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观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2021年最优秀的国产剧,剧情还原历史,神仙选角,道具用心,画面精良,超级推荐。1872-1921年的历史,原本只了解过“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这些名字,只知道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些大事件,死记硬背过历史意义,内心并没有那么深刻的体验,只是知道、了解罢了。

      通过这部剧,我才了解到李大钊、陈独秀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付出,才知道陈延年、 陈乔年、赵世炎这些热血青年,才明白辜鸿铭、蔡元培这些文人的精神,感受到当时民众的麻木、痛苦。

      “陈独秀钱玄同陶然亭相约”:大雪纷纷,陈独秀撑着伞前往陶然亭,钱玄同带着温好的酒前行,久闻大名并未相见的两人于亭中相见,看雪、听琴、喝酒聊天。这个画面让我感受到文人特有的浪漫。兴趣相投之人,奔雪中之约,浪漫至极,令人心神往之。

      “蔡元培三请陈独秀”:一请,两人互相赞赏,互诉双方情况,以礼相待。二请,蔡元培在大雪天的门外静坐等待,陈独秀出门相拥,心有犹豫,蔡公予以建议,表明会再请。三请,陈独秀门庭大开,静等蔡公,陈蔡确定双方心意,相约共进。这一幕让我感受到蔡公的礼贤下士,陈仲甫的真性情,让人不禁会心一笑。

      “李大钊回乡与妻相见”:两人院中相见,凝视对方。李大钊先生一句“姐,憨坨回来了”,忍不住让人热泪盈眶;儿女躲在母亲身后,不识父亲,好奇又怯怯地探头看着,不禁让人鼻头一酸。原来, 历史上的伟人,也不过是寻常人家的丈夫、父亲罢了,就像我们身边邻居一般,真实又温馨。

      “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争辩”:剧中多次为杂志的理念相互争辩,谁也不让谁,甚至写文互斗,感觉下一秒好似要打起来了。但他们还是互相尊重、礼貌相对,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

      此外,还有新旧文化之争的两派代表,亦是如此,光明正大的学术之争,在陈独秀要离开北大时,辜鸿铭一句“君去也,还斗否?”陈独秀回应:“一息尚存,战斗不止。”辜鸿铭赠言:“贤弟,保重”。

        “陈独秀送儿子留学”:父亲帮忙搬行李上车,延年从背后抱住父亲,乔年看到父亲哥哥相拥,也抱了过去,很温馨,忍不住泪目。特别是知道,现实中,父子并没有和解,剧情不过弥补了现实中的遗憾罢了。我以为这算是虐了,却不想后面那一幕蒙太奇才是大刀。

      在延年、乔年往前走,共同回头,看向父亲,扬起灿烂笑容。下一幕,带着镣铐、满身血污,慷慨赴死,前行中转身,扬起笑脸,屏幕上浮现生卒事迹,屏幕外的我也是无声泪目。当赴死笑脸与留学转身笑脸重叠时,不禁让人泪流满面。老父亲泪眼送别时,估计想到的是自己可能会因为革命等不回自己的孩子,可现实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结局。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20年2月,李大钊冒险送受警察缉捕的陈独秀出北京。路上遇了许多难民,听到一个老爷爷那一句“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陈独秀走到旁边,号啕大哭……随后,陈独秀提出要建党,守常先生问为何建党,陈的回答,让我看到神圣的一刻。“为了他们,为了他们,为了他们像人一样活着,有人的权利!”此刻,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意义。这也让我想到后面剧情里面那一批青年宣誓入党的神圣!“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一声又一声的宣誓,真正让我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觉醒年代》里面还有很多震撼人心(触日惊心)的名场面。如: 青年时期毛主席雨中出场的人间百态;鲁迅出场时麻木群众拿馒头蘸血的疯狂;拿着笔“在沉默中爆发”的鲁迅先生构思创作《狂人日记》;学生们在街上的激情演讲;李大钊先生站在火车头上,给工人们演讲……剧中种种,犹如历史重现,值得我们每个人去了解!

写于2021年6月1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