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14-06-24
1
山东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是纪侯夫人伯姬
李
沣
(一)
据《齐鲁晚报》
4
月
23
日报导,对沂水纪王崮春秋墓主,省考古研究所原所
长张学海先生和省博物馆研究员、
古文字学家王恩田先生,
都根据考古资料提供
的信息及以往的考古经验,
发表了重要的意见。
张学海先生根据纪王崮顶春秋墓
与
1975
年沂水县刘家店子春秋墓的规制、陪葬品、人殉等有共同之处,断定该
墓主的身份为莒国国君。
王恩田先生根据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
断定墓主名叫中
叚(通遐)氏,但中叚氏是哪个时代、哪个国族的人,没有明示。据此,我认为
沂水纪王崮顶春秋墓主到底是何方人士,还是个需要继续讨论的问题。
由于张学海先生的判断、意见,非常肯定,本文就张先生的意见做一些分析
和讨论,以求教于张先生。本人对考古学一窍不通,只因写过《探寻寿光古国》
一书,对东夷古国历史略知一二,但对考古学问题所言,纯粹是门外之见。
张学海先生根据墓主随葬了鼎、鬲、敦青铜器,马车四辆(可能原有十辆)
及成组的乐器,并将古墓修到了崮顶,判定墓
主不是“一般的城邑或地位低的
统治者”
,因此是诸侯国君,而且是“莒国国君”
。
判定该墓主为诸侯级的君主,这是正确的,但这位墓主一定是莒国国君,似
乎还缺乏直接的、过硬的根据。
该报导称:
“
既然是莒国国君,为什么不葬在莒国国都
,
即现在莒县县城一
带
?
”张学海说:
“以往考古发现中,莒国国君的墓葬多是如此。譬如沂水县西南
部院东头春秋莒国墓距离国都约
40
公里,
莒南县大店春秋古墓约
40
公里。
此次
发现的崮顶春秋墓,距离莒国国都的直线距离为
50
公里左右,可见莒国国君墓
离都城都比较远。因此
,
不能说隔得远就不是莒国国君的墓。
”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讨论:
第一,断定墓主的主要考古和历史根据是什么?
刘家店子墓出土一铜戈,上有铭文“莒公”二字;莒南大店墓出土“莒叔仲子
平钟”
,
从而断定这两墓墓主为莒国国君墓
。
但纪王崮顶墓的铜器铭文为
“中叚
氏”
,因此根据出土物的铭文现在还无法判定该墓就是莒国国君墓。
正因为如此,张先生主要是根据墓制和随葬品做的判断。但墓制、随葬品等
能大致地判断出该墓的年代和文化类型,
却很难就此断定墓主是哪国国君?因为
同属于东夷的莒国与其它各国,
其墓葬文化有很多共同性,
很难据此来判定墓主
身份。关于人殉,
《中国考古学·西周卷》载:
“春秋早期的鲁故城
M202
,春秋
中期的莒南大店
M2
和春秋晚期的大店
M1
等皆有殉人。
”关于墓葬制,该书曰:
其中有“三重葬,即重椁一棺或一椁重棺,此种葬现象见于薛故城
M9
、
M5
、
M3
,沂水刘家店子
M1
,长岛王沟
M10
,章丘宇家埠
M137
和女郎山
M1
,莱芜
戴鱼池战国墓。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两周卷》第
19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由此看出,春秋时期东方各国族的墓葬制度有
很多共同点,因此单由墓葬制度来判断为那国国君很不可靠。
2014年中考冲刺综合复习指导
北京地区试题 广东地区试题 江苏地区试题
2
第二、莒国国君墓葬在距莒国都城
50
公里的东北山区的根据是什么?
