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校女儿》原著:爱而不得,阴差阳错,才是人生常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韩琳自认为自己自爱,坚强,生命力也非常旺盛,可是在姜士安面前,所有的防备都会崩塌,好像只有在他面前她才能像个女人一样,想要去依靠,也想展示自己的软弱。

有人把王海鸰的《大校的女儿》誉为中国的“廊桥遗梦”,美好的爱情是世人的梦幻,而事实上美好的爱情大多数的结果都是“阴差阳错”和“爱而不得”。

韩琳和姜士安是战友,因为一口气能吃将近二十个大包子,韩琳就注意到了这个人。原本姜士安很不起眼,可是韩琳在问过他叫什么之后才发现他其实挺与众不同的,比一般的男兵都黑,都瘦,更突出的是矮,跟韩琳差不多高,小孩儿似的。

他们就认识了。姜士安是山东农村人,初中毕业,十九岁。

韩琳的父亲是军人,所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军人家庭出生的姑娘,热情、善良,还乐于助人。

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韩琳总是对姜士安格外照顾,无论是猪油拌饭,还是谁家来人带来好吃的韩琳也会把分给自己的那份分姜士安一些。她对他比对所有其他男兵都好,因为韩琳觉得“不在意”才能这样无所顾忌地关爱一个异性。

只是在姜士安眼里,韩琳是一个仙女一样的人,他唯一能为韩琳做的就是夜里站岗。

那时的韩琳就在姜士安心里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因为韩琳的疏忽和年轻时的虚荣,就被搁置了。

初恋总是美好的,初恋不可忘却的不是初恋的对象,是青春初始时的悸动是对纯洁青春的怀念。可是对姜士安来说,这份初恋成了他唯一能寄托的精神世界,日子越久就越发深刻。

后来韩琳去了北京剧团,姜士安也被调离了海岛,他们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

姜士安在爷爷的逼迫之下娶了大自己三岁的农村姑娘,不识字,也不通宵姜士安热爱的部队事业。

两个原本就不应该在一起的人,因为贫困和身不由己硬生生绑在了一起。

韩琳遇见彭湛,以为是爱情,没想到是进入了彭湛的迷魂阵,一个抽烟喝酒,生性风流的退伍军人,韩琳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最终选择了离婚,自己带着儿子生活。

他们再次见面是因为抗洪救灾,匆匆一面,留下来联系方式就各自转回自己的领地。

也是因为这次相遇,离婚时韩琳都没有哭,遇见姜士安她哭了,好像也只有姜士安这个人能让她有安全感,也是因为这次偶然的相遇让韩琳再次有了期望。

年轻人的爱情是你侬我侬,花前月下。中年人的爱情,是脑子遐想联翩萦绕不去的就是结婚了,以及结婚后那种种最家常的事情:一块吃饭,散步,看电视,一块躺在一张如身下这般宽宽大大的床上睡觉,相拥而眠。

韩琳想要再见一次姜士安,其实姜士安何尝不想,他每次把电话号码拨出去就挂掉了,一个是单身,一个是已婚,两个人处境不允许他不理智。

韩琳以下连队的名义去找了姜士安,那时候的姜士安已经是军长了。

他向韩琳展示着自己的一番作为,还有权利带给他的威严,韩琳觉得是陌生的,但也很享受这些东西。

男人的世界终究和女人不同,事业带给他的成就那是另一个自我,所以韩琳理解姜士安,也从姜士安身上看见了别的男人所不具有的品格。

他身上没有烟酒味,也没有汗臭味,这是一个男人严格的自律所带给他的,所以对于姜士安的成就,韩琳既惊讶但也觉得理所应当。

同时韩琳也见到了那个姜士安口中的妻子,她木讷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随军多年也分不清军队的级别和层级。

姜士安原本是想要让那位妻子变好的,他试过很多方法,都无效。最终两个人就只是问吃喝,姜士安不对她说工作的事,心里的事,外面的事。

也是因为这样一个女人,手无缚鸡之力,让韩琳不忍心去伤害。

按照申申的话,韩琳应该同姜士安实质性的发生点什么,但是韩琳觉得不可以,甚至连姜士安这个名字都是她的秘密和私有财产,她不对任何人提这个名字,也不会对姜士安有什么实质性的举措。

他们难过,姜士安不能放下所有,韩琳不能越过道德底线。

他们就像一对老朋友一样,拥抱分开,偶尔会因为工作碰见一起散散步。打电话询问一下对方过得如何,对于他们来说那就是后半生的寄托。

也许爱情最美好的样子就莫过于没有在一起,我们没有被柴米油盐打败,那就是心中的一个理想国,生活再难,寄托还在,人总是需要精神寄托的。

有人曾对我说, 每个男人心里都有一个理想中的妻子,女人也是,有一个理想中的丈夫,有了这个才有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也许吧,这个世界上最性感的就是精神寄般的爱情,能公知月色慷慨,夜风微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