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词的语法属性,语法范畴三者之间的联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12-31
汇、语法、阅读教学观及理论基础
词汇、语法、阅读三位一体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中高年级、初中和高中教学。该教学法的系统性是对英语教学整体性的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概念。该教学法主要研究英语教学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研究系统的整体效应与系统的结构的密切关系。
一、大三位一体教学法是用系统论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动态平衡性研究教学内容的最佳组合。
1.外语教学的整体性
外语教学的系统论(System theory of teaching English)是从整体出发来研究系统整体和组成系统整体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说明其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实现外语教学的整体优化。
在整体内部,如果按照最佳顺序排列组合各部分,即各要素,那么整体功能可以大于各个部分的孤立之和。就整个英语教学而言,如果按照最佳的顺序排列组合词汇、语法、阅读三要素的教学顺序,其各要素之和大于整体功能。
词汇 语法 阅读
词汇、语法、阅读三要素的任何一个要素与它后面的要素能动地依次出现,三者之间有相通之处,并不孤立。没有每个要素的功能,也不会有整体的功能。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截然不同,一个硬而坚,一个软而脆。但它们的化学成份完全相同,即由同样数量的碳原子构成。为什么由同一种化学元素能构成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呢?最主要的是由碳原子的空间排列组合不同造成的,结构严密,排列有序即成金刚石;结构松散,排列无序即成石墨。我们常常看到同样的劳动力,由于组合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的知识内容由于组合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同样的人财物,由于组合方式不同,产生不同效益。
毛主席阐述人的自觉性行为时指出,人和蜜蜂不同的地方,就是人在建筑房屋之前早在思想中有了房屋的图纸,而蜜蜂世世代代建造自己的蜂巢,而无任何改进,就是因为造“房”之前,头脑中无“图纸”。
古代《申鉴时事》中记载这样的故事:一个人在林中看见别人布一张捕雀的大网,捕的鸟都是一个鸟的头钻进一个网眼。于是,他回家后,用一截截短绳子结成许多网眼,互相没有联系,结果一个鸟都没有捕到。网是单个网眼相互制约联结而成的整体,它无论在质上和功能上,都有别于孤立存在的网眼,把类似网眼这种组成整体部分称之为“要素”。相互联结所构成的具有新质的整体叫做“系统”。
世界上所有事物,大至宇宙、天体,小到分子、原子;人体的功能;从国家经济到工厂乃至一个机器,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系统。外语教学系统是词汇、语法、阅读等“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2.外语教学的有序性
外语教学的有序性,包括两个“序”:一个是将词汇、语法、阅读三要素按照最佳的顺序排列构成总的序列。每个要素是实现一个阶段的具体目标,所有要素具体目标的逐一实现,便是大的目标的逼近。
“词汇、语法、阅读”三要素的依次排列是个直线序列,虽然每个要素的知识密度、时间消耗等方面有许多变化,但教学顺序不变,即由词到句(通过语法手段)到文(章)。这就是“词汇、语法、阅读”三者之间的“序”。
另一个“序”是指每个要素内部的序。任何事物的内部均包括若干发展水平不等的层次,不同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而且每个要素内部层次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进行逻辑排列。如:词汇这一要素内,教学与学习都是有序的:初学英语最先接触的单词应该是规则发音的词,即闭音节词、开音节词,然后由浅入深,再接触发音不规则的词……
语法这一要素内,教与学也是有序的。学生最先接触的应是十大词类:名、代、动、形、副、介、连、冠、感、数。然后是由十大词类构成的五种简单的基本句型:主系表、主动、主动宾等。尔后是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将来时、过去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讲时态总不能先讲过去完成时,后讲过去时吧,总不能先讲过去进行时,后讲现在进行时吧。总要先讲时态后讲语态;先讲简单句后讲复合句。
阅读也是如此,应该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这样大“序”之中有小“序”,就好像九个恒星与太阳的关系一样。地球按一定的规律自转,而又按一定的轨迹围绕太阳公转。可以设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不是有序排列的话,那将是何等害怕的情景!
