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海上来的电视文学剧本 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作者:王蕙玲
责任编辑:韩星 王宝生
装帧设计:合和工作室
出版发行:作家出版社
社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 邮编:100026
印刷:中国青年出版社印刷厂
开本:880×1230 1/32
字数:410千
印张:15.5 插页:3
ISBN:7-5063-2836-4
定价:26.00元 走过中国现代文学史,张爱玲是你要流连驻足的一块里程碑;
走过女性书写的流域,张爱玲不是大河,是彼岸;
走过中国最黑暗的年代,张爱玲在黑暗中点灯,从沦陷区里发声。
她生于上海,十里洋场孕育了她的独特才华;
她隐逝美国,客死异张,尘归大海;
她的故事仍未完。
所以,她从海上来,来说她自己的故事。
她说,“因得其情,哀衿而勿喜”。
她引《论语》的章句,来说人世人事。
于是,“因得其情,哀衿而勿喜”,我们以这样的心情来听她的故事
——王蕙玲 本书写的是张爱玲的一生传奇,胡爷自然难脱干系,这两个难说难道,因为都同是世俗又不俗之人。世俗好写,不俗也好写,人的复杂多面性却是最难以戏剧呈现。
序——
因为是张爱玲,因为张爱玲难说,因为张爱玲难说又不愿意硬加诠释,因为难说不能多说又不得不说得准确;因此这个剧本有其特殊风格。王蕙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不依时间轴进行情节,故事从张爱玲中年到了美国之后开始、再接回少女成长时期,而后成名、与胡兰成恋爱,离开中国,再跳接回一九六二年的美国婚姻,而至老死他乡。为什么传记故事,却不依惯例地从出生开始,顺着时间进行写起?王蓄玲说,选择这里开场,许多原因中的一个,便是因为这时候的张爱玲对国人是完全的陌生,因为不熟悉,才能让观众先摆脱掉对张爱玲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有机会重新认识张爱玲。从几人里看出不凡之处,便是《她从海上来》的企图。
从美国部分开场,张爱玲三十六岁,是个来自上海的中国作家,除此之外,一片空白。这样的出场,张爱玲使纯粹只是个普通人,顶多,多了一个作家身分。由这里,从她一个平凡人的身分,我们看到她与瑞荷平凡几近无趣的恋爱、平淡的婚姻,再从一点一滴的细节、一些记忆,从张爱玲的回忆、故事才倒叙回她的出身、童年及后来的一切。是的,想知道张爱玲的传奇,便应该先知道她只是一个“一般人”。
写传奇人物的平凡处,是先解脱她太多传奇色彩的烟雾;让人看清她的素面,素面相见才能得见本心;这样的企图,在剧本风格自然是极力地避免戏剧化的营造。本剧中的故事人物几乎都有所依据,情节对白有编排,但很少杜撰事件,为的便是还原这本来面目。因为这部戏的主体是写“人’、写“生命”,所以努力要呈现的是人的复杂性、人生的多面貌。许多矛盾、不统一、无法说明的行为动机及转折心态,只能尽量保留事件发展的原样,不加主观地解释与整理;以免歪曲或狭隘限制。因此,这个戏里的张爱玲和其他许多人物,不以戏剧性格统一,却更接近真实的人生。
忠于事实,是传记篇的基础。然而,要写一个创作者。心灵世界的思想和情感,却又不能只是一般人物传记的直铺事实情节,因此王蕙玲混杂更多的叙事手法,笔法时而贴近张爱玲的心灵,贸然地进入她的回忆;时而跳接张爱玲的作品,并企图展现她的作品与心灵情感的呼应;更有时索性直接的大量旁白出现,直接让张爱玲发声……这些复杂的技法,组织出《她从海上来》企图多彩多姿的风貌及灵动的叙述风格,使这部作品更具文学性,却也更难戏剧呈现。
