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雕塑系列之普希金雕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2
上海城市雕塑系列之普希金雕像

——林荫道里的诗人诗语

上海徐汇区的汾阳路、岳阳路与桃江路的交汇处,茂密梧桐的树影婆娑,藏住了百年过往的上海传奇,其中包括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雕像。

他沉思的表情中透出淡淡的笑意,飘逸的卷发和浓重的络腮胡子显示出诗人气质,配上周围安静的林荫,让人也不免想起他笔下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两毁三建”普希金雕像

普希金雕像是上海建造最早一座外国作家半身塑像,历经了“两毁三建”的历史。

第一尊铜像建于1937年2月10日,是上海的俄侨为纪念普希金逝世100周年而集资建造的。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来到上海的大多是沙俄贵族,即使在流亡期间,也始终丢弃不了对斯拉夫文化的眷恋,他们苦难的逃难生活只能靠诗歌呐喊出来,由此第一尊普希金的雕塑诞生。后因日军侵占上海,该雕像于1944年11月被拆除。

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2月28日, 第二尊普希金雕像才在俄国侨民和上海文化界进步人士 的组织倡导下,在原址重新树立起来,雕塑设计师是俄籍雕塑家马尼泽尔创作;好景不长,1966年普希金铜像在“文革”的肆虐中再一次被毁。

1987年8月,正值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普希金铜像第三次在原址落成。

雕像“两毁三建”的坎坷遭遇见证了上海曲折的历史和时代潮流。

普希金雕像增添了上海城市文脉的厚度

蔡元培先生在创办教育之始时所说的:“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在城市雕塑同样也可以要体现出城市的气质和价值理念,普希金雕塑的毁而再建体现了上海城市的智慧、艺术与包容。

1987年的普希金铜像的塑造者是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教师高云龙(1928年生)、齐子春(1940年生),同时也是著名的雕塑家,他们的作品除了普希金雕像之外,还有很多众所周知的作品。如高云龙的作品有:抗美援朝志愿军纪念碑浮雕、民族英雄陈化成纪念碑、安徽定远戚继光纪念像、张闻天塑像、张元济塑像、上海龙华寺十六罗汉和三圣殿西方三圣等。如齐子春创作了同济大学的毛主席像、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三口之家》等。

他们依据一张很小的模模糊糊的旧照片创作,查找了马尼泽尔的肖像雕塑资料,凭着对普希金铜像的感受创作出了今天矗立于此的雕像。雕像被置于高达5米的混凝土基座上,比原来的高60厘米左右,纪念碑正面用中文书写“俄国诗人亚历山大·谢尔盖维奇·普希金纪念碑”,另外两面分别用俄文书写普希金出生、逝世年月和中文书写再建、重建年月。从基座上的介绍上可以看到现在雕像整体被命名为“普希金纪念碑”。平时常有中外游客、市民、文艺青年来此聚叙,遂有“诗人角”之称。

纪念碑如沧桑老者,历经沧桑。可那又如何,普希金早已写下了“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