3.外语教学的动态平衡性
动态平衡性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系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不是孤立静止的。每个系统内都有一个本质因素,抓住本质因素的变化,就抓住了“纲”,以纲带目,每个要素所形成的系统就会被激活。如十大词类,只要抓住动词的各种变化,就抓住了本质因素,也就激活了整个词类。
Oh, ten little boys and ten little girls are listening to their teacher carefully in the classroom.在这一句话中涉及到十大词类:名词(boy, girl)、代词(their)、动词(listen)、形容词(little)、副词(carefully)、介词(to, in)、连词(and)、冠词(the)、感叹词(oh)、数词(ten)。
在一句话中,只要用了动词,必然会有主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在语法教学中,只要抓住时态的变化,就抓住了本质因素。英语常用时态8~10种。就一个动词而言,可以有10种时态。10种时态的句子又可以有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答句(肯定回答、否定回答)。一个动词可以造出40个句子。
词汇、语法、阅读各要素组成了紧密的教学活动链。前一个因素是后一个因素的基础和条件,后一个因素是前一个因素的发展和结果。
动态平衡性原理还向我们揭示了整体与部分变化的可逆过程。整体可以迅速分解为部分,部分也可迅速综合为整体。在单词记忆中,一个合成词可分解为两个词,两个词也可以合成一个词。如:
overdo(做的过火)可以分解为over do
afternoon(下午)可以分解为after noon
整体迅速分解,部分迅速综合的过程可以大大减少记忆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动态平衡性原理还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要素内部不断循环的封闭回路:由于系统内部的反馈作用,以及每次学习后,又进入新的学习,新旧结合,以旧带新,这就使它成为一个封闭回路。在此系统内部无限循环,学生对符号的记忆得以周期的重复。同时,这个封闭回路对外又是开放的。如同一个单词在词汇教学中出现,在语法教学中得到应用,在文章中再得到再现。
二、词汇、语法、阅读教学的误区分析
1.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除了“见其形不能读其音,读其音不能想其形”的误区外,输入量小,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这里所指的输入量小,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目前我们的词汇量太小,初中阶段掌握1200词,难以读懂最简易的通俗读物。从语言学方面看,语音、词汇、语法三者之中,常用词汇最重要,是最主要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输入量小的另一个表现是:我们学的单词信息量小,只习惯于“一词一义”的学习,没有激活所学的单词,尤其是动词和名词学得比较死。任何一种语言,它的词汇系统都是丰富多彩的,大部分词是一词多义的。就汉语来说,我们在使用“打”一词时,意为beat, hit, strike;但在“打酱油”词组中“打”即是“买(buy)”的意思。“打紧”是urgent或serious之意,也无beat的意思。“打肿脸充胖子”指的是“puff oneself up to one's own cost”,根本没有“打(beat)”的意思。外国人学习汉字中的“色”,如果只知道“色”是colour的意思,也很不够。如“色狼”中的“色”根本没有颜色的意思。英语中的thief是“贼”的意思。但在汉语中“贼”未必指“小偷”。某年冬天,北京有两个美国留学生去哈尔滨看冰灯,一下火车就问:哈尔滨有无旅馆可住。当地人告诉他们俩:哈尔滨旅馆“贼多”“贼多”(很多)的。两个美国人一听,这里“贼”多,就不敢住旅馆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外国人学汉语,只知一词一义,会出很多笑话和误会。同样,我们学英语时,也会遇到很多类似这样的尴尬。我在文革时期教英语,曾多次遇到这种情况。一次,我在讲反对(against)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时,只告诉学生against是“反对”,结果我出示stand against the wall这一词组时,学生翻译说“这墙有问题,要站着反对,将它推倒。”
造成输入量小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养成一种查辞典的学习习惯。学生要学会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