张先生举例分析了莒南大店和沂水院东头春秋墓后说:
“可见莒国国君墓离都
城都比较远”
。
这两处莒国君主墓
,
一处在都城的南方莒南,
而莒南在春秋时也
是莒国地,
“南莒”是莒国的另一都城;一处在都城的西方,沂水县地。今莒南
县、
莒县及沂水县东南部,
都在古莒国的势力范围内。
但沂水县东北的纪王崮就
与此不同。到春秋晚期或者按张先生说的“春战”时期,莒国的周边环境和自身
的政治地位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公元前
693
年,
“齐师迁纪郱、鄑、郚”
,
;公元前
691
年秋,
“纪季以酅入于
齐”
;公元前
690
年夏,
“纪侯大去其国”
。至此,纪国的领土已被齐国占有,纪
国首领纪侯已远走他乡,实际上纪国已经灭亡。
纪国灭亡后,莒国领土就直接暴露在齐国面前。纪郱,杜预注:
“纪邑,在东
莞临朐县东南。
”临朐县东南,已经是沂水、沂源地了,这里已经成为齐国的势
力范围了。
纪国灭亡后,齐国开始征伐周边小国。
公元前
`686
年夏,
“师及齐师围郕。郕
降于齐师”
;公元前
684
年冬十月,
“齐师灭谭。谭子奔莒。
”齐师灭谭,谭子奔
莒,这对莒国不是个好兆头。紧接着,公元前
675
、
674
年,
“夫人姜氏入莒”与
齐襄公私通的鲁夫人两次入莒,
入莒的目的虽然史无考,
但对莒似乎也不是利好
消息。
齐桓公时,
实行近交远攻,
虽然对莒没有下手,
但已不放在眼里。
《管子·
小
问》载:
“楚灭莒,莒君使人求救于齐,桓公将救之,管仲曰:君勿救也。┅┅
莒君小人也,君勿救。桓公果不救,而莒亡。
”
《晏子春秋·内篇》言:
“景公问
晏子曰:当今之时,诸侯孰危?晏子对曰:莒其先亡乎!公曰何故?对曰:地侵
于齐。
”管仲、晏子都是在齐国说话算数的人物。
在这种政治形势下,莒国君甍后,将其葬在离国都一百里外的齐国的势力范
围内,这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纪王崮顶是墓地还是都城?
如果纪王崮顶春秋墓是莒国国君墓的话,
纪王崮顶就是墓地,
墓地就是墓地,
它是死人的居所;
墓地不会是城廓,
城廓是活人的居所。
但
《齐鲁晚报》
载:
“省
博物馆研究员、
古文字学家王恩田提出一个惊人的观点:
纪王崮崮顶存在中国最
早的城堡式国家。
”纪王崮顶是不是城堡?是不是个国家?暂且不论,根据现存
建筑遗迹判断,
这里确实是座具有防御功能的微型壁堡。
这里当年似乎有殿堂或
者是居屋,有很多人在这里生产、生活。从出土大量的车马、青铜器、乐器、玉
器及各种生活用器证明,
纪王崮顶是一个群体,
而且是一个贵族群体的生活、
生
产和防御之所,
墓葬只是个万不得已的辅助功能,
总之,
它绝不是个单纯的墓地
或者陵园。
纪王崮顶上居住着一个特殊的贵族群体,是因为某种政治原因万不得已住在
这里的一个贵族群体。
在莒国国都完好、
国土完整的情况下,
莒国贵族没有理由
居住在这偏远荒凉而十分危险的崮顶上。因此,纪王崮顶与莒国君无涉。
(二)
沂水纪王崮春秋墓的墓主是谁?我个人认为是纪国贵族。
根据目前已掌握的资料,可以判断,纪王崮顶上居住着一个群体,而且是一
个贵族群体。
根据这里的特殊地形地貌和崮顶门道的特殊改建布局,
还可以判断,
这个贵族群体,
是个逃难、
逃亡的群体,
是个万不得已在这里落脚和居住的群体。
3
这个贵族群体属于哪个国族?答案是纪国族。为什么?