王蕙玲认为,我们不能替传记人物说话,但我们可以让人更贴近她。是的,贴近张爱玲、感受张爱玲,也许便是这个戏的企图:带领观众走进张爱玲的人生旅途,走进张爱玲办心灵世界,走进张爱玲的作品世界,让你自己去知道她,感受她,自己去想,去知道或不知道,去懂得或不懂得。其他的,我们不能多说,因为是她的生命,是你的感受。
这样来写张爱玲,只能彻底地把戏剧还原回人生的繁复多样,如同王蕙玲自己说的:想写一个没有戏的戏,一个没有故事的故事。《她从海上来》剧本,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只有一场场的生命细节,生活纪实,比较像日记散文,更像绘画或音乐,丰实以生命的各种色彩,串联起来的是心灵的韵律起伏。对习惯于电视连续剧思路的观众似是种挑战,其实将是种解放:当情节不再牵着观众走的时候,观众便可以自己生出自己的观点及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去感受张爱玲;才不握住张爱玲及观众自己。
也因此,这个剧本也许更接近留在这世界的张爱玲,也更表现出了张爱玲的各个面貌;所谓:时人对此一枝花,如梦相似。是真的吗?是真的吗?张爱玲是这样吗?她让人想之不尽、说之不完;感受深浅,是我们各人饮水,冷暖自得,却不能论断,更又与她自己无关;这是王慧玲对张爱玲及大众的尊重,也更是还原了传奇人物该有的传记态度。我喜欢这个剧本,是写了我们想知道的张爱玲,同时没写出不该替她说的话,没有去试图握住那个真正属于她自己的生命。
生命以她自己独特之姿舒展、绽放;人人可观,无人可代言。
其实,在如今这个纷乱的世间,不需要人再来演绎张爱玲,只要记住,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子,曾经在世间走过那么一遭,便已足矣。 旧金山码头清晨一九五五年秋。
天色是沉郁的灰蓝,黎明前,浓密的大雾覆盖在海上。
灯塔的光束回旋在海岸边,光束里飘着千丝万缕密密的雨丝。
港口外传来汽笛声。
码头外船上。
雨随风斜飞,船舷的甲板上湿答答的。
雨珠溅在船舷栏杆上,一双纤瘦的手紧紧握着栏杆。
旧金山的金门大桥红色的桥身,隐隐约约地在远方破晓的天色里。
大船在港外等待进港。
张爱玲站在船头,她的面前是茫茫一片大海和雾霭,仿佛有人喊她,她不经心地回过头。
瑞荷小木屋(麦克道威尔文艺营)清晨一九五六年三月冬
瑞荷拨开窗帘,天还没亮,白森森的大雪就通在窗前。
壁炉里只剩下星星余火。瑞荷拿起铁铲拨了拨炉里的火,揉了几张旧报纸,发现壁炉边没有可以燃烧的木头了。
麦克道威尔文艺营区大厅内外( Me Dowell Colony)
营区木造的大厅像一座裹满鲜奶油和糖霜的蛋糕屋,坐落在一片松林雪地里,除了烟囱里冒出的白烟,一切都安详静止。
大厅内却是一片温暖,明亮,壁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文艺营里的作家艺术家们齐聚在这里吃早餐。
麦克遵威尔文艺营区瑞荷小木屋外
文尔咬着烟,开着一辆小型的铲雪车穿梭在营区的路上,昨夜的雪被铲到两边去,有大约半人高。
艾尔:我来啦!
艾尔笑着对困在雪里的瑞荷招招手,瑞荷就站在自己小木屋的走廊下。太阳探出一点头,树枝上挂着冰晶,他戴着一项软帽,裹着围巾。
艾尔把钟雪车停在瑞荷门前,他抬头看见有一根松枝在木屋旁边快要被雪压断了,忙阻止瑞行靠近。
艾尔:等一会儿!
艾尔拿长竿把雪打下来,再把松枝折断,瑞行打算过去帮忙,他举步吃力。
瑞荷:脚简直不是我的!
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灰狗巴士
风景徐缓地在车窗外移动,四野是一片安静的白,窗上结着冰晶。
一辆巴士在新军布什尔州的乡间路上迂回绕行。
张爱玲贴着窗看窗外,一个没有缝隙的夹角,呼出的热气一波波吹在玻璃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