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诗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1-29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思念故乡、思念亲人。

出自:《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解读:

对王湾《次北固山下》的解读历来有两个方向,一是思乡,一是盛唐气象。出离与回归是文学的惯用母题,这既是现实情境的,更是精神层面的,甚至是潜意识的。

那么,客路与洛阳,出离与回归,作者传达给我们一种怎样的诗意呢?“思乡”当然是不错的,游子在外,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我们应当从更广义的层面上来理解这一思乡之情。

也就是诗人不单单是在思念某个具体的家乡(这里当然是指洛阳),更重要的是,诗人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依托,这是每一个充满想望而又内心极度敏感的文人必经的心路历程。

也许鲁迅先生的《过客》是这种寻找的最好诠释(“过客”表面绝望,实际上有着最高层次的形而上的想望)。而客路和洛阳,值得注意的是,客路与洛阳都是在诗人脑中瞬间浮现的意象。

“客路”遮挡在青山之舟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特别在唐代,由于版图辽阔,国势强大,文人多积极进取,漫游与干谒成为时代风气。

但漫游虽然豪壮,也总会有感慨悲歌之时;干谒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风顺,失意中难免自伤身世;即使顺利进入官场,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费在往来奔波的途中。

于是他们写了很多诗,诗中常会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王湾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或漫游或干谒,无从得知。但其漂泊明白这一点。

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诗人会在这样一首看似平易晓畅的思乡之作中插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样突兀而又让人颇费斟酌的诗句了。海日,江春,残夜,旧年,这样来来去去。

新新旧旧,匆匆交替的情景,不就是诗人身在“客路”漂泊无依的境遇的写照吗?而且这种漂泊无依更多是指精神上的,更进一步说,这是人类普遍的共同的境遇。 

因此,诗人最终的指向是回归,回归那冥冥中的精神庇护所。而洛阳,作为诗人的故乡,当然,这种回归,更多的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诗人在吟诗过程中,他只是遵循白己的情感脉络。

下意识地就转向了对故乡的思恋。至于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就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层层剥离,不断深入地挖掘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