当时在纪王崮周边落难的国族可能有二,一是谭国,二是纪国。
《左传·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
《经》载:
“冬十月,齐师灭谭。谭子
奔莒”
;
《传》载:
“冬,齐师灭谭,谭无礼也。谭子奔莒,同盟故也。
”这些记载
表明,谭国被齐国灭亡后,谭子(谭国国君)奔莒,因谭、莒为盟友,因此莒君
肯定留谭子居都城,不会让他到深山老林里。
纪国的情况就与谭国不同了。齐、纪两国矛盾很深,纪酅离齐国都城临淄不
到十里,纪国对齐国的威胁、防碍太大,因此齐对纪的征伐,不仅是对领土的占
领,而且还要把整个纪国臣民驱逐出境。
《春秋经》载:庄公元年(前
693
年)
,
“齐师迁纪郱、鄑、郚。
”
《正义》曰:
“齐人迁此三邑┅┅故知齐欲灭纪,故徒
其三邑之民而取其地也。
”名曰“迁”
,实为“驱逐”
。把“三邑”之民赶走,把
“三邑”之地攫为己有。
“纪三邑”是位于纪国南部临朐的纪郱,位于纪国东南
部安丘的纪郚和位于纪国东北部昌邑的纪鄑。
“三邑”之民,以数万计,从此沦
落为难民。
《春秋经》
:庄公三年(前
691
年)秋,
“纪季以酅入齐”
,杜预注:
“季,纪
侯弟。
酅,
纪邑,
在齐国东安平县。
齐欲灭纪,
故季以邑入齐为附庸,
先祀不废,
社稷有奉。
”这是在齐军压境,彻底灭亡纪国前夕,纪侯为了“先祀不废,社稷
有奉”
采取的一个重要义举。
虽然其弟和酅邑成为了齐国的附庸,
但他对祖宗社
稷,总算有了个交待。
纪侯采取的第二个行动就是“大去其国”
。
《春秋经》载:庄公四年(前
690
年)
“三月,纪伯姬卒“,夏,
”纪侯大去国。
”杜预注:
“以国与季,季奉社稷,
故不言灭。不见迫逐,故不言奔。大去者,不反之辞。
”对“大去其国”经学家
有不同的解读,有的释为‘不留一人之辞也“,有的释为”永不再返”
。但无论
那种解释,
“纪侯大去其国”都是无比惨烈的壮举。从此,数十万的纪国臣民跟
随纪侯告别故土,远走他乡,走上了一条艰难的、不知所终的大逃亡、大迁徒之
路。
纪国臣民去了何方?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据后来纪姓(纪姓,以国为姓)
人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参看李沣:
《探寻寿光古国》第
335
页,齐鲁书社
2011
年版)判断,当时纪国臣民的主体是沿弥河向南行,从
今日照沿海逐步到了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尤其是潮、汕地区,纪姓人特别
集中。
在这个纪国族人大迁移、大逃亡中,纪侯率部分臣民,落脚到了纪王崮。
纪侯为什么要落脚到这里?纪侯是位贤人义士,是个行有礼言有道懂谋略的
国君。在齐国侵城掠地,称霸诸侯,势力和野心高速膨胀的背景下,纪国虽有兄
弟之国莱国和莒国,婚姻之国鲁国,但都不能去投靠。因为无论投靠谁,都会把
齐国的战争之火引过去,连累对方。
第二,
纪侯不能去太远的地方,
因为他有牵挂。
纪酅那里还有自己的亲弟弟和
供奉着的天地社稷和祖宗,
自己的夫人伯姬刚刚去世,
不管如何安葬的,
对他都
是挥之不去的牵挂。
第三、纪王崮远离都邑和平原发达地区,是深山,是荒野,在那个年代属于无
人区。交通闭塞,与世隔绝,对逃亡者来说,是个相对安全的地带。
