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2024-04-01
美不是无源之水,它源于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在人类文化史上,美附着于宗教和劳动中。人们通过宗教和劳动创造出美,美便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美的产生过程。
(一)从石器的造型看美的产生
人类不是抽象的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历史内容。在早期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合作,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双重劳作中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存在。首先,人们通过物质劳作创造了实用价值,然后才发现了美的物质形式,如圆润、合比例等。事物的物质层面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这反映了美的产生实际的历史过程。
从石器造型的演变看美的产生。人类劳动从制造工具开始,工具制造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工具造型的演变充分体现了人类自由创造的特性,并具体说明了美的产生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二)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
对“美”字的含义,也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大羊为美。在《说文解字》中写道:“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美与善同意。”所谓“美善同意”,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羊成为美的对象和社会生活中畜牧业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另一种解释不同意大羊为美的看法,认为美和羊没有关系,“美”字是表现人的形象。“美”字的上半部所表现的是头上的装饰物,可能是戴的羊角,也可能是插的羽毛。从美字的初文来看,是表现一个人头插雉尾正手舞足蹈。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从美字体现了美和人体、美和装饰、美和艺术的关系。
(三)播种美的祭坛:从原始宗教中看美的产生
宗教与审美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从原始民族对“第二自我”(灵魂)的描述中我们会发现,那些被我们视为“艺术”的纹身、假面、歌舞、岩画之类,本身就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这些东西依照文化的惯性在后进民族中,首先表现了人对“不死”的人文性的补救。他们造坟使灵魂有“在家”感,他们为尸体举行二次葬礼使灵魂有“恋世”感,他们把图腾画在死者脸上(如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希望死者复生,他们戴上面具送丧(如彝族)表示生死界域的互通,他们狂舞是为的是产生幻觉,接通神灵……
可见原始艺术是为了表现另一种实在和另一种生存。躯体死亡并不意味着灵魂死亡,宗教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示这种不死感。比如,灵魂常被视为可以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像珞巴族阿迪人神话所讲的,害人的精灵“乌洛木”,其形可能像风,也可多变,常作祟于人,是灵魂的一种非道德化形态(恶灵)。它们可变形,如同梦境和影像。这是对死的恐惧而产生的创造力。
总之,美产生于劳动,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观念形态在实用到审美价值的过渡中起中间环节作用,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辨证关系。宗教与审美有着天然的相似性,它们在远古时代尚未分家,宗教与审美彼此都不产生对方,彼此就是对方。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