魂。强化了人们对精神地狱的感受,加剧了荒诞性。 


(2)哲理色彩和象征隐喻手法:

萨特一贯以文学为工具,宣扬存在主义哲学。《间隔》通过象征手段,表达作者对荒诞人生的思考,呼吁善的选择。具体表现为:剧名“间隔”,象征难以勾通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城堡。活动场景———地狱,象征了人生舞台,而这个地狱又是“一间陈设为第二个帝国时期风格的客厅”,这又象征和暗示了人生存的环境是一个受到限制毫无自由的环境,因为法国历史上第二帝国即拿破仑第三的独裁统治时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