第四、从谷歌卫星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纪国紧靠弥河,沿弥河南行,
(古
人远行一般都沿河上下)
,进入临朐地,过冶源后,南行至后峪,到了弥河的源
头。再往南就是沂山。翻过沂山,不走河道,右拐到深山里就是纪王崮。纪国贵
4
族对纪国——临朐——沂水这条南北通道是熟悉的,
《春秋经》
载:
隐公八年
“九
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
”杜预注:
“纪邑,东莞县北有邳乡,邳乡西有公来
山,号邳来间。
”叶圭绶:
“沂水县,周纪浮来邑(一作包来,作邳来)
。
”
(叶圭
绶:
《续山东考古录》第
573
页,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今沂水县西南有纪
邑,即纪国的附庸。纪鄣是纪国的另一个附庸,纪鄣在今日照安东卫。由纪到浮
来,由纪到日照,这是纪人非常熟悉的路线。
第五、根据最新的发掘报告,墓中出土大量青铜器、乐器、玉器:
“
南边箱
则出土铜鼎、铜鬲、铜豆、铜罍各
7
件、铜敦
3
件。”“北边箱出土铜錞于
2
件,甬钟一套
10
件,镈钟一套
4
件,钮钟一套
9
件,石磐一套
10
件,舟
4
件,
甗、罍、壶、盘、匜、瑟各
1
件。另外还有铜剑、钺、斤、箭头、凿等”另外还
有祭天祭地的玉壁、玉琮。(《山东商报》
2012
年
4
月
17
日)纪国是商周时的
大国,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中,用了大量的文献和金文资料来证实,从夷王烹
齐哀公后,
在整个西周和春秋早期,
纪国与王室和关系比齐国密切,
纪国的政治
影和政治实力比齐国强大。
齐国的强大和称霸,
那是从齐桓公用管仲实行改革以
后开始的。纪国有大量宝器,因此齐国曾千方百计攫为己有。《竹书纪年》载:
“齐国佐来献玉磬,纪公之献。”
《左传·成公》二年,
“齐侯使宾媚人赂齐师,
以纪甗、玉磬与地。”杜预注:“甗、玉磬皆灭纪所得。”
该墓埋藏的是纪国贵族中的哪一位?
在纪王崮居住的这个逃难群体中,能得到就地埋藏这种高规格待遇的只有三
种人,一是纪侯,二是纪侯的两位夫人伯姬和叔姬,三是纪侯的卿大夫。从目前
发掘已得到的信息看,
似乎不是纪侯。
不是纪侯,
那么是夫人墓还是卿大夫墓
?
从已出土的一些装饰物判断,
墓主似乎是位夫人。
如果是夫人墓
的话,
墓
主不
是伯姬就是叔姬。
纪夫人伯姬,鲁国女。叔姬,伯姬之妹,纪侯之媵妾。纪侯夫人伯姬和叔姬,
在春秋史上是有名的贤义之女。
春秋时期,
有七位诸侯夫人,
但在春秋经传里记
载其卒、其葬的只有三人,即纪伯姬、纪叔姬和宋共姬。因此,吕祖谦曰:“内
女不书葬,
而书葬者三,
宋共姬、
纪伯姬与叔姬,
皆非常也。
”
之所以书这三人,
乃褒其贤。
关于伯姬:
庄公元年冬十月,“齐师迁纪郱、纪鄑、纪郚。”
庄公三年秋,“纪季以酅入齐。”
庄公四年三月,
“纪伯姬卒”
。
纪国、纪侯,在四年中出了三件大事:齐师迁“三邑”
,可以说齐灭纪国之战
已经开始,并且齐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三邑”归齐后,纪国已失去半壁
江山,而且齐灭纪已成定局,纪侯求救鲁公、求救周王都无效果,纪国的彻底灭
亡也已成为定局。因此,为保全祖宗社稷,纪侯将纪酅拱手让给了齐国,即“纪
季以酅入齐”
