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秀才,举人,进士,都具备哪些知识?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学历?

第1个回答  2020-09-18

综合各方面原因来看,古代举人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的博士。
首先从时代原因上来看,古代文盲很多,教育并不十分普及。而且人们刚开始读书都是去私塾,而且私塾的老师要不是现在所说的专业的老师,只是,读了书的读书人罢了。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由此可见,读书的难度之大。




其次,从录取人数上来说。一个秀才要先通过县试,府试成为童生,在经过府试才能成为秀才。而整个清朝童生也不过只有两百万人。秀才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就可以谋求较小的官职。所以录取的难度很大。著名的《儒林外史》之中,范进中举的一系列反应,以及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录取难度之大。而以清朝为例,整个清朝成为举人的不过只有15万人。可以说,秀才相当于我们如今的重点大学。而举人就是清华北大之类的博士生。




成为举人后要上京赶考,参加会试,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春闱”,考中就被称为“贡士”。最后再参加殿试排出,状元,榜眼,探花,以及进士和同进氏。而进士可以称得上现代的博士生导师了。




其实古代读书考取功名,与我们现代学习考试来说。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古代读书考取功名,只要成为秀才就能够得到一些特权,成为举人就可以谋求较小官职,而进士出身更是能够得到较大官职,在朝廷上有更大的上升空间。可以见得,就现在来说两者之间根本无法比较。
满意答案,记得点赞~~~

第2个回答  2020-09-16

这样看起来秀才的学历似乎还在初、中级阶段,但想要成为秀才也是非常之难的。一提秀才,大家脑海里就会浮现穷秀才、酸秀才,还有《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形象,同时很多人会认为秀才也就是一般中等文化水平。其实不然,虽然每个时期对秀才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无论任何朝代,秀才都是出类拔萃的文化人。

秀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以来为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另有举孝廉),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改称茂才。唐宋时凡应举者皆称为秀才,隋唐科举制有秀才科,隋文帝是科举制的开创者,废弃举荐制,用考试的办法选人才,考试极为严格,隋代考取者不过十人。唐初秀才科第最高,武德(唐高祖年号)至永徽(唐高宗最初的年号)年间,每年不过一两人。唐高宗后来停秀才科,但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宋朝时各府向朝庭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先进行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但不论你选没选上都称为秀才,所以才有不第秀才之说。大家看《水浒传》都知道王伦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又称他白衣秀士,白衣秀士并非是说他喜欢穿白衣,而是因为他不及第、无功名,就是一白丁。

明清时必须进入府州县学的生员才能称为秀才。只有通过童子试,才能成为秀才,然后才有资格进入府学、州学、县学,称为进学。参加童子试的不论年龄大小都称童生。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了秀才就表示身上有功名,亦享有很多特权,比如免差徭,见知县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等等。

第3个回答  2020-03-10
古代科举进士的地位是很高的,三年才出一榜,每榜就百十号人,可以说凤毛麟角,绝不像文艺作品中一抓一大把。
可以这样比较,古代的童生(例如洪秀全)要通过县试、府试两场考核,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或研究生。
秀才(例如蒲松龄)就是有功名之人,平均每五百人才录取一个,相当于现在的事业编制。
贡生(例如于成龙)属于秀才中的佼佼者,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
举人(例如左宗棠)可以补县官的空缺,相当于现在的副处级干部。
同进士(例如曾国藩)虽然比进士矮一截,但最低都可以直接为县官了,向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
进士(例如林则徐)当然相当于现在的副厅级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质疑,毕竟古代很多考中进士的学子才二十出头,但我们要知道,古人可没有现代人长寿,古代生活在太平盛世,人们的年寿一般也只能达到五十岁左右,即便生活在上层社会一般也就能活六十岁左右,二十多岁对于很多古人来说已经走完了生命的一半了。
总的来说,古代能选拔为进士的学子是万中无一的,考中进士就跟现在买彩票中头奖的概率差不多,但成为进士就能获得崇高的社会地位,这就是古代有很多读书人愿意耗尽毕生经历参加科举的原因。
第4个回答  2019-07-19

对应到现在:

状元:便是各个区域范围总成绩第一的人。

举人:高中时参加全省高中会考全部通过、取得高中毕业资格、有资格去高考的,就是举人了;

秀才:高中生、至少初中毕业生才可以算秀才;

进士:高考通过,成了大学生的,都是进士。

拓展资料:

科举,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科举--百度百科



第5个回答  2020-09-27

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硕士;进士相当于博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