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文档: 湖南教育书版社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7-06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

1
人口增长快慢的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生率
-
死亡率

2
人口增长模式


1
)工业革命以前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低

原始社会

传统人
口增长模式

特点

高高较低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
)工业革命时特点

高低高(
18
世纪——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洲


20
世纪
50
年代)起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3

近现代

特点

三低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
(
原因:
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
卫生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育观念及行为的变化
)
3
人口零增长国家: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人口负增长国家
;
英国,比利时,芬兰等

4
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
社会经济因素
2
制度因

3
计划生育因素
P8
5
世界人口达到
50
亿:
1987 7 11
达到
60
亿:
1999
达到
65
亿:
2006 2 28
年龄结构

0
——
14


65
岁(中国
60
岁)以上

年轻型

大于等于
40%
小于
4%
成年型

30%
——
40%

老年型

小于
30%
大于
7%|60
以上大于
10%
自然增长率小于等于
1.0%
为低增长,出生率小于等于
1.5%
为较低增长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
世界人口的“
J
”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
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
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
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
1
)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
平的物质基础。


2
)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
2.535
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
占淡水储量的
0.03%
左右。


3
)土地资源:
1
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
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我国土地
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
)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
用)

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土壤肥力下降,
耕地沙化速度加快,
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
(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
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
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


最高人口数量


5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
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
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
即最佳人口数量
)
注:重点阅读
P14
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
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
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

1
)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




2
)与科学技术水平成

比(
3
)与地区开放程度成

比(
4
)与人类的文化生
活消费水平成



7
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
)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
2
)地形(
3
)经
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

1
)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
耕底面积小(
2
)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
3
)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
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
2
)科
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
3
)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

1

气候适宜,
热量降雨多,
农作物成熟快

2

经济科技水平高

第三节

人口迁移

1
人口迁移:

1
)必须改变定居地(
2
)改变定居地须持取一段较长时间(
3
)必
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2
人口流动:
短期离开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人口迁移是人口流动的一种形式)

3
分类(
1
)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划分: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省际迁移
和县际迁移(
2
)按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
市到城市,城市到农村

4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
/
排斥力与拉力
/
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地,水源,地形,资源,植被,矿产等)
1
自然
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
2
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经济因素
1
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2
经济布局
3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三政治因素
1
战争
2
政策(经济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纳移民)

四社会文化因素

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响青年
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5
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迁移较少
20
世纪
50
——
70
年代的人口迁移均以行政调动为主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自发性人口迁移较多

(城乡地区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6
人口迁移的影响
P16
7
世界人口的迁出国与迁入国各有什么特征
P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1
婚俗中包含着许多影响出生率的内容,如初婚年龄的大小、混赢得俄稳定程度
2
宗教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鼓励生育)

3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一是从早婚早育(为了增加劳动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从多子多育到少生优生

三是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四是从安土
重迁到四海为家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1
概念: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
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特点: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
效益、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

2
城市区位分析:自然地理区位(相对稳定)


1
)地形:温带——平原,热带
——高原,山区——河谷或开阔低地(
2
)气候:降水适中(沿海地区)和气温
适中(中地位地区)

3
)河流:沿河设城,河流交汇处或河口水运的起点或重点

社会经济区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1
)资源:矿产(
2
)交通运输:武汉,徐州
(3)
政治:首都:雅典,罗马城,西安,洛阳,杭州

新首都:华盛顿,堪培拉,
巴西利亚,伊斯兰堡(
4
)旅游(
5
)科技(经济)

6
)宗教:麦加,麦地那,梵
蒂冈,拉萨(
7
)军事:嘉峪关市

3
日本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的原因:山多平原少、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
资源匮乏多进口、海岸线曲折多海湾港口易于贸易

4
城市的区位选择考虑因素:地质(避开灾害多发区,考虑地基承载力)
,地形
(平原)
,河流(码头建在河的凹岸处)
,注意环境保护

5
城市地域形态(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形态)
:集中式(便于集中设置较完善的生
活服务设施)组团式(用地分散,交通联系不方便,投资较大)条带式,放射式

6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
历史文化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交通运输状况等
P30
7
中心商务区的特点:建筑高大密集、经济活动最为频繁、内部分区明显、人口
数量昼夜差别大、交通通达度高

8
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P32\33
9
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其等级主要是根据中心地提
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的。

10
一个地区城镇的规模的大小与数量成反比,城镇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商业因
素、行政因素、交通因素的影响。

11
高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六边形数目大,低级中心地反之(高
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是低级中心地
3
倍)
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
范围覆盖低级服务范围,
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体系
(相同级别的中心地
服务范围彼此独立排斥)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
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
口的比重中不断上升(衡量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2
城市化的意义
P36
3
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4
城市发展与工业化进程关系尤为密切,工业为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
大量劳动力就业,并未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5
城市的兴起又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6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化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展不合理(南美洲国家“虚假城市化”

印度、孟加拉、印尼的“滞后城市化”


6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7
中国城市化特点
P40
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城市病

2
逆城市化阶段表现: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祖
昂贵、就业困难、社会不太安定,促使居民向环境良好、房租地价便宜,基础设
施完善,交通便利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

3
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大型中心城市加速发展,辐射带
动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
产业活动所具有的区位特征与产业部门的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
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矿业(石
油在地质历史时期生成)其开采活动受石油矿藏状况和运输条件的限制。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的是工业生产
(由于需降低省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业都转
移到发展中国家)

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的是商业和服务业(主要面向消费人群)

3 P52
4
生产协作类型:某种产品生产过程中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布匹的生产)


对独立的零部件厂的生产联系(汽车生产)

5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类型一:自发和规划建设

类型二:传
统(矿产)资源

新兴(硅谷,中关村)技术和资金——规模效益

6
商贸联系:区际贸易(更密切,自然资源,资本,技术,产品,劳动力,信息,
市场)国际贸易(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差异,贸易壁垒等)

7
现代物流业:产生原因:满足区际间物资源流动的需要

作用
P55
8
科技与信息加强的意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增强发展后劲。

9
技术的扩散类型:近邻扩散、等级扩散、位移扩散。

10
我国纺织业的“产业集群现象”原因
P58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
农业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P60
1
光照:影响因素(纬度、海拔、气候)——年辐射量;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
的地域分布)

2
热量:活动积温(指标)
:对农业的影响(产量、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

3
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农业,高效农业)
、土地类型、土地肥力

4
地形
;
坡度与高度

5
水源

二技术经济因素
P61
1
劳动力

2
技术装备和生产技术
(
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
治等
)
——提高劳动生产率

3
种植方式: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等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两年三
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实作物布局的具体形式

三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影响产品价格,农业类型与规模

2
交通运输:
条件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改善
(影响园艺业、
乳畜业、
商品农业)

3
农产品消费状况

4
政府政策

2
绿色农业:特征(无污染、无公害)和核心(绿色)及根本途径(更新传统观
念、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注重生态经营)

3
农业专业化与综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4
几种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热带种植业农业、地中海式农业、混合型农业和商
品化农业
P63-64
5
集约型农业:劳动集约化、资金集约化(生产资料投入为主)
、技术集约化

6
亚洲水稻的种植特点
P65
7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种植和牧羊业(混合型)

8
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降水丰富的地区,非洲的埃及和尼
日利亚、南欧的部分地区、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区和南美洲北部。

9
我国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
P6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