,
“纪之宗庙、社稷皆迁之于酅,承祀如本。
”
(
《左传正义·释例》
)
在纪国、纪侯惶惶不可终日时,纪夫人伯姬卒。伯姬卒,是纪侯大去其国的直接
动因。
纪夫人伯姬卒,如何安葬?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安葬在纪国,二是安葬在
已属齐国管辖的纪酅。在纪国安葬,也就是由纪侯亲自安葬,一切将按部就班、
顺理成章。但在齐国大军压境的危险时刻,把伯姬埋藏在纪国,纪国灭亡后,将
遭“封其墓
,毁其庙”的国难。如果安葬在纪酅,纪侯必须以投降者的身份,
进入齐国,这等于给齐侯下跪,为维护纪国、纪侯的尊严,这步棋万万走不的。
5
在这种情势下,纪侯采取断然举措,
“大去其国”
。
《春秋经》
:庄公四年春,
“三月,纪伯姬卒”
,
“夏,纪侯大去其国”
,
“六月
乙丑,齐侯葬纪伯姬。
”这就是说,纪侯率纪国臣民大去其国后,齐国马上就安
葬了纪伯姬。
纪伯姬肯定是安葬在纪侯弟守候的纪酅。
纪侯未能亲自安葬夫人伯
姬,是他终生的遗憾。如果该墓最终未能发现尸骨,断定该墓为衣冠冢的话,该
墓很可能就是埋藏伯姬的衣冠冢。
如果该墓最终发现女性尸骨的话,该墓墓主就可能是纪叔姬。
关于纪叔姬:
纪侯大去其国之后,纪侯就从文献上彻底消失了。但对叔姬,
《左传》中还有
如下记载:
《春秋经》
:庄公十二年春,
“纪叔姬归于酅”
。杜预注:
“纪侯去国而死,叔
姬归鲁。纪季自定于齐,而后归之,全守节义,以终妇道,故系纪之。
”按经学
大师杜预之说,庄公十二年,也就是纪侯大去其国后的第八年,纪侯去世了。也
预示着纪侯在纪王崮居住生活了八年。
在这八年中,
纪侯与叔姬的行踪,
史上一
片空白。但很有可能,这八年中,纪叔姬是陪伴在纪侯身边,或者很多时间是陪
伴在纪侯身边。纪侯去世后,纪叔姬归鲁,回娘家,但“纪叔姬归于酅”
,就如
杜预说的“而后归之,全守节义,以终妇道。
”
《春秋经》
:庄公二十九年“冬十有二月,纪叔姬卒。
”
庄二十九年,也就是纪侯去世后的第十七个年头了。这十七年中,叔姬的生
活和行踪,
史无载。
但她有四个可能的去处或者说是四个生活居住地,
一是娘家
鲁国,二是已归齐的纪酅,三是纪王崮,四是齐国给纪国留下的最后一个邑地,
位于今日照安东卫的纪鄣。
叔姬死在何地?根据史料判断,死在纪鄣。
《春秋经》
:庄公三十年,
“秋七月,齐人降鄣。八月癸亥,葬纪叔姬。
”
庄公二十九冬十二月,
纪叔姬卒;
庄公三十年秋,
齐人将纪国的最后一个附
庸国纪鄣占领,八月,实际也是秋,即占领后立即安葬纪叔姬。所以由此可以断
定,纪叔姬晚年生活在纪鄣,最后死在纪鄣,安葬在纪鄣。纪叔姬安葬时,已经
是纪侯大去其国后的第二十六个年头了,
也是纪侯去世后的第十八个年头了。
当
年跟随纪侯的左右,
大部分也已作古了,
因此再把纪叔姬迁葬到纪王崮的可能性
极小。
但也不能不完全排除纪国后人将纪叔姬迁葬到纪王崮的可能。
如果纪王崮
顶上能确证有纪叔姬墓
,可以肯的说,纪侯墓也在此处。
关于纪王崮春秋墓的葬制有很多“怪”
,即与传统相悖。考虑到纪侯为亡国
之君,纪侯为仁义之君,与他逃难到纪王崮的人和物(车、马等各种器物)
,对
他来说,都是有功之“臣”
,都是救命“恩人”
。他对这些物的埋藏,不像当国皇
帝那样当做陪葬品,
而是怀着感恩和敬畏之心去埋藏,
因此就必然不符传统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