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体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小吃:打油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打油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一种饮食习惯,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不同的地方油茶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但基本是用油炸糯米花、炒花生或浸泡的黄豆、玉米、炒米和新茶配制而成。

在广西,打油茶是桂北地区侗族和瑶族同胞特别喜欢的饮茶方式,也是他们招待宾客的必用之品。而恭城瑶族自治县正是盛产打油茶的地方。一进瑶乡,那里的瑶族同胞往往把“打油茶”当为敬客的一道礼节,瑶妹们会一小碗一小碗地捧给你,更有趣的是,她们还让你只用一根筷子来喝完,表示敬你是一心一意的,此种吃法既独特又受欢迎。

打油茶要有工具和原料。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打油茶”的三种专用工具:一个像水瓢大小的生铁铸的带“把”的“茶锅”;一个似“7”字形状的木制“茶叶锤”;一个藤竹条编制的“茶叶筛网”。

接着看看制作油茶的主要原料:一是茶叶;二是姜蒜油(有的地方专用茶籽油,即山茶油);三是配料,主要有米花(也叫荫米)、苞米、油果、酥黄豆、炒花生、葱花等。

工具和材料都准备好了,那么接下来就是重头戏——打油茶了。

打油茶前先放油炒米花和花生,而最关键是在于煮茶水的“打法”。制作时,要按照下面这个流程进行:1、先把适量茶叶用开水浸泡5-10分钟后倒掉水;2、将专用小茶锅放到火炉上后放油,待茶锅烧烫,将备好的茶叶、生姜、花生米、大蒜米一块倒入茶锅中反复多次边炒边锤,锤炒至茶叶沾锅,有香气溢出时才放入开水;3、放开水时要慢慢放,边放边用“茶叶锤”在锅内不断搅动,煮沸两三分钟后加入食盐,用茶叶滤筛把茶水分别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这样,茶水就算煮好了。

据说,油茶都是一小锅一小锅的打,打完第一锅后,接着打第二锅,如此重复可打五六锅。但越往后味道也就没有先前的浓烈了,也就有了“一锅苦、二锅涩、三锅四锅是好茶”的说法。

茶水煮好后,根据各人的口味喜好,在茶水里加上米花、脆果、酥花生就可以美美的开吃了。如果不习惯吃原味的,那么就可以自己加上些白糖,加糖后茶水就变成甜味的油茶了。其实虽然原味进口后开始会觉得有点清苦,但细细品味过后便是甘醇鲜香,令人回味无穷。

经过多道工序的制作,油茶已经不是单纯的茶汤了,而是一道茶叶菜肴。据《本草拾遗》中记载,油茶有 润 肠、清胃和解毒杀菌的功效,此外,对祛寒湿、提神、饱腹也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说,油茶也是侗乡同胞驱邪祛湿、抖擞精神、预防感冒的良方。

在当地,有“恭城土俗,油茶泡粥,祛瘴防疫,全身舒服”的说法。其实不仅仅是恭城,只要是有打油茶的地方,那里的人不管春夏秋冬,每天至少都要吃顿油茶,有的家庭甚至三餐离不开油茶,喝油茶已成为饮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每天喝了一两碗才觉得舒服。在恭城当地,招待客人,朋友聚会,甚至是夜宵,油茶也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恭城的打油茶历史悠久,还有着美丽的传说。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沿途百官大献殷勤,山珍海味无尽献上,吃得乾隆茶饭不思,见食生厌,众御厨顿时束手无策,恐慌不已,这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忽然想起家乡的油茶之功效,就赶紧制工具,做出了一碗恭城油茶奉上御前,乾隆喝后顿时口舌生津,胃口大开,欢喜之下,御赐恭城油茶为“爽神汤”。

至于乾隆皇帝为何胃口大开,那是因为恭城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之功效,是世代居住在山区的瑶民根据山地潮湿、瘴气阴重的地理环境而发明的一种保健饮品,其中的茶叶含有丰富的茶碱,起到全身调理的作用;生姜驱寒湿;大蒜消毒;花生米含有人体必需的三种微元素,能够补充能量。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油茶已经越来越丰富了,不再是原来传统的只有米花、花生、黄豆,油炸饭锅巴、红薯、芋头、玉米等,还有各种“粑粑”,如柚子叶粑粑、油堆粑粑、粽子,面食等。请客人喝油茶摆上一桌的小吃,看起来就像请客吃饭。

现在的油茶店更是推出了多种新花样,比如“三鲜油茶火锅”、“油茶鱼”、“油茶鸡”等,油茶火锅里的鲜肉融入茶叶的清香后,食用起来味道更加鲜美,而煮好的油茶鱼或油茶鸡既有油茶的风味,又有鲜肉汤的甜美,使“打油茶”这一民族特色小吃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