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待同一事物的三种态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我发现,通常情况下,人们对待同样一件事物的态度大概可以分为三种:积极的态度,消极的态度,和平淡的态度。

    在这里,我定义“积极的态度”为:面对一件事物的时候,一个人的感觉是愉快或兴奋,他会积极主动地持续做这件事。然后,与之相反的是“消极的态度”,也就是指面对一件事物的时候人的感觉是苦闷或压抑的,对于做这件事有心理上的抵触。最后,“平淡的态度”就是介于前面两者之间:对于一件事物,人的感觉是平静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或者悲哀的。

举个例子:对于做饭这件事,有的人(在这里称之为A君)会觉得很有意思,做饭的时候心情会很愉快,总是喜欢琢磨如何把饭做得味道更可口,口感更佳,如何做得更好看,如何做得更有营养,然后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善厨艺。这属于积极的态度。有的人呢(在这里成为B君),会觉得做饭好麻烦,又要买菜,又要洗菜切菜,又要花时间花心思烹饪,完了还得把厨具清洗干净晾干。对他来说,做饭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他宁可多花几块钱买个快餐解决或者没钱的话就干脆用开水泡个方便面填饱肚子就好。这属于消极的态度。然后,有的人(在这里称之为C君)会觉得做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跟吃饭,走路,洗漱,睡觉这类事情一样普通正常,他们会很平静地重复制作一日三餐,然后他们做的菜的味道也是非常稳定,不会变得越来越好吃,也不会变得越来越难吃。

再举个例子:对于工作这件事,A君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很愉快,对于工作上的事情,不管顺利还是不顺利,他都会积极地去处理,就算偶尔出错被上司批评也会心领神会地听取批评然后反思出错的原因,想办法避免以后重犯相同或者类似的错误。他每天上班,除非忘了定闹钟或者闹钟没电或者闹钟出故障,否则他绝对不会迟到。同时也不会在临近下班的时候盯着钟表盼着下班。他还会经常思考如何才能把工作做得更有效率,会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甚至自费买相关的书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薪资报酬,他不会抱怨什么,会觉得现在的报酬符合他现在的能力,甚至会感恩公司支付自己这么多报酬,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无忧无虑,或至少不至于挨饿受冻。B君呢,他会觉得工作就是为了拿到工资,他会很在意自己的工作付出是不是超过薪资待遇,如果不努力也能拿到相同的工资,他会尽可能的少做事少操心。他很反感提前到公司或者加班,会觉得超时的工作就是在资本家在剥削自己的劳动力,多上一分钟时间的班都会让他感到不爽。周一刚开始就盼着周末快点到。对于工作内容,他会挑选简单的,不容易出错的,不需要费心思费脑筋的活来做。如果被领导批评,他会感到很失落或者很生气。跟他聊起工作,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抱怨工作麻烦,工资的低廉,讨论同事的八卦。然后是C君,他对待工作总是觉得一切都很平常,工资不高也不低,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偶尔犯错也觉得很正常。对于工作内容,他不会有意去避开困难的或者故意选择简单的,他觉得这就是工作,这就是普通的生活。对于升职,他只是顺其自然,升值也好不升职也罢。工作时间之外,他不会思考工作上的事,因为工作之外也是普通的生活。他就只是日复一日地“过日子”。

对于为何会产生这三种不同的态度,我觉得有其多种多样的背景因素。产生积极态度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A君确切的感受到了做这件事的乐趣,或者理解其价值,其本质意义。一个人要是感受到做一件事的乐趣,他自然会不停的去做这件事。比如很多人迷恋玩网络游戏就是因为这能给他们带来愉快的心情。有的人喜欢每天花大量时间健身,就是因为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而那些对某件事抱着消极态度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这件事违背了B君的愿望,或是没有理解这件事的意义价值。比如B君本来想做的工作是IT,他父母却为他找了个银行职员的工作,他自然就会反感现有的工作。而C君的平静的态度,很有可能是他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特殊的事情,没有太多的想法,没有太多的愿望,他只是觉得一切都很正常,一切都是生活该有的样子,以为自己的过去就是这么过来的。

最后,想说说这三种不同态度对一个人的影响。持有积极态度的人如A君,由于A君的大脑处于愉悦或兴奋的状态,他做的事情往往效率更高。同时,由于A君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改进,随着时间的过去,他能够积累更多的经验,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容易在这件事上取得成就。如果像B君那样对待一件事,他会回避这件事,或者带着压抑的心情去做这件事。这样的状态直接会导致B君在这件事上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的减少,做事低效。如果B君以反感或者压抑的心情状态去学习,你会发现他很难记住该记住的知识。这是大脑的自身保护机制导致的,大脑倾向于遗忘压抑的或不愉快的事物。对于C君的态度,由于价值观的不同,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平价。个人觉得平平凡凡地过日子没有什么不好的,没有太多的想法,没有太多的愿望,没有太多的野心,也没有太多的困扰。只要未来不出现太重大的意外,他也可以平平凡凡过完一辈子。但是现实生活中,好像有想法的人总是比没有想法的人多。如果在工作或是事业上你是A君类型的人,那么恭喜你,你的人生道路大概率会过得越来越好,至少取得的成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所做的事肯定会越来越进步。如果你是B君,那就要小心了,因为长此以往,不仅不能获得快乐幸福,取不到工作成就,甚至一辈子就这样被浪费掉。如果一件事不是你感兴趣的事,或者不是你当初所想做的事,为了排除消极态度,能不能通过思考这件事的价值或者意义来改变这种态度呢?想清楚之后,做事至少能够做到尽职尽责,过着有意义的生活。著名的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维克多·埃米尔·弗兰克尔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探索一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时,是可能引起人类内在紧张的。但这种紧张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弗兰克尔认为的人类存在的最重要的本质是“负责”,“负责”的心理态度可以让一个人相对平静的生活。

如果你有一些取得成就的想法,但是实际对待工作的态度确是C君那样的话,那就很有必要想办法达到A君的状态了。有想法却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做事,是大部分人平庸的过完一生,到最后却感叹“曾经想做的事实终究没能做到”的根本原因。那怎么办才能像A君那样积极主动地做事呢?无非是:要么找到这件事的乐趣,要么彻底想清楚这么做的意义,这么做的绝对必要性,然后实践再实践再实践。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