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1

  四年级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1

   一、课文解读

  策略单元的教学应遵循“教学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遵循教材编排体例,循序渐进;过程指导详细,落实具体;尊重科学规律,以学定教”的原则。

  ——成都市青羊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文虎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这个单元围绕阅读训练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课文学习内容和任务的编排有系统性,有设计感,应该能够保障学生熟练掌握“提问”策略,促进学生阅读思考的能力和品质。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该教导学生在充分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主动提问,更进一步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问题意识。

  在本文的课前导语中写道:“读课文,积极思考,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是第一次在教科书中正式要求学生读课文提出问题,所以是常识性的“看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课后练习中的三个问题,难度相比课前导语来说更大,要求更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一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角度”,二是通过教科书来提醒,即在“小组问题清单”的旁边以“小泡泡”的形式来提醒:可以针对部分,也可以针对全文来提问。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的问题,课后第三题旨在通过问题,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借助预习单,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分析:班里大部分同学在多次阅读课文后能够填出,但是在交流过程中发言人数较少。部分同学对于第3、4粒豌豆的想法和最后一粒豌豆的最终结果表述不清。

  教学环节:反复阅读,提出疑问

  (一)自主提问

  (二)整理问题

  分析:班里有很多同学提的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浅显,如:

  坐在那豆荚里很好啊,为什么会僵硬呢?

  是同一只鸽子吃的吗?

  一粒豌豆也算花园?

  豌豆的家庭地位为什么是坐成一排?

  豌豆是怎么掉进青苔里去的,是巧合吗?

  为什么只有最后一粒豆才长大?

  为什么豌豆开花了还要吻它一下?

  小女孩的眼睛发着光是要哭了吗?……

  部分问题提得很值得思考,如:

  掉进水沟里的豌豆这么胖了,为什么还说自己了不起?

  为什么小女孩看着豌豆,她的病就会好?

  为什么说整个世界都变黄了,不说是豌豆都变黄了?

  为什么要用“光彩”这个词?

  不是普通的一天吗,为什么要说是节日?

  小女孩的眼睛为什么会发光?

  为什么这粒豌豆钻进青苔的裂缝里,却被说成了囚犯?

  为什么最后一粒豌豆是最了不起的一颗?……

  教学环节:仿照问题清单,发现提问角度

  分析:先观察清单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单中的问题既有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提出的,又有针对全文提出的。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仿照课后问题清单整理小组的问题,再说说有什么发现。

   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部分学生对“针对部分”和“针对全文”的界限较模糊。

  2、针对全文提问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提出的此类问题较少。

  可以结合前后故事情节,通过对比五粒豆的经历提出问题,如“谁才是五粒豆最了不起的?”可以根据故事结尾提问,如“小女孩为什么会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还可以针对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差异提问,如“题目写的是‘五粒豆’,为什么内容主要写第五粒豆和小女孩的故事?指导后,可鼓励学生再读课文,提出更多问题。

   三、从四上“策略单元”得到的思考

  学生的提问呈现进阶性:数量多——角度多——质量高——运用好。

  教学经历过程:鼓励——发现——思辨——提炼——再运用。

  1、利用好助学系统,追求理想的教学效果。

  2、利用好助学系统如单元篇章页上的导语、语文要素、课后练习、学习提示、交流平台作为抓手。要充分利用课后练习,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

  3、准确定位,设定恰当的阅读教学目标 。思考“这一类”“这一组”到“这一篇”的'教学价值,准确设定教学目标。

  四年级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教学反思2

  今天教第二单元第一课的第一课时,整体下来,感觉自己教的还挺成功。这个成功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教材的把握和教学设计,二是自己的课堂状态。

  这个单元的核心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本单元安排了四篇课文,第一二篇是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提出问题,第三篇是学习批注,第四篇是运用方法,自己实践。前两篇的角度各有侧重点,第一篇是部分与全文去提问的角度,第二篇是内容、写法、启示角度,而第一篇的导语还要求激发学生提问意识。

  今天的第一课时,我把目标放在了识字写字、激发兴趣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上,环节分为“识字写字,扫清障碍”,“质疑题目,整体感知”。识字板块按偏旁分类(80%是左右结构)认识的左右结构的字,剩下的“苔”昨天学过,复习一下就可以,“囚”是会意字。从最终效果看,学生是掌握了的。写字板块没来得及进行,打算后面补一下。

  后面一部分先聚焦题目进行发问,课前学生预习了课文,以为他们会问写“这五粒豆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五粒豆的结局”这种“高质量”问题。但大家除了预设的,还问了“为什么是一个豆荚?为什么是五粒豆?什么颜色?”这种奇形怪状的问题,当时我很纠结,这种不主流的问题是应该及时斩断,还是选择尊重。一念之间,我想到激发学生提问意识也是目标之一,所以我板书了所有学生的问题。下一步让他们选择一个问题,带着问题去读,最后为了表示尊重所有同学的意见,同时也培养提问意识,我板书了所有学生的问题。最终让他们根据板书来我“讲这篇课文讲了一些什么故事”(整体感知)。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课堂最后,我们总结提出问题的作用,感受提问的奇妙。学生说: 就是对题目提了问而已,没想到最后整篇文章讲了什么都知道了。最后我用“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来结束课文。

  以上是教材解读课、堂流程和效果,我感觉都还挺好,我的授课方面也有了进步:缓解紧凑不松散,态度认真不随意,只谈学习不闲扯,普通话也标准些了,感觉很好。

  可能存在的问题是预设不充分,板书有点乱;识字多花了时间,所以写字没进行完;有四五个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我也没管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